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白鹭舞翩跹,夏赏绿荷红菡萏,秋染杉林若云霞,冬日银装美如画,这幅一年四季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是宿迁市宿豫区新庄镇的杉荷园生态美景。新庄镇下辖新庄、振友、杉荷园、时济泉4个村(社区),镇域面积54平方公里,总人口2.1万人,耕地面积5.4万亩,距离中心城区仅9公里,地处宿豫区10万亩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核心区。
近年来,新庄镇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依托 杉荷园景区,坚定不移以生态经济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特别是2016年以来,以创建生态经济镇为契机,转变理念、转换动力,坚持生态、产业、旅游、文化等一体推进,走出了一条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富民路子,先后获评首批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省乡村振兴示范乡镇等多项荣誉称号,2024年9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入选国家级典型案例。为探究以生态经济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路径,调研组深入实地近距离了解新庄镇的实践与探索,深挖经验和启示,形成调研报告。
杉荷园景区内成片荷花竞相怒放,游人乘船在园中游览,感受生态雅趣
览新庄“杉荷”之美:
乡村田园邂逅“诗和远方”
新庄镇生态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造就了红色振友、绿色杉荷园、彩色时济泉“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多彩风光,不必去远方,以生态经济引领乡村振兴的诗和浪漫就在新庄的“杉荷”里。
厚植生态基底,勾画宜居乡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新庄镇紧扣“水韵新庄”“花园新庄”的生态定位,一体重塑“水林田路居产景”,全力厚植生态底色,彰显乡村本色。“忧居”变“优居”。从土灶、砖瓦房到干净整洁的“农民别墅”,从“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土路到直通房前屋后的硬化路,从上学难、看病难到幼儿园、卫生室等“15分钟生活圈”全覆盖,新庄镇全域推进农房改善工程,农民住房条件得到显著提升,全镇4372户群众“改”出了好日子、“改”进了幸福里,农房改善率达80%。“乡村”变“香村”。眼下正值草莓成熟季,行走在新庄,看到和闻到的是令人垂涎的草莓红、水果香。调研中,新庄镇人大主席介绍,“一年四季有不同的香味,现在是冬季,闻到的是草莓等果香,每逢夏秋,碧叶接天、映日盛放的荷花粉、淡雅香,绿柳低垂、池杉叠翠的生态绿、纯净香更是扑面而来。”如今,新庄镇下辖的4个新型社区均创成省特色田园乡村,其中时济泉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邻里”变“家里”。过去的传统村落,“管理乱、环境差、服务弱”情况长期得不到改善,如今新庄镇通过建立村(社区)公共服务事项清单,推行“一窗受理,全科服务”新模式,创新“3+X”社区服务驿站,提供“助医、助餐、助洁”基本服务以及帮代办、钟点工、安装维修等特色服务,实现邻里“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
深化生态赋能,绽放美丽经济。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近年来,新庄镇立足资源禀赋、特色优势,持续推动“美丽资源”变身“美丽经济”。平畴沃野大粮仓。春摘草莓夏割麦,秋收稻谷冬采藕,在新庄的田间地头,一年四季都能看到一片繁忙的收获景象。新庄镇由传统的农业大镇转变为现代农业强镇,构建形成了2万亩莲藕、2万亩籼米、1万亩设施果蔬的“221”现代农业产业总体布局,建成2.2万亩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全镇5.4万亩耕地实现超90%适度规模经营,莲藕、籼米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草莓获得国家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新庄镇入选江苏“味稻小镇”。向新逐绿大产业。新庄镇工业起步晚,企业多起源于农村副业,如今走进现代化的新庄工业园区,一座座标准化厂房矗立在宽敞的大道旁,一条条生产线火力全开,轰隆隆的机器奏响交响乐曲。新庄镇始终坚持“工业强镇”理念,大力发展高端新材料、精密机械等高新绿色产业,2023年全镇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超50%。2020—2023年,工业开票每年保持20%以上增长,工业税收实现翻番。生态休闲大游园。水韵杉荷风景如画,万鸟齐飞啾啾悦耳,袁家村里静谧闲适,青砖灰瓦江南水乡。新庄镇充分整合“知青林”“荷藕塘”等,因地制宜建成杉荷园景区、小河西特色民宿、袁家村—宿迁印象等旅游项目,打造了集农业休闲、生态游憩、乡村乐活、文化体验等于一体的精品乡村生态旅游区,年接待游客近200万人次、直接旅游收入超1000万元,生态旅游魅力日益彰显。
万亩优质籼米基地
标准化厂房
