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以特色发展打好“调转促”攻坚战

来源:池州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0-10-09 浏览量:27

8月18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确定了第二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半导体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赫然位列其中。“电子信息产业方兴未艾,高端装备制造业蓬勃发展,园区创新驱动能力不断提升……”作为国家级经开区,池州开发区近年来逐渐形成了“特色发展、错位发展、高端发展”的独特发展模式,正是池州持续推进“调转促”战略,争当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的排头兵的生动样本。

新兴产业成发展新引擎

“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势所趋,是加快池州发展的必由之路。”2015年10月15日,我市召开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动员大会,要求认真学习把握省“4105行动计划”精神,不断强化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思想自觉,正式吹响转型发展“集结号”。

结合池州特色,大会提出调转促“485”行动计划:确立产业结构优化等四大发展目标,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工程等十大重点工程,强化政策支持等五大保障措施,努力实现经济新常态下增长动力顺畅转换、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质量效益显著提高。

高新技术企业转型升级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为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市政府不仅设立了总规模1亿元的市级创业天使投资基金,而且还与省高新投公司共同设立规模1亿元的创业投资基金,以股权投资方式支持优质科技项目。

与此同时,全面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累计为高新企业减免税收500余万元。此外,加强产业发展指引,在电子信息、新型化工、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等细分领域,成立产业协会和专家咨询委员会,为产业发展提供咨询服务。

在一系列政策的扶持下,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实现快速增长,铜冠铜箔锂电膜新产品供不应求,艾可蓝柴油机尾气处理生产井喷式增长,安芯电子芯片产品产销两旺,产量较去年同期翻番。今年1-8月,我市专精特新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91.54亿元,同比增长10.6%,实现销售产值89.45亿元,同比增长10.8%,户均销售产值达1.49亿元;其中3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实现总产值58.53亿元,同比增长10.5%。

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好山好水好风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是池州推进“调转促”的优势和特色所在。市委、市政府立足池州优势,找准发展路径,做好“山、水、土、气”大文章,以争当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的排头兵为契机,明确将大健康产业作为“十三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重点培育,取得初步成效。目前,生态养生、禅修养生、户外健体、健康食品等方面一批重点项目已落地建设。

互联网技术对农业全方位的渗入,为我市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提供了重大的历史机遇。各地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孵化基地为全市农业信息化注入了新鲜生机和蓬勃动力。如今,全市运营的各类电商企业上百家,国家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大龙网等一批大型电商项目稳步推进。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57.4亿元,同比增长9.3%,全省排名第3。

转型升级催生发展新动能

市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加强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一批批创新团队接踵而至。据统计,今年以来,共引进了美国休斯敦大学林洪博士团队,“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创新创业团队15个,落户项目65个,建成投产规模工业项目36个。2012年以来,池州已选拔5批32名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为池州应对经济新常态实施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此外,加快推进杏花村文化旅游区、醉山野、德懋堂、旅游码头等20个亿元以上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广泛开展旅游推介,与韩国庆尚北道开展旅游交流合作。1至7月份,我市旅游经济实现平稳增长,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162.58万人次,同比增长10.3%;其中,接待入境游客550397人次,同比增长5.4%;实现旅游总收入325.16亿元,同比增长9.7%。

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多管齐下打好节能降耗攻坚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今年1-7月份我市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1.89亿元,同比增长9.88。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较快,同比增长30.79%;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26.92%;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14.97%。

今年7月,我市出台《园区转型升级工程实施方案》,明确全市开发园区转型“时间表”和“路线图”。按照方案要求,未来几年,我市将坚持理念提升、规划引领、创新驱动、项目带动,推动开发区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由追求速度数量向追求质量特色转变、由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发展转变,将开发区建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区、皖江开放承接的示范区、产城融合发展的新城区和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

池州大地,新兴产业集聚,“调转促”热潮涌动。下一步,我市将突出工业、旅游双支撑,更加注重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更加注重引导旅游带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引导创新要素参与实体经济发展,更加注重引导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努力实现经济新常态下增长动力顺畅转换、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质量效益显著提高,为不断集聚“三区”发展新动能,实现“十三五”时期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