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东海:以改革创新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来源:中国改革报 发布时间:2017-11-09 浏览量:37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

江苏东海作为拥有耕地面积180万亩的农业大县,近年来充分发挥本地优势,抓住全国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服务试点县和江苏省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契机,大胆尝试、不断创新,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许多方面走在江苏省甚至全国的前列,为农村发展提供了众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改革创新

盘活资产资源

东海李埝乡的黄牛远近闻名、供不应求,但是多年来养殖规模一直难以有大的突破。原来,一头黄牛需要6000元的流动资金,50头牛的规模就需要30万元来运转,银行贷不到款,一般人很难凑到这笔钱。而且这不仅是李埝乡的个案,在东海县很多特色行业发展中都存在类似问题:农民创业激情很高,但普遍缺乏启动资金或者流动资金,又无法通过自身所有的生产要素(如土地和房子等)贷款,造成农业资金匮乏,农村经济发展遇到资金瓶颈。

经过深入的调研和论证,2011年东海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2012年5月,东海县成立了全国首家县级农村产权交易所,规范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出租等流转交易行为,并随之健全了延伸至乡镇的产权交易中心,根据农村产权要素性质、流转范围和交易需要,制定产权流转交易管理办法,健全市场交易规则,完善运营机制,实行公开交易,加强农村产权流转服务和监督管理。

“我们重点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农村房屋所有权等10大类涉农产权的流转交易,拿着农交所出具的交易鉴证书,农民就可以到银行贷款融资。”东海县委农工办主任刘张华说,“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平台的建立,实现了农村各类要素资源资产化、资本化,从机制上探索了一条促进农村产权和生产要素有效流转,保证了农村资产资源的保值增值,同时也有效破解了担保难题,优化了农村金融环境。”

农村产权交易所这一创新成果此后迅速在江苏全省范围内得到复制和推广,并入选当年“江苏农业创新十大举措”。截至今年8月,全县农村产权交易市场通过网络平台共完成交易5372宗,交易额9.52亿元,其中,2016年交易1098宗,交易金额达2.03亿元。今年1月~6月完成交易692宗,交易额1.52亿元,这些交易真正撬动的地方经济更是不可估量。

2015年,东海县被江苏省确定为土地确权颁证试点县,率先试点开展了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确权工作,目前确权登记颁证已基本完成。经全国人大授权国务院,东海县被批准为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

项目实施以来,东海县成立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东海县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和《东海县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在贷款对象、抵押物价值评估、贷款流程、抵押登记以及风险补偿机制等方面,形成了基本完整、便于操作的工作流程。

东海县还成立了全省首家县级农村综合物权价值评估专家组,并制定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价值评估管理办法,对农地经营权价值进行评估,通过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利用交易鉴证书,向金融机构贷款。同时,为控制金融部门风险,县财政已拿出500万元资金,设立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基金,提高金融机构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积极性,解决金融机构的后顾之忧。

在有着“苏北吐鲁番”之称的石梁河镇,江苏葡之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葡之源)就成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政策的受益者。因为前期固定资产投资需要大量资金,葡之源入驻石梁河之后遇上了资金难问题,东海农商银行石梁河支行得知后,积极主动和企业对接,根据《管理办法》,以葡之源流转的860亩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综合抵押,分两次向其投放了800万元贷款,解决了企业发展初期的资金困难。葡之源通过与大学展开技术合作,应用现代化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标准化生产管理模式,已经先后建立了帕蒂亚葡萄庄园、伊甸果园、都市四季果园三大品牌庄园。帕蒂亚葡萄庄园2016年还获得农业部、财政部颁发的“国家葡萄产业体系综合试验站示范点”、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颁发的“葡萄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成了“市龙头企业”。

此外,为解决农民贷款难、担保难等问题,东海县还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机制,构建了农村信用体系、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农村金融监管体系和农村金融政策体系五大体系,着重降低农村金融风险,金融支农的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蹄疾步稳

力促强村富民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路径,更是固本强基的战略举措。作为农业大县,东海县农村集体经济面临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

据了解,东海县目前有行政村346个,其中建档立卡省定经济薄弱村有36个,村集体收入主要来自财政转移支付、政府补助,缺乏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2016年5月,经竞争性立项,东海县被确定为“财政部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县”,获得财政部扶持村级集体发展试点项目资金3200万元。

如何利用上级来之不易的资金,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

面对这一崭新课题,东海县委改革办、农工办抢抓机遇、积极作为,改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开发引导,使这一国家级改革试点项目在东海县得到创新式发展。

东海县委副书记、县委改革办主任董桂军告诉记者,东海县自2016年5月获批“财政部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改革试点县”以来,围绕“强村富民”的总目标,探索以资源有效利用、提供服务、物业管理、混合经营等为内容的多种经营模式,打破村集体经济经营模式单一、收益不高的发展瓶颈,壮大了集体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提升了干部素质,完善了农村经营制度。