释放生态红利,拓宽富民渠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庄镇积极处理好保护生态和富民利民的关系,依靠越来越美的绿色生态拓展了强村富民渠道。实现了村富。新庄镇振友社区围绕打造“中国藕庄”的目标,大力发展莲藕产业,从2015年集体经营性收入只有7万元的省定经济薄弱村,“脱贫摘帽”变身全市脱贫示范村,再到成长为2024年集体经营性收入预计超400万元经济强村。而振友社区只是新庄镇强村发展的一个缩影,2024年全镇村(社区)均集体经营性收入预计超425万元,其中新庄社区、杉荷园社区超500万元。实现了民富。从过去单一的小麦、水稻、大豆、玉米“老四样”到如今的草莓、籼米、莲藕等“新花样”,新庄镇积极探索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农民合作联社发展高效农业,建立农业生产“全程托管”,农民收入来源渠道日趋广泛,800余名居民实现就近就业,土地收入实现亩均收入超万元、为过去传统农业种植收入的10倍,人均年增收超2万元,全镇居民人均年收入达2.7万元。实现了共富。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通过合作社、村企联建等模式,吸纳560名低收入农户就业,对全镇年度评议前10户重点关注贫困户采取月不低于2000元“工资式”帮扶,4家新型社区各引入不少于3家社会组织参与实施扶老助残帮困等群众暖心“小事”,开展“重返新生活新家庭”行动,让全镇46户困难家庭提振精气神,鼓足发展勇气,走上了富裕富足路。
振友新型社区
溯新庄“杉荷”之源:
乘风破浪走向“全域振兴”
几十年来,新庄镇充分挖掘“杉荷”生态禀赋、人文历史资源,成功走出了一条贴合新庄自身实际的以生态经济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路子。
因水而生战天地,从“洪水滩”到“鱼米乡”的历史嬗变。新庄镇历史悠久,明代以后连年水涝,骆马湖、黄河、六塘河浸溢,积水成湖,后因泥沙积淤,方成田块。自1951年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号召后,导沂整沭、旱改水、农业学大寨、二次赶江南等一部部热血澎湃的不朽篇章在这里上演。老新庄人用一个个小推车,一把把大铁锹,把昔日的洪水走廊变成了鱼米之乡、淮北江南。新庄儿女坚韧不拔、不懈奋斗的革命精神,战天斗地、艰苦奋斗的英雄气概,敢试敢闯敢干的优良作风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党员干部。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的新庄人继承和弘扬了改革创新精神,以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试点为契机,全域推进“小田变大田”改革,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千亩荒地上开发种植,原来遍地芦蒲、蒿草的荒野田变成了万亩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吨粮田”,烂泥地变成了富饶的“大粮仓”。
因杉而起绘底色,从“知青林”到“生态林”的时代衍变。20世纪60年代,百名知识青年响应国家号召,坚信“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因地制宜、手挖肩扛将喜湿耐水的池杉迁移至此,形成最早的“知青林”。半个世纪以来,新庄人始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统筹推进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特别是2016年以来,新庄以创建生态经济示范镇为契机,转变理念、转换动力,坚持生态、社区、产业、旅游、文化“五位一体”推进,走出了一条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富民化的发展新路。现如今,曾经的沼泽地一跃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点、国家五星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拥有池杉生态林400余亩,核心区涵盖了生态产品三级类34项,总价值约1.67亿元,打通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通道。每年春季以后,白鹭、苍鹭等20多种10多万只鸟类陆陆续续飞回杉荷园,远远望去,树大根深,枝繁叶茂,群鸟纷飞,白鹭翱翔,宛如仙境。
因荷而兴强产业,从“万亩荷塘”到“三产融合”的结构裂变。早在十年前,新庄镇就因藕闻名周边,当时种植、经营分散,销售困难,丰产难丰收。为此,新庄镇党委、政府牵头成立宿迁市荷林莲藕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对3个村的6个莲藕家庭农场以及200多名采藕工统一管理,抱团发展,形成了万亩藕塘。规模上来了,产业也就跟上来了。新庄持续向“新”发力,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原则,协同推进三产融合,大力发展精深加工、生态旅游、直播经济等绿色产业。莲藕汁、藕粉、莲藕粉丝、九品莲花茶、荷花蜜“莲藕五宝”系列作为“东哥家乡礼”,依托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一大批农旅项目串点成线、连片成带、集群成圈,从采摘到民宿,从“卖产品”到“卖风景”,从观光赏景到深度体验,实现了全域乡村旅游,切实提升自我造血能力。
因势而为启新篇,从“幸福家园”到“全域振兴”的发展蝶变。从破旧房子变成整齐美观的小别墅,从阡陌交通到幸福大道,新庄镇紧紧围绕“幸福家园”建设,着力在落实农民进城入镇、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改善农民居住条件上下功夫,日渐成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先行区。进入新时期,新庄改变单兵突击式发展模式,坚持“优居兴产强村富民”一体推进,围绕生态、工业、农业、镇村、治理等方面同向发力,每年编排一批乡村振兴重点项目,推动乡村振兴由“点”向“面”全方位延伸拓展,系统性重塑了“三生”空间,打造乡村全域振兴高地。如今,强村兴产带动了富民增收,农房改善改变了乡村面貌,和美生态增添了社区内涵。新庄食品产业园揭牌,苏北地区最大的中国农批宿迁现代农产品物流园已然建成,国家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速创建,蕴禾农业、袁家村二期等一个个重大项目火热推进,一座座美丽村庄焕发活力,一个个特色产业为新庄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中国农批宿迁现代农产品物流园
