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安县水口镇:以“美”落笔,向“兴”而行,和美乡村建设按下“加速键”

来源:中安在线 发布时间:2024-12-19 浏览量:11

“老陈,文体活动室今个有乒乓球比赛,天这么冷,咱们去凑个热闹,也去活动活动筋骨。”“张爷爷,家里包了饺子,一会给你送点去!”初冬时节,走进水口镇东岳中心村,丝毫不见冬日的荒凉,彩色墙绘、诗意绿化“随处可见”,街坊四邻“呼朋唤友”令人暖身又暖心。

“原先的东岳村群众住的分散,群众之间少有交集,现在好了,统一规划、集中清污,环境变美了,积分兑换鼓励人人争做乡村建设志愿者、带头人,大伙过上了文明、舒心的‘好日子’。”东岳村党总支书记高中明欣慰地说。

一域蝶变,全局缩影。近年来,来安县水口镇坚持按照“规划引领、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市场运作”的建设模式,统筹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工作,高标准打造水东村、东岳村中心村省级示范点“建设样板”,紧盯村庄庭院、房前屋后、道路桥梁等重点部位,延伸镇村全域,“点面”结合打造清洁示范乡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扶持壮大本土特色产业,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按下“加速键”。

产业发展构筑和美乡村建设“磁场”

“自家散养的大鹅,长得是个顶个的漂亮,毛色柔且密体格也大,是致富的‘香饽饽’。”谈起发展鹅产业的经历,甲埂村养殖户刘树翠感触颇深,“好在有村里的支持,我从2022年开始养殖大鹅,不仅帮助我稳定脱贫,还能有一笔可观的增收。”

从“美丽乡村”到“美丽经济”,水口镇以产业富民强村为主线,积极支持各村利用资源禀赋,不断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走出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稳健步伐。近年来,乘着文旅发展的东风,水口镇从充分发挥文化、自然、区位等独特优势,大力发展本土鹅产业,以大带小构建鹅产业发展链条,年孵化能力发展超100万只,直接带动就业百余人。

依托示范节点打造“农产品特色直播间”,除鹅产业外,武集蔬菜、高隍蓝莓、枣林芡实、拥巷菌菇等特色本土品牌同样火热“出圈”。“在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观光旅游等,加快构筑和美乡村建设‘强磁场’,让乡村更能引才、育才、留才,更具吸引力。”水口镇农经站站长孙茂来说道。

积分治理汇聚和美乡村建设“动能”

12日,枣林村委会通过“小管家”服务平台发布了一则环境整治任务,动员村民参与村组道路杂草清除工作,不一会儿,接龙梅等10名志愿者领取任务“全员到岗”,杂草丛生的烦心事很快得到解决,200积分到账,环境美了,心里更是美滋滋的。

同样作为村里的村干部,在接龙梅看来,积分治理为乡村发展解决了更多杂症顽疾,过去家家户户都爱在院子前后种植蔬菜,占了公共区域不说,歪歪倒倒实在影响美观。村干部几次上门劝说都无疾而终,村里便寄希望于群众自发带动,便尝试在平台上发布“门前屋后”清洁行动任务,效果特别喜人,先是包组干部、老党员以身作则,慢慢地越来越多人认领任务、完成任务,在积攒积分的同时,获得了群众的交口称赞。

实现乡村美丽宜居,关键在人、关键要干,解决了关键的“动力问题”,和美乡村建设自然“蹄疾步稳”。近年来,水口镇持续探索社会治理护航乡村建设“新方法”“新路径”,推出“小管家”服务平台,以“智”治促善治,通过村规民约积分制管理,将主动权、话语权更多地交到百姓手中,让美丽更具“获得感”。截至目前,共开展移风易俗、政策宣讲、街道整治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40余场,上架商品65种,4982人次参与兑换核销。

文化铸魂推动和美乡村建设“蝶变”

从“一处美”变“处处美”、从“一时美”变“时时美”,水口镇已连续四届获评省级文明村镇,乡村“蝶变”的背后是文明乡风的春风化雨、浸润人心。如今,乱丢垃圾、私拉电线等不文明的行为鲜少看到,婚事简办、光盘行动等新理念、新说法反倒成了百姓谈论的热点话题。群众明显感到,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速推进,民生措施的快速落地,群众幸福感更加强烈,村容村貌变化的背后是传统观念的更新换代、是社会风气的向上向好。

近年来,水口镇大力推进乡村文化铸魂工程,充分发挥“主流思想”“非遗”“村规民约”等优良“文化基因”作用,组织开展非遗传唱、“板凳故事会”、四季阅读等各类文化主题活动,潜移默化间改变群众的思维观念。在油坊村部广场上,“戏曲展演”即将开始,乡亲们拎着小板凳从四面八方赶来,早早地翘首以待。精心改编的“移风易俗”主题“三句半”,在逗趣耍宝的同时,让观众纷纷竖起了大拇指,感叹道:“节目办的真是用心,以前总觉得喜事丧事就该往大了办,今天一听,才知道我这观念早就不‘流行’了,移风易俗才是真‘时髦’!”

以“美”落笔,向“兴”而行,当前,水口镇正循着产业兴旺、文旅融合、治理有效的“新路子”,按下和美乡村建设的“加速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