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区新华乡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来源:黄山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0-10-09 浏览量:36

近年来,黄山区新华乡以创城、全域环境整治为契机,围绕“谋定求聚”思路,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与“蓝色”(太平湖水域)旅游优势互补、“绿色”(笋竹产业)产业联动,着力打造“皖南竹文化特色小镇”。

  走进赐田新屋中心村,风景怡人,整洁靓丽。一座座统一格调的徽式民宅,一条条通到家门口的宽阔水泥路,健身器械一应俱全的文化广场上,一群老人和妇女正在休闲锻炼……“我们村是2015年度省级中心村,在经过近3年的精心打造,新修建了休闲广场6处、旅游公厕1个、停车场2个,同时完成广场健身设施和景观配置,目前我们村的变化翻天覆地,并于今年第一季度顺利通过省级达标验收,”村书记张先国自豪地说,“接下来,我们将发挥临近太平湖和笋竹产业资源优势,紧紧围绕乡村旅游做文章,沿路闲置水田种植观赏性莲藕,大力发展特色农家乐,让他们在赐田玩得开心、吃的开心”。

  2015年以来,新华乡以创城、全域环境整治为契机,围绕“谋定求聚”思路,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乡政府驻地建成区、董家湾中心村和大保、曹村市级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与“蓝色”(太平湖水域)旅游优势互补、“绿色”(笋竹产业)产业联动,撸起袖子加油干,认真务实加快干,着力打造“皖南竹文化特色小镇”。

  “谋”规划,在特色规划上实现“新提升”。按照“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配合、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要求,邀请专业设计团队,以《新华乡笋竹产业发展规划》为引领,将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相融合,制定了《黄山区新华乡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规划》,并分别围绕集镇老街基础设施改善、新街外立面出新、腹地整治改造等方面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同时多次召开美丽乡村建设意见征求会,倾听群众意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挖掘和提炼本地特色民俗文化,厚植于建设中。

  “定”项目,在建设上实现“新提升”。该乡整合美丽乡村、交通、移民、财政等资金约700余万元,提升和改善集镇基础设施建设。目前,集镇新、老街道沥青黑化项目、老供销社至叶家道路、大保中心村组道路、大保新街D区道路等工程均已完工;新安装太阳能路灯68盏,维修路灯21处,新增绿化面积1000余平方米,新街房屋立面出新工程正在施工;老街人行道改造、大保排洪渠建设、大保片饮用水工程等工程已完成80%;董家湾综合服务中心现已开工,面积约300平方米,具备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等公共服务功能;集镇三角洲文化活动广场已建成完工,为居民提供了休息、锻炼、娱乐于一体的休闲场所。

  “求”实效,在推进力度上实现“新提升”。在治脏上。探索以服务外包和政府购买的方式建立环境、秩序整治长效机制,制定了《村庄卫生保洁长效机制》、《领导小组制度》、《保洁员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集镇老街农贸市场内新建公厕一座;新增垃圾桶280个、户集小垃圾桶260个,已完成改厕128户(董家湾片78户、大保片49户),改厕率达84%;投入资金5万余元,投工200余次,车辆40余次,清理陈年垃圾40余吨,有效杜绝了垃圾“治理—反弹—再治理—再反弹”的情况发生。在治乱上。完成沿街92户共计2282.2平方米的彩钢瓦雨棚拆除工作;沿街45个商户按要求安装了可伸缩式遮阳棚,更换沿街商铺店招79处,统一了集镇形象;对集镇农贸市场进行升级改造,解决了农民买菜不方便的问题;划定停车线110个,规范集镇车辆停放;拆除正房、余房及违章搭建约2300余平方米,修复破损围墙3处,拆除废弃院墙2处,新建文化墙200余米,新增墙体绘画565平方米;房屋立面促新2000余平方米;整治菜园围栏1000余米。

  “聚”特色,在产业发展上实现“新提升”。在壮大笋竹产业实体上。成立新华乡笋竹产业联合体,选举产生了理事长、副理事长和理事,今年鲜笋产量约600万斤,同比增长7%,年产值近5000万元,同比增长25%,人均增收2500元。在扩大对外宣传上。全乡四个村和三兄弟笋业成功入驻九华山“皖南300村”项目,目前销售额达20万元;成功举办了“2017黄山·新华雷笋开园仪式暨首届新华雷笋节”,中央驻皖媒体、省市媒体、网络媒体共约30余家对活动进行了宣传报道;合肥般若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与赐田旅游公司成功签约,引进养老、度假等旅游体验。在拓宽销售渠道。新华雷笋进驻市内4家大型商超及3家餐饮龙头企业,鲜笋销售量近1.3万斤;北京徽商故里雷笋产品直供基地落户董家湾村白沙包笋竹基地;董家湾村雷笋早出覆盖试点项目取得成功,春节期间销售价格达到20元/斤,村集体增收约4-5万元。

  竹林环绕间散布着一栋栋粉墙黛瓦,洁净的沥青路延伸到每户人家,乡邻爽朗的笑声四溢,“身边好人榜”等文化景观随处可见……在太平湖北岸的新华乡,到处都有美丽乡村的生动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