启新庄“杉荷”之路:
双向奔赴拥抱“生态经济”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近年来,越来越多地方努力做好“生态+”的文章,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效益,美丽“杉荷”新庄实践,用一片林、一座园、一条河,以及一张张幸福笑脸,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其表面是平衡生态与发展之间关系,解决生态永续与发展经济的矛盾,本质是以生态经济引领乡村振兴的基层探索。
——以生态经济引领乡村振兴必须坚定践行“两山”理念,永葆生态发展定力、逐绿前行。一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尽管新庄镇的领导班子换了一任又一任,但坚持生态发展的决心没有变,厚植生态底色的力度没有减,彰显生态优势的办法没有少,生态经济引领乡村振兴的路子越走越宽广。在这过程中,永葆定力、久久为功,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即使在发展困难期也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效益,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步一个脚印地推动2016年实现起步、2020年实现突破,让土地上长出金元宝,生态变成摇钱树,田园风光、秀美乡村成为聚宝盆。新庄的实践探索启示我们,必须革除“以损耗生态攫取发展速度”的观念,摒弃“以破坏生态换取发展红利”的思路,杜绝“用牺牲生态谋求发展机遇”的做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让绿水青山释放“绿色动力”、发挥“绿色效益”。
——以生态经济引领乡村振兴必须整合资源资产家底,持续彰显生态价值、点绿成金。作为生态经济示范镇的新庄,不仅仅是充分挖掘和用好本地“杉”“荷”乡土资源禀赋,而且启动了以全域为范围的生态经济示范镇规划编制工作,摸清资源家底、厘清资产产权,全面掌握自然资源分布数量质量、经济价值、权益归属和开发利用等信息。在此基础上,扎实推动生态环保创业园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园发展、生态宜居家园打造,推动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实现从单一“卖产品”向“卖风景”“卖文化”“卖体验”转变,走出了一条“美丽生财”的好路子。新庄的实践探索启示我们,“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发展走不长远,“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也不是可行之路,必须要找准资源禀赋,激活价值潜力,打通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架起“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桥梁,在绿水青山中找出路、向生态环境要效益,才能实现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以生态经济引领乡村振兴必须延伸绿色产业链条,不断壮大生态产业、依绿而兴。新庄镇不仅深耕“土”资源、做优“特”文章,还注重延伸“产”链条,聚焦粮食、荷藕等招引京东农业科技示范园、粮食物流园、中国农批宿迁现代农产品物流园以及雪姨手作等食品加工企业项目,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文章;同时,推动“生态佳”到“生态+”,打出了一套“生态+直播”“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的产业发展“组合拳”。新庄的实践探索启示我们,推动生态资源从“守好”到“用好”的实践升华,必须在创新中实现发展、在发展中促进创新,延伸生态产品产业链和价值链,拓宽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实现路径,增加生态产品供给,让生态“高颜值”变经济“高价值”。
——以生态经济引领乡村振兴必须牢记为民造福宗旨,加速释放生态红利、以绿富民。新庄镇始终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无论是开展生态治理修复、还是建设生态宜居乡村,无论是开发生态惠民岗位、还是建立生态富民机制,均是让群众行走在自然间、生活在风景里、致富在生态中。实践的背后是探索“以美丽生态引进美丽项目、以美丽项目助推美丽乡村、以美丽乡村反哺美丽生态”的“美丽共富”路子,持续做好“保护”“修复”“开发”“传承”文章,不断厚植生态优势、提升生态品质、汇聚生态功能、释放生态效益。新庄的实践探索启示我们,走生态富民之路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优美的生态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公共服务、富民的金钥匙,切实提升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充分彰显生态富民的目标归宿和价值导向,实现共有、共建、共治和共享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