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和美 共富未来 争当市域城乡融合发展排头兵

来源:舟山日报 发布时间:2025-02-19 浏览量:34

青山环抱,绿水逶迤;村道宽阔,屋舍俨然……春和日丽下的海岛乡村,游人纷至沓来、驻足忘返。

  以千岛乡村为底,“千万工程”为笔,泼墨作画,舟山用20年光阴,绘就乡村振兴梦,绘就一幅幅独具海岛特色的“村美、人和、共富”的新画卷。

  如今,站在新的起点上,如何续写“千万工程”引领美丽乡村建设新篇章?

  2024年,我市农业农村系统锚定新时代海岛农村改革探路者目标定位,聚焦“地、产、人、富、融”五方面,重点实施现代设施农业、和美乡村、强村富民、城乡融合六大改革行动,持续擦亮和美乡村“百里海乡画廊”品牌。

  新时代“千万工程”如同巨涛拍岸,激荡起村与村民生产、生活、生态嬗变的“千层浪”,不断推动海岛乡村从“颜值”向“价值”蝶变升级,在“美丽中国”“诗画浙江”的画卷上,深情描摹出一抹“舟山蓝”。

  闲地生“金”

  打造全域和美“新样板”

  地理优势不明显、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等问题曾经一度制约着海岛乡村的发展。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将“荒芜之地”转变为“丰收良田”?

  沿着岱山县岱东镇板黄线步行,映入眼帘的是整改完后的大片农田。从龙头村一直到沙洋村,连片的1550亩良田,是去年刚完成的土地集中连片流转。

  为让“沉睡”的土地“重启”,岱东镇精准施策、因地制宜,为愿意继续种植的农户保留了约400亩土地用于自种,并率先实施“村集体+农户+企业”的订单产销新模式,以村集体为纽带链接农户与公司,助推农企“有效对话”,强化双方“共赢认同”。

  在“小田”变“大田”上做文章,把碎片化、低产化土地变为规模化经营、高效化利用的同时,该镇还打破传统村域壁垒,创新实施“联村共建、抱团发展”,以花园示范村庄为基点,串联海、田、村三大板块,系统推进沙洋龙头—鹿栏晴沙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打造独具海岛韵味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样板。

  在普陀登步大岙村,自10月下旬起,280亩的“富硒稻”迎来丰收。“富硒大米每斤比普通大米能多卖2元,阿拉的收入能比以前高很多。”村民江满军高兴地说。

  2年前,江满军眼前的280亩土地还是一片荒地。大岙村因地制宜,通过集中统一管理的流转模式,将“低小散”陆续集中成“大地块”,耕地改造连片后,机械化作业更为方便,耕作成本降低,耕作效率大大提高。

  闲地生“金”,村民们满心满眼的开心溢于言表。

  农业土地流转是一次土地变革,也是今后农业生产发展的新方向。2024年,我市农业农村系统持续深化“两田”整治,3.7万亩冬闲田实现翻耕利用,整治抛荒地3229.11亩。出台土地流转激励政策,集中连片流转土地达6000亩。制定《海岛农业设施大棚建设标准》,实现海岛设施农业建设规范参数、外观设计、设施配套“三统一”,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产业振兴 产村融合“新路径”照亮发展“远”景

  一方水土产一方特产。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

  晚稻杨梅、嵊泗贻贝、皋泄香柚……在舟山有不少颇具口碑的土特产,要想念好海岛土特产“三字经”,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抓住“土特产”里的“土味”与“特色”,让更多乡土产品驶上产业化的快车道,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今年以来,我市通过组专班、建机制,培育了“一条鱼、一粒贝、一片叶、一颗果、一间房”等七大类十条产业链,建立海岛乡村土特产数据库,编制形成定海晚稻杨梅、普陀佛茶、嵊泗贻贝等土特产“一品一方案”和农业产业“一链一图谱”。

  眼下正是贻贝的收割季。在“中国贻贝之乡”——嵊泗,养殖户们围聚一起正马不停蹄地选拣刚从“海上牧场”收割而来的鲜肥贻贝。而距离码头仅100米的“共富车间”内,上百名妇女已经“严阵以待”。她们将用手里的剥刀对贻贝进行去壳处理。

  区别于传统的作业加工方式,嵊泗县深入探索实践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广袤蓝色海域聚焦万亩贻贝建立“共富工坊”,综合集成渔农村、水产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和渔农户力量,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合作格局。同时组建集“产、学、研、游”四元素于一体的贻贝标准化专班队伍,完成《嵊泗贻贝苗种》《嵊泗贻贝干品》等五大团体标准的发布。依托标准体系建设,撬动迭代共富杠杆。

  嵊泗县养殖贻贝已有60多年的历史,贻贝养殖面积达3.14万亩,年产量达24.16万吨,年产值达12.6亿元,贻贝养殖户户均收入超30余万元。

  让海岛土特产更“圈粉”,为海岛人致富提供新机遇,“嵊泗贻贝”率先开创了一条别开生面的土特产发展之路。

  今年,针对海岛土特产产业链相对薄弱的现状,我市统筹谋划,找准补链重点。实施海岛“土特产”精品培育工程,聚焦七大类十条产业链,出台佛茶、杨梅、海岛一间房等产业链综合提升系列方案,嵊泗贻贝、定海鱿鱼已列入省“百链千亿”重点链,晚稻杨梅列入省“土特产”精品培育试点,“一条鱼”全产业链产值超1100亿元,29个地标农产品获认定、9个产品成功列入省名优“土特产”百品榜单,舟山梳子蟹、嵊泗一米八鲜活贻贝等全程冷链运输上架盒马,定海晚稻杨梅、登步黄金瓜、蚂蚁岛虾皮、沙洋晒生等农产品销往全国。舟山土特产“走”得越来越远。

