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人”合肥,科技创新风正劲

来源:合肥日报 发布时间:2017-12-25 浏览量:49

从浩瀚太空的悟空探秘、墨子传信,到合肥土地上的“人造太阳”、稳态强磁场等闪耀的科技之光;从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平台跻身国家层面,到首款“合肥造”无人驾驶公交车亮相深圳……今天,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的科技创新舞台上,合肥这块“养人”的地方,已成为一片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丛林”;未来,合肥将继续以创新为第一动力,为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提供不竭动力。

  “85后”海归博士见证合肥科技创新速度

  “这是一种人机合作作业的特种作业机器人,既有承载力强、高精度等机械化特点,又充分释放了人的视觉、触觉等感官灵敏度优势。简言之,操作人员只需很小的力,就能随意移动笨重工件,大幅降低劳动强度的同时提高作业效率和水平。”记者见到甄圣超时,他正在向来访的公司介绍自己公司的主打产品——智能体感式电动助力机械手。

  “85后”的甄圣超年纪虽轻,却已是一名资深创客,他创办的安徽合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依托合肥工业大学(国家)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成立的高科技企业。“早在2012年,我就开始自主创业。那时候留学归来,在深圳研发推出了国内首台智能体感车。”甄圣超说,因为一直抱有反哺家乡的纯粹念想,3年后,他带着团队返回合肥,开始人生二次创业。经过几年发展,合动智能已成为国内智能组合式起重机行业的领航者,在国内首创并独家供应智能体感助力机械手,提供多种高架物料搬运方案,帮助用户省时省力,同步满足高效精准的搬运和定位安装需求。

  回首这几年,甄圣超感慨时间过得太快,欣喜的是团队取得的成果越来越多,同时,也见证了合肥在科技创新之路上的一路迈进。“从量子通信、铁基超导等原创性成果在全球产生重大影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到建成全球首个量子通信城域网;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到提出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合肥在科技创新之路上一骑绝尘。这对我们来说都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也会乘着这股东风,努力实现电机驱动器的国产化、产品化。”

  以科技创新为城市发展提供新动能

  近年来,我市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提升产业结构的突破口,围绕智能语音、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光伏等新兴产业,充分利用合肥优势和创新资源,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和传统产业高端化……

  科技创新已成为引领合肥发展的“第一动力”,合肥成为全球发展最快20强城市和全国发展最快的省会城市。

  今年初合肥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科技创新进入新征程。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获批建设,标志着合肥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力量,对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培育发展新动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外,合肥还大力建设高端协同创新平台,中科大先研院、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安徽北大未名生物经济研究院等一批高端研发平台建设风生水起,已成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重要力量。

  以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为例,目前,合工大智能院已孵化50家高科技企业,注册资本超过4亿元。同时,合工大智能院还与政府、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科研机构、行业协会、著名企业共建了14个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平台,这些平台建设运行情况良好,对我市科技创新及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以人才为支撑夯实科技创新之路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科技创新之路,走到最后,靠的是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为此,我市组建了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协会,出台《进一步扶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实施意见》、《合肥市人才公寓建设使用管理办法》、《关于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创新之都人才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文件。设立天使投资基金3.09亿元,引进各类高端人才近300人。建设院士工作站达33家,目前在肥“两院”院士总数达92名。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科技创新,贵在接力。在引进各类高端人才的基础上,我市还充分发挥高级人才的“传帮带”作用,努力培养一支年轻有活力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走进安徽合动的研发室,一眼望去,全是年纪轻轻的小伙子。“像我这样的‘85后’都算是‘老人’了。”甄圣超笑言。安徽合动的研发队伍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很多“80后”与“90后”在其中扮演“顶梁柱”角色。“几年来,我们一直延续着良好的传统,那就是大胆相信年轻人。我们提倡‘技术民主’,所有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离安徽合动不远的微软云暨移动技术孵化计划合肥云暨移动应用孵化基地,记者见到基地负责人张洋时,他正在忙着完善即将在下个月举办的2018微软“创新杯”全球学生科技大赛方案。“这是我们微软落户合肥后首次将这项大赛引入安徽,作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学生科技活动,这项比赛以前是没有安徽区域赛的,我们希望通过举办这样的国际性大赛,能让年轻人开阔眼界,在学生中传播创新理念,将创新精神不断传承。”也正是这种“以老带新”、培养新人的传统,保证了我市科技整体能力持续提升,并在一些重要领域由跟跑者、并跑者向领跑者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