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不起眼的竹笋能铺就村民的致富路,一亩竹林的收入抵得上6亩水稻。
这话谁信?黄启发信!
黄启发是黄山区新华乡董家湾村的村民,家里有15亩雷竹林,一年光竹笋就有3万多元的收入,真正是“一亩竹林六亩田”。
如今,新华乡雷竹栽植面积达12000亩,建成雷竹示范基地5个,可竹笋价格再高,一年的产值也就5000多万。
对于地处黄山区西北郊、人口不到7000人的小乡镇而言, 乡村振兴如何破题?
乡村振兴 岔路口的选择
时间回到2000年,彼时,新华乡面临两条道路的选择:走工业兴镇之路,还是走农业富民之路?
先看工业,新华乡地处黄山区西北,位置偏远,交通不便(那时新华至省道322连接线尚未开通),加上又是环太平湖保护区,“企业差不多都是别人挑剩下的”,是区里有名的“大西北”。
再看农业,山多地少, 农业结构单一,主要种植水稻和油菜,生产规模小,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仍较落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当地老百姓依旧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
工业薄弱,农业不强,新华只能做必选题:着力推进“笋竹富民工程”,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从2002年开始,新华乡在“退耕还林”项目中推广雷笋栽植,2007年,通过到浙江临安等地考察学习,引进优质雷笋品种,开始实施”笋竹富民工程”。
但新华雷笋要走向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乡村振兴 兴在产业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新华乡南临太平湖,东接桃花潭,绿水青山,环境优美。但前些年良好的生态环境并没有为当地老百姓带来富裕的生活。如今,蓬勃发展的竹笋产业正吸引许多年轻人返乡创业。
大保村地处新华乡的北部,以前村民主要收入是靠外出务工。早年间,黄戌有也是“打工仔”中的一员,几年的闯荡使他丰富了阅历、开阔了眼界,也积累了一定的资金。2007年,黄戌有相中了家乡丰富的笋竹资源,决定回乡创业。
当年,黄戌有投资50万元,创办了三兄弟笋业有限公司。公司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厂房60余间,员工20余人,年加工量500万斤,并于2013年4月成功注册“绿皖南”牌商标。公司生产的“黄山竹笋”分别在2015、2017年度入选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并与江浙沪等大中型城市超市对接。
据了解,目前新华乡有7家笋业龙头化企业,合作社17家。 其中,瑞华、三兄弟、节节高三家企业先后通过OS认证并完成商标注册,现有的雷笋产品也由单一的笋干增加到脱水笋、水煮笋、清渍笋等多个笋产品和蔬菜、食用菌、肉制品等多种农特产品。笋竹产品深加工项目入园进程不断加速,笋竹产业逐步向着标准化、集成化、规模化的全产业链方向发展。
2016年,全乡12家笋竹企业联合组建笋竹产业联合体,通过制定《联合体章程》,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的机制,统一采购、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累计投入1000万元实施了扩规技改,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大。
2017年新华乡年产雷笋650多万斤,产值5000万元,笋农人均收入约2500元;191户贫困户直接受益39.66万元,户均增收2000多元, 最不起眼的竹笋渐渐铺就村民的致富路。
乡村振兴 贵在人才
“竹林是有的,但基本都是靠天收,没人有意识去管护。”要想实现雷笋的蜕变,少不了人才、科技的支撑。
为提高雷笋的品质,新华乡组建雷笋指导组对笋农进行技术指导,对雷竹林进行科学管护,同时,加大与浙江农林大学等高校在优良品种、笋竹高效基地建设、笋竹质量安全控制等方面的产学研合作,不断提升笋竹质量与产量。
“我1998年在杭州做快餐生意,当时买两根雷笋要5块钱,那时一天的工钱也就30块钱,我就想,我能不能回家种雷笋呢?”说干就干,2000年王富勤不顾家人的反对,放弃了当时还不错的快餐生意,回到新华老家,投资数万元种植了80亩雷竹。
借”退耕还林”东风,王富勤的产业越做越大。2013年投资340万元兴建了2000平方米厂房,成立了节节高笋业公司,还联合120户农民出资215万元,成立了新华乡三绿宜笋业专业合作社。
如今,合作社社员覆盖2个乡4个行政村17个村民组,直接带动农民300户以上,合作社经营的雷竹林竹笋产量提高到每亩1000斤左右。2017年公司收购鲜笋60多万斤,实现产值260多万元,为农民直接增加劳务收入达100万元以上。
“新华的土壤成分和浙江不同,以沙壤为主。从浙江引进的稻壳覆盖技术不能完全适用我们新华。”王富勤经过五、六年反复摸索改良,最终成功探索出一套适合新华乡的稻壳覆盖笋竹技术,并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农民,引领广大笋农共同增收致富。
据了解,一般雷笋要到4月份初才出,行情是每市斤2元左右,每亩竹林按出春笋1000斤计算,每亩才2000元收入。而采用稻壳覆盖的竹林,1月份即可出笋,一直延续到春节结束,每市斤价格20元左右,每亩产量在2000斤左右,除去人工、抚育等费用,每亩增收近万元,产量、产值都翻了几番,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竹笋+”之路越走越宽 乡村振兴“一盘棋”越下越好
2018年4月14日,新华乡第二届雷笋节在太平湖观光渔场开幕,吸引安徽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搜狐网、中安在线等知名媒体宣传报道。活动当日,数百名游客在新华参加拔笋体验,品尝山珍湖鲜,观看佳丽走秀、群鱼飞天和渔翁撒网表演,玩得不亦乐乎。
线下活动热热闹闹,线上活动也没有停下脚步。投资200多万元的新华笋竹产业O2O体验中心建设正在积极推进,预计7月底能完成体验中心建设,“雷笋+互联网”即将成形。
“O2O体验中心委托浙江农林大学木言设计团队进行专业设计,建成后集地方文化展示、农特产品销售、旅游服务接待、电子商务应用及培训、农产品集中配送等功能于一体。”新华乡负责人介绍道。
不仅如此,新华乡还有四个村成立了旅游公司,并积极搭建农村电商平台。一方面展示农业产品,另一方面将雷笋、香菇、土鸡、散养山羊、有机大米等农产品通过网络进行销售。
看笋不是笋,“笋路”越走越宽,更美的风景还在远方!目前,新华乡正积极引进资金,打造全产业链的笋竹产业龙头企业,积极开发笋竹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围绕笋竹基地的乡村体验旅游,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上开辟新道路。
如今,新华乡这个集颜值、气质、资源、生态于一体的美丽乡村,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正大踏步向前,乡村振兴“一盘棋”也越下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