据东海县委办公室主任、改革办常务副主任张义刚介绍,东海县委改革办、农工办在全县36个经济薄弱村中选择10个村(每村扶持资金200万元)开展土地股份经营合作试点;选择20个村(每村扶持资金60万元)采取提供服务和物业管理方式试点发展集体经济,通过实施一系列创新做法,促进了村集体经济迅速发展。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目的是强村富民,让集体成员分享更多收益,实现共同富裕。在改革试点中,东海县涌现了三种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

村集体领办模式。桃林镇各庄村、山左口乡新王庄村由村集体领办蔬菜、林果合作社,将村民拧成一股绳,抱团闯市场,拓宽了村集体和村民的增收渠道;平明镇条河村由村干部牵头种植优质稻麦450亩,每亩可为集体创收200元。

大户承包模式。洪庄镇沟南村通过土地流转将570余亩土地承包给本地大户,搞鲜花、黄桃、葡萄等多种经营,放大土地资产价值,实现了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资产租赁模式。一方面对现有资产进行更新、改造、承包、租赁,提高存量资产利用率,增加村集体资本经营收益。另一方面通过新建临街门面、小商品市场、标准厂房等,以收取租金或管理费等方式增加集体收入。石梁河镇葛沟村利用村集体存量建设用地,新建门面房用于出租,收取租金增加村集体收入;石梁河镇后代邑村、刘金村、瓜安村在县开发区北区联建标准厂房用于出租,每年可获得6万元租金收益。

各庄村是采用集体领办模式的代表之一。各庄村紧邻桃林万亩设施蔬菜基地及交易市场,交通便利气候条件适宜,土地资源丰富,适合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建设优质蔬菜基地。而且近年来,由于桃林镇设施蔬菜基地发展良好,农民从事高效设施蔬菜种植的愿望非常强烈。在被列为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村后,各庄村多次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最终商定由村委会组织领办,筹建各庄村设施蔬菜产业园。

确定后,各庄村聘请了东海水晶石设计院对蔬菜产业园进行设计。按照规划,一期810亩,建设蔬菜大棚100栋,合作农场利用财政部扶持资金建设大棚10栋,由村集体统一经营,农户自筹建造90栋。这些大棚,由各庄村委会牵头,按照“五统一”模式运营管理,即统一规划筹建、统一购买农资、同一品牌种植、统一技术管理、统一销售,在有效降低农户经营成本的同时,也明显增加了农户收入。

对于村集体统一经营的10栋蔬菜大棚,各庄村在充分征求个人意愿并召开会议研究后,确定由村里的致富能人兼村干部张成、徐小路负责大棚的经营管理工作,每个大棚每年需向村集体上交的利润指标为2万元,各庄村集体所有的10栋大棚利润达20万元。各庄村规定,大棚负责人确保当年纯利润不低于2万元,否则,大棚负责人需向村集体补足差额部分,当纯利润高于2万元时,超出部门的20%将作为奖励将给大棚负责人个人。

“这样一来,既能够考核经营者的经营业绩,也能够有效激发其积极性,同时还能为村集体经济带来稳定长效的收入来源。”东海县农工办副主任黄姜道说。

据了解,通过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的实施,东海县在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现代农业建设投入、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农村劳动力资源分配等方面得到了创新,在促进村集体和村民共同发展方面实现了“两个得到”和“两个更加”。

村集体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通过有效利用财政扶持资金,全县30个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村增加了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为村集体增收提供了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

村民收入得到迅速增长。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实现村民收入增加6300万元,带动3657人脱贫致富。

村级管理更加规范有序。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的实施,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增加了村集体为民服务的能力,为改善村容村貌、新办村集体公益事业提供了资金支持,极大地改善了干群关系。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更加完善。试点村结合实际,采取集体领办合作农场、农机服务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等形式,农户以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获得固定流转费收益,参加劳动的人员则领取工资,村集体通过财政资金的投入,完善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购置了农机等农业生产设备,增加了村集体经营性资产,通过自主经营、委托经营、租赁经营、联合经营的不同方式,获得收益,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丰富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管理体制。

改革未有穷期,改革一直在路上。近日,一直被外界高度关注的《2017年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单位》正式公布,涉及34个省份的100个县(市、区)被国家点名委以重任,挑起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任,东海县名列其中。根据东海县申报方案,该县计划在今年先进行工作试点,每个乡镇(街道)至少选择一个村开展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在总结试点经验、完善措施、规范操作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2018年再分层次全面推进,到2018年年底全面完成全县346个行政村的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任务,充分体现东海特色,为全省乃至全国推进农村集体产权改革提供有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