  人才引领 从做“美”乡村迈向做“活”乡村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是农业农村部门建强“三支队伍”赋能乡村治理、促进海岛“三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

  2024年,我市首次面向全国招聘7位农村职业经理人,大力引进擅长乡村运营管理的高精尖人才,打响新一年现代“新农人”引育的第一枪。同时大力培育村党组织书记头雁,涌现了一批有想法、有闯劲的乡村带头人。

  定海区白泉镇河东村,继集装箱集市“出圈”后,2024年又引入全市首家中药入膳主题餐厅,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消费体验,这离不开村党总支书记阮定定的决策引领。 

  发挥资源优势,谋划特色产业,不断拓宽集体经济增收致富渠道……在阮定定的带领下,河东村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从2020年的83万元提升到去年的139万元,一跃成为“网红村”。

  定海盐仓街道叉页河村,村党委书记冯东海2024年又开起了“乡村简餐”。自营业以来,带动日均客流量超800人,日均营业额2万余元,每天可额外帮助村民解决约50公斤果蔬的销路。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人。今年我市持续加大“新农人”培育力度,以农村职业经理人带动专业化乡村运营,探索农创客人才全链条培养机制,成立全市域农创客发展联合会,累计培育乡村振兴产业头雁117名、农创客2475名,培育海岛“新农人”10779名,完成省定任务151%。

  创新打造了展茅街道黄杨尖“路下市集”乡创园、东极精品民宿“共富港湾”、白沙岛“艺术小岛”乡创园等“没有围墙的创业园”10家,集聚各类业态创客267家,带动就业3400余人,有效破解乡村人才匮乏、共富支撑底座待夯实、村民创业创新内生动力不足、缺少引导培育共富帮扶机制等问题。

  “头雁”带领,“人才”引领,成效显著。2024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7.4亿元,经营性收入5.2亿元,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90%以上。

  城乡融合 绘就同舟共享“新蓝图”

  海域海岛,是舟山实施乡村振兴的优势和潜力,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瓶颈和难关。今年,我市农业农村系统把市域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试点作为推动新时代“千万工程”的牵引性、关键性工程,优化资源配置、引导人口集聚,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这里交通便捷、生活舒适,好足嘞!”自今年5月入住离岛安养驿站以来,普陀虾峙镇大双山岛老人丁吸成的幸福感大大提升。

  普陀虾峙双山岛是座悬水小岛,基础设施落后,进出全靠岛际船班。曾经,搬离小岛是村民最大的愿望。如今,岛上37户51名双山岛村民全部入住了虾峙本岛的离岛安养驿站。这是由虾峙镇在本岛区域打造的一个集适老新住房、休闲娱乐、健康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服务驿站。

  记者了解到,按照本岛优先发展、大岛集聚发展、小岛特色发展的思路,我市编制了“1+4+N”全域公共服务规划,将设施布局从“分散低效”向“集中高效”转变,服务供给从“参差不齐”向“均衡优质”转变,要素资源从“县域循环”向“市域统筹”转变。

  自实施新时代“小岛迁、大岛建”工程,16个小岛渔农民集聚迁居全面启动,稳妥撤并小规模学校和民办园14所,撤并乡镇敬老院31所,同步在本岛大岛新(改扩)建一批学校、医院和养老机构,推动资源集约利用、多跨共享。

  加快推进市域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试点,城乡教育、医疗、养老等均衡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市98%的学前幼儿、99%的小学生、100%的初高中生在“1+4”大岛接受优质教育;常态化开展岛际间“健康方舟”巡回医疗,把优质医疗服务送到海岛群众家门口;整合设立特困集中供养机构8家,特困人员实现市域统筹供养;构建海岛特色幸福助餐体系,村社助餐覆盖率达83%。

  开展“客货邮融合”试点推进水路客渡运一体化改革。今年新增优化公交线路33条,全市城乡公交一体化率达94%以上;新增乡镇客货邮融合综合服务站33个、村级快递物流综合服务点252个;开通客货邮融合线路39条,推行“海上蓝色公路”快递车绿色通道机制,实现主要海岛农村区域快递县到村日达,超过20万小岛用户收件不出岛、不出村。

  村美民富 点亮致富新“钱”景

  站在新时代“千万工程”背景下,我市农业农村系统以打响“百里海乡画廊”品牌为目标,大力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改善乡村人居环境。2024年,建成“共富带”“精品路”5条、“和美村”12个,省级和美乡村达标村覆盖率达50%,“百里海乡画廊”品牌入选和美乡村建设全省十佳案例。

  越来越多的渔农村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大胆尝试,摸索出了一条创新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路径。

  嵊泗县菜园镇金平村坚持在村集体闲置资产盘活、渔港休闲岛打造方面下功夫,大力发展渔旅融合产业及物业经济,让“沉睡资源”变“增收活水”,推动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2024年,村级集体经济收292.8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252.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60.7%和64.0%。

  普陀区东港街道红旗村,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乘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以农村人居环境为抓手,改造提升村庄环境的同时,积极鼓励村民利用自有房屋发展休闲旅游产业,截至目前村集体资产积累达1.51亿余元。

  化更多“风景”为“钱景”。2024年,全市渔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195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52,是全国城乡收入比最低的地区之一。

  村民、村集体经济的双增收,是“美丽经济”在千岛大地落地生根的最好见证。下一步,我市将立足区位优势,挖掘海岛特色,以市域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为牵引,高水平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高颜值绘就海岛版富春山居图,高质量走好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路,在“两个先行”中谱写出海岛乡村全面振兴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