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邱: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坎山实践”

来源:半月谈 发布时间:2023-11-23 浏览量:16

近年来,霍邱县邵岗乡坎山村积极开展乡村治理改革创新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治理成效。

“两会三制”构建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新格局

坎山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逐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两会三制”。“两会”是指建立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协商委员会和网格村民理事会”两层乡村协商议事组织,搭建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组织平台,推动村庄全过程民主建设。“三制”则是指着重建立“书记夜话制度、积分制度和群众评比制度”三项乡村治理制度,加强党群的制度化联系,密切党群的情感联结和利益联结,调动村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党的群众基础。

围绕“两会三制”,坎山村不断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提高了治理精细度,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两会三制”的落实,将网格村民理事长培养成了村“两委”的得力帮手,搭建了群众和村“两委”的“连心桥”。坎山村网格村民理事长积极支持村“两委”的各项工作,收集网格群众意见,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他们不仅成了政策的宣传员、矛盾的调解员、信息的收集员,更是村“两委”工作的分担员、乡村治理的辅导员。目前8个网格已经成为8个为民服务支撑点,把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关心和服务送到了村民家门口,把村民参与村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平台和组织下沉到村民家门口。

“网格化+积分化”制度提高村民治理水平

坎山村积极推行村级“网格化+积分化”的管理制度,将村域共划分八个治理网格,细化工作职责,形成权力下沉、任务相当、界定清晰、责任明确的网格治理格局。在“网格化+积分化”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坎山村探索出一条“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协商委员会”的乡村治理新路子,构建出政策宣传有“音筒”,呼声上交有“回音”,环境整治有牵头,致富带头有能手的乡村治理新局面。通过网格治理,化解了矛盾纠纷;明白纸、一封信的发放,增进了老百姓对政策知识的了解;“美丽庭院”“最美人家”评比、积分兑换等活动,让群众得到了实惠,提升了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

“村书记夜话”行动搭建干群沟通新桥梁

在邵岗乡党委的统筹组织下,坎山村开展“村书记夜话”行动。村党支部书记周勇和村“两委”成员到村民组及群众家中唠家常、宣政策、共议事,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切实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不拘时间地点,本着“有事说事、无事谈心”的原则,充分考虑基层议事和群众工作的特点,不搞“形式会”,不提前做召集工作,利用群众闲暇、聊天的时间,走到哪里开到哪里。“村书记夜话”行动结合乡村治理网格化管理,群众当场未想起的问题可以通过村民网格理事会反映,形成民意传达“双保险”。

“内生+外引”走出乡村人才振兴新路径

“内生”人才。坎山村发挥本土人才作用,将他们吸纳进村协商委员会中,培育和激励本土人才成为乡村振兴主力军,让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推选了一批政治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的老村干、乡贤担任网格理事长,发挥基层治理的关键人物作用。

“外引”人才。坎山村与高校智库合作,吸引外来人才参与,拓展和丰富乡村人才资源。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理念、技术和管理经验,为坎山村的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壮大村集体经济

近年来,坎山村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并取得了显著成绩。2022年2月24日,在坎山村党支部的牵头下,成立霍邱县刘集农业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是由村党组织领办的农业专业合作社转制而来。以土地股份为基础,通过流转双庙、大树等村民组300余亩土地,发展水稻种植及大米、蔬菜等销售,2022年实现毛收入95万元。

此外,在邵岗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坎山村还积极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先后投入1080万元建设了标准化甲鱼养殖基地、标准化养鸡场、鸡蛋分拣中心等项目。未来,坎山村将积极开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打造“种植——加工——经营——乡村旅游”三产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

坎山村将继续把乡村治理与集体经济发展、人才培育等乡村振兴重要工作联动起来,促进乡村治理与其他工作的相互促进和相互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