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黟县坚持把发展特色帮扶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严格落实“四个一批”行动工作要求,持续推进帮扶产业发展,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供产业支撑。
巩固一批,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持续巩固产业发展成果,壮大产业链,提升产业价值,打造多元的特色产业,推动特色产业规模化。培育特色产业优势。聚焦“黑茶、黑果、黑粮、黑鸡、黑猪”等“五黑”特色产业,以标准化、规范化为导向,通过政策引导,黑米、黑玉米实现“基地+龙头企业+品牌化营销”的一体化发展;茶叶、桑葚、蓝莓等形成“基地+加工厂”“基地+采摘游”等生产模式。全县饲养黄山黑鸡31.7万羽、黑猪2.92万头,发展黑玉米基地3500亩、黑茶基地2万亩;新增香榧基地500亩,“五黑”产业持续做强。壮大产业聚集集群。聚焦主导产业,聚集资源要素,着力建设规范化、区域化产业基地,形成了乡村研学游、“土地整村”流转特色种养殖产业基地、泉水鱼养殖、蔬菜种植加工基地等产业集群,带动出列村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促进产业多元融合。坚持农文旅融合,发掘乡村多元价值,联合16个行政村“抱团”投资1500万元,依托西递镇石林景区喀斯特自然景观,建设水世界、山地滑板车、滑索和趣味游乐园项目,开拓游客参与体验性项目,结合研学课程打造集观光、体验、研学、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推动帮扶产业多元化、特色化融合。
升级一批,延链强链特色产业。开展强链补链延链行动,促进全链条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能力和水平。推动产业创新升级。通过政策共享、项目共建、资源共用,引导、扶持村集体利用衔接资金抱团与县国投公司合作,投入衔接资金2330万元,建设集“加工、仓储、电商、冷链物流”于一体的黟县“五黑”产业园,年收益超100余万元,带动村集体27个,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通过各村资源、资产、资金再整合、再利用,实现村集体经济收益最大化。培育发展设施农业。引导扶持美溪乡兰湖村整合衔接资金(扶贫资金)400万元 ,兴建冷库、仓库、厂房、采购粮食烘干设备、中小型农机具、农业种植大棚等农业设施,按照“产业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模式,打造集茶叶生产制作、水稻烘干、大米加工、竹制品加工、高值食用菌种植及加工等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条,激发富民强村新活力,产业园年租金收入20万元以上,辐射带动茶园1300余亩,水稻1000余亩,食用菌55亩,带动农户30余户,发放工资14万元。推进加工转化提升。持续做好“农头工尾”大文章,引导扶持渔亭镇各村抱团投资300万元与黄山市青岭山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合作,购置数字化精制生产线两条,发展茶叶精加工,生产线月产能300吨以上,辐射带动周边农户2万余亩茶园,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3万元,有效提升茶产业精深加工力度。
盘活一批,唤醒沉睡闲置资源。对村集体的预留发展用地、闲置的厂房、仓库等设施,通过开发自营、公开拍卖、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盘活,让低效闲置资产摆脱困境、重焕生机。推进改造重组整合盘活。碧阳镇结合乡村旅游资源,利用衔接资金95万元对丰梧村原综合厂房、碧山村原碾米厂改造提升,将原厂房改造成村集体经济用房,积极开发民宿、咖啡馆、乡村研学游等三产服务业,实现每年收入3.8万元,稳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推广村企联建合作盘活。宏村镇古溪村按照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原则,利用衔接资金50万元对村内五七茶场进行改造提升,与黟创家庭农庄合作,流转土地50亩,发展采摘农业、休闲垂钓等业态,为村集体增收2.325万元,带动就业10余户农户,每年发放工资26万余元,有效实现村集体经济创收、企业盈利、群众致富。推行村级自主经营盘活。宏村镇雉山村利用衔接资金40万元,对村内闲置厂房改造提升,购买茶叶加工设备,生产黄山毛峰,每年收购50余户农户茶叶,支付鲜茶采购费用6万余元,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4万元,有效提升资产质效,推动良性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