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奋力书写争创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新答卷

来源:农村信息报 发布时间:2024-11-30 浏览量:20

金秋的缙云县,山环水绕、鸟语花香,阡陌交错、稻穗飘香,产业兴旺、生机盎然,一幅和美乡村的美丽画卷。

近年来,缙云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持续深化“千万工程”,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系全省山区海岛县首个。值得一提的是,当地实现省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六连优”,以全省第四的成绩获得省政府首批“神农鼎”,成为浙江唯一实现“大禹鼎”“平安鼎”“创新鼎”等“五鼎大满贯”的山区县。

缙云,这座全国唯一一个以轩辕黄帝名号命名的县,秉持“产业兴旺到哪里、美丽乡村就建设到哪里”“一切围绕产业项目、一切为了强村富民”等理念,持续擦亮“三农”工作金名片,为全国乡村振兴贡献了具有山区县辨识度的创新亮点、特色模式。

农业现代化水平奋楫推进

缙云是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全省种植业和畜牧业重点县,有4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3个全国产业之乡称号。缙云烧饼、菜干闪耀亚运村;缙云烧饼从业人数达2.4万人、年产值超30亿元,获评全省乡村振兴最佳创新实践案例;缙云麻鸭位居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畜牧)品牌声誉第11位、全省第一;全国每8根茭白有一根来自缙云,缙云黄茶名声响亮。

在全省“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的大场景下,缙云向“新”而行,以革命老区排头兵的姿态,加快建设农业强县,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作为“中国麻鸭之乡”,麻鸭养殖是缙云农民创业增收的一张“金名片”。缙云通过补链、延链、强链加快缙云麻鸭全产业链发展,示范推广蛋鸭笼养、水禽旱养、茭鸭共生等现代生态种养模式,按照“做强种业、做大一产、做深二产、做优三产”的产业发展思路,着力打造“市场销售在外、养殖生产在外,保种、加工在内”的缙云麻鸭产业“地瓜经济”。

目前,全县拥有国家缙云麻鸭保种场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规模养殖场91家。全国范围内从事缙云麻鸭养殖行业人员达1万人以上。

依托独特的生态资源禀赋,缙云茶业全产业链也不断发展,从茶叶“种苗-种植-茶青收购-加工-销售-深加工-茶旅融合-茶文化”等方面持续推进。

“我们不断完善黄茶研究院及茶文化发展中心建设,现已建成6600平方米的现代化茶叶加工车间,还引进7家创新服务平台,夯实产业创新基础。接下来,还要建龙坑村黄茶基地农旅融合服务中心。”浙江龙辕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郑国杨如是说,“我们将开展机械采茶试点和新茶饮研发,在延链、补链上做些文章。”

这些,都是缙云做深“土特产”全产业链文章,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剪影。今年前三季度,缙云实现“五彩农业”总产值68.8亿元,同比增长11.9%。

和美乡村建设激活一池春水

作为缙云“千万工程”的典型示范村,鼎湖村、新西坑村等乡村,以山水为墨,执和美乡村建设之如椽巨笔,向世人分享缙云乡村蝶变的动人故事。

近年来,缙云大力实施县城承载能力提升与深化“千万工程”,推进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共同富裕示范带建设和全域美丽大花园品质提升专项行动,组团式、片区化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同时,结合开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百村提升工程”,实施和美乡村全域创建行动,合理划定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推动“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

为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互促场景,缙云以打造绿水青山共同体、和美乡村联合体、产村融合综合体为重要内容,统筹推进生态系统保护。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大力推广“茭鸭共生”“稻芥轮作”等绿色生态种养模式。实施“微改造、精提升”,塑造具有乡愁农韵的人文景观。以和美乡村“三大行动”、未来乡村、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和美庭院等项目建设为抓手,点、线、面结合全域推进和美乡村创建。探索产村融合发展,探索美丽乡村与美丽产业一体规划、一体建设机制。探索村庄运营,大力推进强村公司、飞地抱团等模式,创新实施乡村振兴合伙人征集、“云村民”招募、乡村CEO培育等计划。

作为数字乡村全国百强县,缙云先后承接全国各类改革试点20余项,“幸福清单”等一大批改革创新做法在全省推广,连续五年获省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缙云一路朝着“红色魂、绿色核、乡愁情、山区韵、文化味、活力劲”的全省大花园核心区迈进。

这些年来,凭借独特的生态优势,缙云持之以恒积极实施强化城乡融合先行。围绕持续缩小城乡差距,深入实施“七优享”工程,大力推进教育“两县创建”、城乡公交一票制,着力打造20分钟交通圈、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15分钟医疗服务圈。通过推进城乡公交、供水供电、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教育、医疗、养老等一体化暖心举措,实现公办幼儿园和省级卫生乡镇全覆盖、居家养老服务和城乡公交等行政村基本覆盖。

依托“宜居大花园”生态优势和“小县大文化”人文优势,缙云跻身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全省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县榜单。

“两山”转化擘画“绿”“富”美景

乘着“千万工程”的东风,缙云坚持吃改革饭、生态饭,念文旅经,创新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奋力打造一个个景村同美共富的美丽乡村。

对废弃多年的岩宕开展微干预、轻改造,精心设计“12时辰游千年石窟”等旅游产品,把废弃矿山这一“消极资源”转化为“积极资产”,使之成为全球废弃矿场再利用的经典案例。

潺潺盘溪水烟波浩渺蜿蜒盘曲,年度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0%以上,一颗红果子带富一方百姓……舒洪镇仁岸村,以激活一江春水、换取一片绿地、种好一棵杨梅树为抓手,全年的GEP值达到2.56亿元。

新西坑村立足山水优势,打响生态品牌。位于云溪湖畔的亲水乐园,旺季时游客量每天可达千余人。“今年截至9月底,我们村已累计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带动村集体增收50万元,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40余个。”新西坑村党总支书记丁军伟如是说。

在缙云,像这样“生态富民”的故事不断上演。

拓宽“两山”转化通道,实现共同富裕,人才建设是关键。这些年来,缙云大力培育具有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创意、新风貌等现代化特质的“新农人”,赋能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以人才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截至目前,全县共培育丽水“农三师”664名,其中高级21名、中级143名。培育缙云师傅1.55万余名,农创客949名,认定乡村工匠93名。2024年新培育乡村产业振兴“头雁”28名,农村实用人才等“十路”促富人才共3423名。

缙云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让更多村庄实现村强民富。全县农民收入已连续15年保持8.5%增长,农民收入增幅多次排名全省第一,低收入农户收入增幅连续10年超15%。缙云烧饼师傅人均年收入达15万元以上。今年前三季度,全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20元、增速8.23%,排名全市第三、全省第五;城乡收入比缩小至1.90:1,居全市第二。

如今,缙云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实现全维迭代,农民收入增速全线发力,城乡融合全域推进。缙云将继续以新时代“挺进师”“排头兵”的姿态,奋力书写争创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的高分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