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镇江特色发展之路的思考

来源:镇江市发展改革委 发布时间:2020-09-29 浏览量:28

镇江市委六届九次全会明确了“生态领先、特色发展”战略部署,镇江市发展改革委以镇江特色发展之路为主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多次组织专题讨论,为探索富有镇江特色的现代化建设路径提供参考。 

一、发展现状  

(一)发展优势 

1经济综合实力稳步提升。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经济社会始终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进入“十二五”以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高于全省2.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幅22.1%,高于全省2.9个百分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9.1%,高于全省3.7个百分点。201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52.4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增幅居全省第2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大关,居全省第5位。 

2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近年来,全市大力推进产业升级行动和“产业强市”战略实施,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积极进展。服务业占比持续提升,“十二五”以来,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升6.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9个百分点;2014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5.1%,同比提升1.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5位。以现代旅游、现代物流、文化创意为主导、以现代商贸、商务金融和软件信息与科技服务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占比持续提升,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航空航天、新能源、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14年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销售3556.9亿元,增长18.5%,占规模工业销售比重45.2%,高于全市工业销售8.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持续提升,2014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897.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48.1%,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全省第1位。 

3. 生态禀赋优势更加凸显。镇江山岭环抱,林木幽深,又延伸入城,被誉为“城市山林”;同时地处长江与京杭运河“十字黄金水道”交汇处,是全省具有沿江深水岸线最丰富的地区。近年来,全市大力推进“生态立市”战略实施,自2012年入选国家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以来,依托城市碳排放管理平台,深入开展了碳峰值、碳评估、碳考核和碳资产管理的“四碳创新”,2014年我市被列为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成为全省唯一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改革试点市,围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八大重点任务、50项指标体系,以及生态文明建设5大类22项体制机制创新项目不断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同时,我市还获得了国家生态市、国家森林城市等系列称号,荣获了中国人居环境奖。 

4历史人文资源积淀深厚。镇江历史文化悠久,是吴文化发源地,六朝重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教育资源丰富,现有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普通高校5所,本专科在校学生(含研究生)8.4万人,居全省第2位。近年来,全市大力实施“人才兴市”战略实施,创新创业氛围进一步浓厚,2014年,全市R&D支持占GDP比重达2.5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2.5件;国家学前教育体制改革、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不断推进,“网格+网络”社区管理服务模式走在全国前列,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创成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我市与苏南其他城市相比仍面临着加快发展与加速转型的双重任务,经济下行压力与资源环境约束的双重挑战,具体体现在: 

1.综合经济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经济总量偏小,GDP总量列全省第11位,可用财力偏弱,公共预算财政收入居全省第11位,占全省比重仅为3.8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58万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76万元,均处于苏南末位。 

2.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占比仍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多还处于产业链、技术链、价值链的中低端,具有较高附加值的终端产品不多,制造业领域中,大多处于中间加工环节,近70%的制造业民营企业从事传统产业,在工业销售和纳税20强企业中,电厂、水泥、化工、造纸等传统产业企业分别占7家和9家;服务业领域中还以住宿餐饮、传统商贸和房地产业为主,批零住餐和房地产业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超40%。 

3. 资源环境承载压力日趋加大。2013年,全市单位GDP的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均列苏南五市首位,单位GDP的工业废水排放量、氨氮排放量列苏南五市第2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倒逼压力越来越大。 

4.创新体系有待进一步优化。以企业为主导、政府引导、科研院所参与的创新体系尚未真正形成,本地高校资源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对高级技术研发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吸引力不足,国家级高新区、综合保税区才刚刚获批,创新承载能力与苏南其他城市还存在较大差距。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面临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 

机遇和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新兴业态发展明显提速。国家明确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云计算、大数据、3D打印等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涌现,将对镇江加快推动转方式调结构提供契机。改革红利激发市场活力。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不断拓展,改革红利逐步释放,市场主体活动和创新能力取得较大提升,镇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驱动力将进一步增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提供新机遇。随着“两带一路一区”(“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上海自贸区)和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等国家战略实施,一批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加快推进,将为镇江企业开拓国内市场、加快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机遇和有力支撑。 

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和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转型升级压力仍旧较大。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实现“双中高”目标的压力巨大,努力保持全市经济在中高速增长的同时,加快推进产业向中高端转型的任务仍旧艰巨。动力转换的任务仍旧繁重,实现“双支撑”的动力机制不够完善,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还面临着不少难题,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新动力、新支撑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强化。资源环境问题仍旧突出。大气治理、水资源保护等任务艰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达到和接近上限,国土开发强度已接近规划上限,依靠资源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不够完善,节能减排、循环化经济等“绿色化”发展机制探索还有待进一步提速。 

三、下一步发展建议  

紧紧围绕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镇江定位,集中力量做强项、创优势,打造一个形神兼备、独具魅力的新镇江。 

(一)全力推进产业特色发展  

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为中心,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加快使之成为经济发展“双主干”,逐步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打造“经济强”的新镇江。 

