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阳县:创建“示范镇村”引领“乡村振兴”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1-06-11 浏览量:18

2021年,“三农”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由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泗阳县抢抓建设“四化”同步集成改革先行区机遇,率先出台《泗阳县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创建活动实施方案》,探索以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创建为突破口,示范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一、主要设想和做法

(一)设置标准,量化推进。根据中央和省、市对乡村振兴要求,结合县域乡村振兴现状,围绕产业、生态、文化、组织、人才等五大振兴,将创建内容细化、量化为5大类35项具体指标。其中,产业振兴类12项、生态振兴类8项、文化振兴类5 项、组织振兴类5项、人才振兴类5项,并设置具体目标值,且考虑到三农工作现阶段主要矛盾特点,对乡村产业和乡村建设两项工作加大权重;明确17个县直部门为考核单位,设立申报评审、项目对接、项目建设、组织验收、考核兑现等五大创建步骤,形成可量化、可操作的创建内容和考核体系,让部门和乡镇有标准、有抓手。

(二)竞争立项,激情争先。引入竞争机制,改变以往普惠式、“撒胡椒面”式的乡村振兴推进模式。邀请省内高校专家教授、省市农业农村部门相关领导组成评审委员会,举办乡村振兴示范镇创建评审答辩会,13名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同台“竞技”,各显所长,通过评审答辩,每年优选2—3家乡镇(街道)作为创建单位,连续创建5年。3月19 日 ,该县召开第一次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创建工作评审答辩会,竞争产生6家乡镇(街道)获得2021和2022年度乡村振兴示范镇创建资格,每个乡镇(街道)至少创建4个示范村;暂未取得创建资格的乡镇(街道)自行优选1村自主创建。

(三)要素集成,聚力攻坚。该县按照“县级统筹、部门负责、乡镇实施原则,县级层面组建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创建领导小组,统筹整合农业农村、资规、水利、交运等17个县直部门资金、项目,充分发挥资源效能,集中力量办大事。根据创建标准、乡镇需求和部门项目资金等情况,形成乡镇项目建设清单,部门将本年度乡村振兴领域中60%以上的项目资金投入到示范创建镇村中。目前,全县已经初步排定乡村振兴项目300余个计划4月6日召开项目编报会,优选200个项目予以重点推进。

(四)梯度推进,全面振兴。围绕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创建,建立帮扶指导、推进落实、动态管理、诉求办理、宣传推广等五大机制,依批依次、梯度推进,每两年创建一批示范镇村,确保做一个成一个,以示范镇村的“一马当先”引领全县乡村振兴的“万马奔腾”。到“十四五”末,全县创建乡村振兴示范镇(街道)13个,乡村振兴示范村100个以上。

二、初步成效和启示

(一)通过制度创新,调动基层积极性。乡村振兴的建设主体是基层干部,亟需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该县通过“竞争性”答辩方式产生“准示范镇”,倒逼乡镇主官深入谋划乡镇全域振兴之策;“准示范镇”背后蕴含的“含金量”,极大地激发了镇村干群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他们在乡村振兴上想办法、明举措、抓落实。同时,该县在考核环节,明确县直部门既是“考官"又是“考生”,作为“考官”,考核示范镇村具体项目的推进情况,作为“考生”,县级层面考核其对示范镇村的工作指导、要素保障情况,此举也充分调动了部门的积极性,形成了叠加效应。

(二)通过内外借力,集中力量办大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落实任务重,需要调动各方面的资源要素。该县积极探索,通过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创建,在整合部门资金项目,调动镇村优势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合作模式,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税收等手段,结合“万企联万村"活动,破除资本下乡的痛点、难点,着力引导社会资本的“源头活水"流向乡村振兴等相关领域,参与到乡村振兴示范镇村的创建当中。同时,通过答辩方式,充分吸收专家们的意见建议,提升了镇域乡村振兴的规划和建设水平。

(三)通过典型打造,搭建改革新载体。该县认真贯彻落实“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相关要求,依托乡村振兴,探索“四化同步”集成改革镇域层面的实践载体,通过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创建的火热实践,推动土地、资金、人才等各类创新要素交叉融合、相互激荡、释放活力。同时,通过创建活动项目,把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融入到乡村振兴的大局之中,让“四化"同步在乡村振兴之中有更具体的抓手,也让“四化同步”集成改革更有代表性、更具穿透力。

(四)通过构建体系,探路“三农”现代化。该县示范镇村创建活动先试先行、敢为人先,在创建指标体系上大胆探索,在一定程度弥补了宿迁乃至苏北在乡村振兴示范创建体系指标上的空白。该县将在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创建活动中,努力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创建推进体系,为宿迁乃至苏北其他兄弟县区,创建乡村振兴示范镇村,提供一套从指标设置、工作路径到推进机制的有效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