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当五个先行者 建设美丽新滁州

来源:滁州市政府门户网站 发布时间:2020-10-09 浏览量:28

2017年以来,滁州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奋力争当“五个先行者”,加快建设现代化新滁州,各项工作多点发力、全面开花。

弘扬“大包干”精神 当好推深做实改革的先行者

一年来,滁州市坚持抓小岗促全市,勇做改革的开路先锋,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

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天长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全国领先,全国总结交流会在天长举行;凤阳小岗、来安罗庄的省级“三变”改革试点顺利完成。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亮点频现。县域医改“天长模式”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定远模式”得到肯定,全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工作现场会在天长召开,“学天长、全覆盖、再创新”在全市推开;全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经验交流会在定远召开。率先开展医保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三保合一”机构设置全面完成。

“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率先开展“减证便民”行动,政务服务标准化国家级试点中期评估顺利通过,基层政务公开全省现场会在定远召开,实现“一张网”省市平台对接。

率先完成城管体制、国有林场等改革任务。

小岗“三年大提升”行动深入开展。小岗农村宅基地和农房确权发证稳步推进,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风险补偿基金试点取得实效,盼盼食品等项目开工建设。

坚持高质量发展 当好转型发展的先行者

围绕创建国家级创新型城市目标,滁州着力下好创新“先手棋”,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建立“1+4+19”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开展院士助滁、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招引和引博三大行动,全年新增院士工作站10家,居全省第二;新引进两院院士10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6名、博士等高层次人才160多名;4个创新团队获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认定。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24家,总数达151家。发明专利授权550件。

工业上,全市六大支柱产业产值增长15%,战新产业产值增长27.5%;高新技术企业净增56家、总数达286家,实现产值超1600亿元。滁州市获批国家级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市。全柴动力、康佳电子获批国家智能制造专项。

服务业上,电子商务发展提速,与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合作深入开展,提前实现电子商务进农村全覆盖,网上交易额超320亿元。树立“大旅游”理念,积极打造特色旅游板块、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推动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外贸进出口全年保持双增长态势,创历史最好水平。新增贷款超270亿元,增长19%。

农业上,稳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344家,实现产值610亿元,增长10%。家庭农场65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200多个。明光、全椒被认定为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天长成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示范县。

发挥“桥头堡”优势 当好对外开放的先行者

2017年,滁州市委、市政府全面加快开放发展步伐,开放型经济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同时充分发挥“双圈互动、左右逢源”的区位优势,加速融入大江北,形成互动开放全新格局,努力争当全省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的排头兵。

招大引强实现新突破。滁州组建60个招商小分队,全年亿元以上项目新签约440个、新竣工310个、新达产115个。总投资240亿元的惠科电子、200亿元的兴茂国际旅游、100亿元的荣盛湿地旅游、60亿元的国能锂电池、50亿元的亚玛顿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户。

园区承载能力不断提升。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发展到14个,建成区面积扩展到180平方公里,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苏滁现代产业园累计签约引进项目116个,协议引进资金300多亿元,成为全省外资项目新兴集聚区。市经开区总量近千亿元,获批中国食品产业基地,跻身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智能家电集聚发展基地。西部大工业基地完成规划编制。以“一园三城”为主体的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加速推进,正成为滁州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增长极。

现代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滁州机场完成机场选址、空域分析、飞机性能三个报告,并由省政府转报东部战区审查。高速公路建设全面提速,宿扬高速天长段通车,滁淮高速路基工程完成。拟建滁天、滁西环、明巢、来六4条高速,前期工作稳步推进。目前,滁州已拥有通往苏浙沪的高速公路和铁路8条、国省道11条。

加速融入大江北。滁州与南京共同编制了《南京都市圈区域规划》《南京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等多项综合和专项规划;拥有通往江苏的高速公路和铁路10多条、国省道10多条;江苏已成为滁州招商引资来源的主要区域;南工大、河海大学、中国矿大、南京科技职业学院4所高校签约入驻滁州高教城。

坚持“双圈”互动。滁州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以总投资150亿元的宁滁城际建设为开放发展一号工程,加快与南京的同城化。深度融入合肥都市圈,凤宁现代产业园、定远肥东、明光肥西合作共建园深入推进。定远盐化工基地作为省级特别政策区,已纳入都市圈城镇体系规划。

聚焦“获得感” 增强当好保障改善民生的先行者

以脱贫攻坚为共享发展“一号工程”,滁州不断加大民生投入,不断加快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始终把共享理念融入发展全过程、各领域,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以产业扶贫为重点的十大工程出新出彩,落实产业扶贫到户项目7.1万个。实施健康脱贫“351”“180”政策,实施“190”慢性病门诊特惠政策,贫困户“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贫困户子女从学前教育到大学阶段实现资助全覆盖。改造贫困户危房1.1万户。44个贫困村出列、4.6万名贫困人口脱贫。全面启动农村垃圾、污水、改厕“三大革命”,贫困村村容村貌显著改善,进一步提高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持续实施31项民生工程。先后开通了164个定点医疗机构结算点,实现有条件的乡镇定点医疗机构即时结算服务全覆盖,完成了和新农合与居民医疗保险的无缝对接;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完工1517.951公里;全面完成省下达的开展45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建设、31个省级中心村建设任务。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1所,新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53所;提前一年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覆盖目标。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县域就诊率稳步提升,乡镇门诊达72万人次。7个县市区被命名为全省平安县,小岗义务调解工作成为全国样板。定远“救急难”在全国作经验交流。开通公交“亭城通”,实现与南京公交互换互乘。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市科技馆、博物馆开馆;全市128个文化场馆已全部免费开放;明中都皇故城成为全省首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新增全椒八朵云等5项省级非遗项目。

十件实事扎实推进。超额完成2000户滁城棚户区改造任务;完成4个老旧小区改造和20个安置小区配套工程;建成街头游园10个;新建城南新区公厕5座;完成10个小区二次供水改造;完成4个社区公共服务用房达标工程;完成10处人行道、盲道完善工程;建成8处流动摊点集中便民服务点;完成8条城市主干道亮化复绿工程;花鸟鱼虫市场迁建项目主体完工。

扭住“优生态”发力 当好全面从严治党的先行者

2017年,滁州各级党委、纪委以永远在路上的韧劲和执着,不断巩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成果,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全市纪检监察宣传、信息、信访、派驻机构改革、巡察全覆盖、“四种形态”运用和容错纠错等工作稳居全省前列。

压紧压实“两个责任”。2017年,滁州全市有4个党组织和53人因落实主体责任不力被追究责任,其中给予党纪政纪处分2人;有2名纪检组长因落实监督责任不力被追究责任。全市共办结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环保督察移交信访件42件,问责115人。

全市纪检监察机关采取地区和部门联动的方式,组成8个县(市、区)和6个市直检查组,开展全覆盖式交叉明查暗访,形成节假日必查、平时随机查的长效机制。全年全市共组织检查196次,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338个,查处520人。

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2017年,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受理信访举报2132件,同比下降40.1%。

在全省率先出台《党员领导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暂行规定》,为全市党员领导干部划出崇俭戒奢的八条纪律红线;在全省率先出台容错纠错免责实施办法。制度实施以来,全市共对31项改革创新、干事创业容错纠错免责申请予以备案,推动了一批重大招商项目落地和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

在全市纪检监察系统打造网络宣传“万十优”工程。全市手机客户端下载量和微信关注用户达15万人(次),发送手机报101期覆盖44万人(次),市纪委官网点击量突破300万人(次),发布更新各类信息近3200余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