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当好“桥头堡”加快建设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访嘉兴市政府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宋志贤

来源:网易 发布时间:2025-07-09 浏览量:59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背景下,站在沪杭苏甬四大都市圈黄金交汇点的浙江嘉兴,正以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创新优势,加速从“制造大市”迈向“智造创新强市”,加快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就此,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了嘉兴市政府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宋志贤。

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有底气、有能力

中国经济时报:嘉兴提出“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新定位主要是基于什么考量?着力点主要在哪些方面?

宋志贤: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是嘉兴当好浙江接轨上海“桥头堡”和承接上海辐射“门户”的政治担当,也是浙江对嘉兴高质量发展的信任与期待,更是嘉兴转变城市角色和推进市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定位。嘉兴有条件、有必要,而且也有能力,把这件事做实做好。

嘉兴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又是中国革命红船启航地。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勤劳的嘉兴人民将“红船精神”书写在阡陌之间,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和未来产业培育发展,构建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了经济总量、交通枢纽、创新引领、开放合作和城乡融合等诸多优势。2024年,嘉兴地区生产总值达7569.5亿元,财政总收入1073.6亿元,位列浙江省第三,经济基础深厚。

嘉兴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我认为,重点在推进实力型、创新型、枢纽型、品质型、活力型、开放型、智慧型城市等“七型城市”建设上。这七个方面既独立又相关,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构成一个整体,是嘉兴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城乡形态、数字经济、生态建设和开放发展等多个维度,但每项工程目标清晰,措施有力。

在具体措施上,嘉兴也有明确要求。比如,创新驱动方面,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创新提质工程,推动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发展,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进一步高质量引育创新型人才、领军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快建设教育强市、科技强市和人才强市。

又比如,在区域协同方面,积极参与上海大都市圈建设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南向拓展带建设,创新完善全面接轨上海“桥头堡”建设的体制机制,推动与长三角主要城市在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制度机制等方面的全面接轨,特别是推进与上海、杭州、苏州等城市的协同发展,努力打造区域发展共同体等。

加速迈开“智造创新强市”建设新步伐

中国经济时报:新定位打开了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带动城市跃迁的路径,以制造业立市的嘉兴,加速从“制造大市”迈向“智造创新强市”,对此,你怎么看?

宋志贤:进入新时期,区域竞争更趋激烈,嘉兴充分认识到“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及时出台《关于加快智造创新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聚力实施创新赋能、先进制造业集群壮大、“两化”改造提质提效、制造业投资千亿、企业梯度培育、产城融合和企业家培育等“七大工程”,加速迈开“智造创新强市”建设的新步伐。

具体措施上,嘉兴突出在构建智造创新强市建设的体制机制上聚力突破。明确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制度,持续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打造长三角核心区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比如,在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壮大工程方面,提出健全“链群”培育体系,建立“链长+链主”制。通过发挥“链长”服务统筹作用,鼓励“链主”企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牵头组织科技创新、开展产业合作等,精准推动产业集群优化升级。

又如,在实施“两化”改造提质提效工程方面,提出“点线面”推进数字化改造,即“点”上通过优化筛选、重点辅导等路径梯度培育一批智能制造企业群体,“线”上通过工艺革新、装备升级等手段加快细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面”上加快提升数字化改造2.0版覆盖率,推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

当然,嘉兴要从“制造大市”迈向“智造创新强市”,路还很长,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如何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在锻造新兴产业发展上,如何建立产业链图谱、招商地图、“链主”企业清单和重点项目清单;在焕发传统产业优势上,如何通过“腾笼换鸟+工业上楼+‘两化’改造”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在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上,如何结合实际谋划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在发展都市型工业上,如何进一步加快产城融合发展步伐,因地制宜规划、改造和建设一批都市型工业园区;在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上,如何在全力扶持企业做优做强的同时,孵化内部创业团队,裂变更多中小企业等。

以六大新突破实现经济社会大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在你看来,接下来嘉兴还可以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

宋志贤:下一阶段,嘉兴要进一步发挥区位、产业、科创和人文等优势,对标长三角区域先进城市,持续提升资源配置力、制度创新力,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对内对外大开放,实现经济社会大发展,重点要在以下方面有新突破。

一是要在建强“桥头堡”和“门户”上有新突破。进一步突出全面融入发展,实施区域联动工程,围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交通基础设施、社会治理和民生服务等方面,联动推进一体化示范区规划协调区建设。进一步强化嘉兴与上海全面融合发展,加快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金南翼”,加强与周边城市融合发展,推动杭嘉、苏嘉、甬嘉、嘉湖等跨区域合作,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二是要在建强综合交通枢纽上有新突破。进一步突出枢纽城市建设,实施基础设施联通工程,全力推进通苏嘉甬铁路、沪嘉杭高铁,以及沪嘉城际铁路等一批重大项目。规划建设以嘉兴南湖机场为核心的临空产业区,加快打造全球航空物流枢纽,提高国际运输能力。

三是要在增强一体化示范区带动作用上有新突破。进一步突出产业链接互补,实施产业协同工程,扎实推进跨省域国家高新区建设,提升打造水乡客厅、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等重点平台。进一步探索创新一体化发展机制,特别是要探索跨区域利益共享机制,形成更多一体化发展成果。

四是要在打造区域城乡融合高地上有新突破。进一步突出美丽生态建设,实施生态共治工程,推动跨界水体联保共治,大力擦亮“城乡融合看嘉兴”品牌,深化运用“千万工程”典型做法,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努力赶超长三角地区先进城市。

五是要在全面参与上海大都市圈建设上有新突破。进一步突出科产深度融合,实施创新链接工程,深度参与G60科创走廊建设,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进一步推动与上海城市功能布局、市场规则、政策机制等方面的衔接,加强与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联动发展,深化金山—平湖产城融合发展区、上海漕河泾海宁分区等合作平台建设,提升沪嘉同城化水平。

六是要在建设区域共同富裕典范城市上有新突破。进一步突出全体市民幸福感提升,实施公共服务提质工程,聚力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进“强村十法”“共富十法”,进一步聚焦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群众关心领域,努力把嘉兴打造成为长三角区域共同富裕的典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