一是加快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全力推动现代旅游成为全市服务业第一主导产业,充分发挥区位和交通优势加速现代物流业发展,发挥历史人文资源优势助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抓住国家大力支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机遇,依托先进制造业基础,全力推动商务商贸、科技信息和金融服务等重点产业加快发展,大力培育发展互联网经济,积极扶持电子商务、健康养老、平台经济、总部经济、环境服务等新兴业态加快发展;抢抓新型城镇化建设机遇,积极扩展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新空间,加快提升城市服务水平。加快推进镇江港口物流基地、江苏历史文化产业园、世业洲旅游度假区、中华健康园、台江软件园、润兴路科技一条街等项目建设。 

二是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发展。立足镇江优势,突出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两大优势主导产业。高端装备制造重点围绕“海陆空”,做大做强船舶制造海工配套、汽车制造及配套、航空航天三大特色产业;新材料重点发展高性能合金材料、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板块,培育形成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积极推进北汽华东(镇江)产业基地、中船船舶与海工配套产业园、镇江航空航天产业园等一批特色产业项目建设。 

三是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加大对轻工、建材、造纸等传统产业技术升级,促进企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继续推动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进一步加大对我市小造纸、小印染等“十小”企业淘汰力度,促进“腾笼换鸟”。 

四是实现现代农业高效发展。突出优质粮油、特色园艺、特种养殖、高效林业、休闲农业五大特色产业,延伸链条、壮大规模、提升知名度。大力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深入推进句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镇江新区“中国-意大利农业创新示范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 

五是推进产业“三集”发展。加快推进镇江高新区、综合保税区、中瑞生态产业园以及80个“三集”园区等重要载体建设,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加快打造一批专业化、特色化公共服务平台,抓好“三集”园区招商体系和招商队伍建设,加快园区市场化运作试点,努力建成一批产业特色显著、承载力强、集聚度高的产业载体。 

(二)大力打造城市特色品牌  

坚持现代化山水花园城市的建设目标,全方位塑造宜居宜游宜业的城市品质和形象,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更多呈现,实现“百姓富”和“环境美”的新镇江。 

一是打造国内知名的生态城市。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省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改革试点提出的重大任务,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创新探索步伐,全面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落实产业准入、环境准入和分类考核等相关配套制度,努力构建“绿色化”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努力将生态文明打造成“镇江名片”。加快低碳城市建设,依托碳平台的数据优势,进一步推进“四碳创新”,扎实推进“低碳九大行动”实施,奋力争创全国低碳模范城市。。加强镇江生态文明先行起步区、官塘APEC低碳示范城镇等重要载体功能建设,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生态文明示范园区,为国家和省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生态文明先行先试的样板区。 

二是打造群众满意的宜居城市。提升居住环境质量,加快实施“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和老住宅小区整治力度,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强以公共租赁住房为重点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完善生活配套设施,形成城乡全覆盖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套体系,按照便民利民的要求和“全覆盖、无盲区”的标准,统筹布局、配套建设教育医疗设施、社区配套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达到配套规模化、均衡化的目标。拓宽优化公共空间,增加建设公园绿地、城市广场等公共场地,达到出门五百米就有公园绿地的目标,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形成可以持续完善的公共空间资源。 

三是打造新型城镇化“升级版”。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城乡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基础设施更趋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量质双提升。优化城镇空间形态和发展格局,对接《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提出的沿沪宁线、沿江、沿宁杭线三大发展带,加快实施主城区南拓,适时推进行政区划调整,构建全市域“一心(镇江、丹阳都市核心)两片(扬中、句容东西部发展片)”的城镇空间布局形态。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区集聚度和首位度,增强小城市集聚能力,适度扩大重点中心镇发展规模,培育发展一批现代工业型、自然生态型、乡村旅游型、文化保护型特色镇。 

(三)努力培育城市特色文化  

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名城优势,积极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发展,共建“大爱镇江”,进一步彰显文化底蕴和文化实力,努力实现“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镇江。 

一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以获批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健全文明创建长效机制,弘扬主流价值,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向广度深度拓展。继续打造“文心系列”、“书香镇江”等文化品牌,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推进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化,实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开放,大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镇江香醋酿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加强西津古渡等特色文化街区建设。 

二是大力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抢抓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重大机遇,着力建设创新型特色园区。充分放大政策优势,探索“一区多园”模式,辐射带动全市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和创业型城市建设,实施一批科技创新重点项目,深化企业与本地高校院所合作,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机制创新,更大力度的发展众创空间,打造优质平台载体,不断兴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充分激发镇江发展的新动能。 

三是大力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加快推进依法行政,大力提升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全面提高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素养和依法行政能力。坚持公正司法,深化司法机制改革,推进警务、审务、检务等司法公开,扩大网上办案和裁判文书网上公开,开展重大敏感案件审理信息公开。加强法制宣传,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建设覆盖城乡、便捷民众、设置合理、功能多样的法治文化阵地,广泛运用传统媒体、新兴传媒传播法治文化。充分发挥网络普法联盟作用,保持镇江网络普法全国领先,完善“媒体大联动、舆论广覆盖”的法制宣传教育传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