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第七年。七年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在交通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发展、科技创新合作、环境共保联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20世纪80年代,区域经济发展理念逐渐兴起,长三角地区敏锐捕捉到合作发展的机遇,开启了一体化的初步尝试。之后,得益于一系列政策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在基础设施与产业合作等方面取得了诸多阶段性成果。近年来,长三角一体化步入全面深化阶段,一系列标志性事件和政策文件的出台,有力推动一体化进程迈向新高度。其中,《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成为这一阶段的重要里程碑。
打破行政壁垒,释放发展活力。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三省一市积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促进资源要素自由流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自揭牌成立以来,已累计向全国复制推广52项制度创新经验;2024年,170余项“一网通办”高频政务服务和应用实现跨省通办;《促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条例》成为《立法法》实施以来全国首个综合性、跨省域、创制性立法……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已取得显著成效,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构建产业集群,提升发展能级。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在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领域加强协同创新,促进技术突破。一辆新能源车,上海提供芯片、软件等核心部件,构成“大脑”;江苏常州供应作为“心脏”的动力电池;浙江宁波则提供构建“身体”的一体化压铸机。在长三角地区,一家新能源汽车厂能在4小时车程内解决所需零部件的供应链,形成了体现现代产业体系特色的“4小时产业圈”。
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生态。长三角地区,山水相连、河湖相通、生态相依。绿色,是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推进一体化发展,必须坚持绿色协同发展。从共同制定国内首部跨省域绿道建设标准,到落实交界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从携手推进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到签约实施长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长三角地区正在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潮涌长三角,风劲正扬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前行道路上,我们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相信长三角地区会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务实的举措,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长三角时代新篇章,绘就高质量发展的新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