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春以来,滨海蔡桥镇永裕村裕香园苗木花卉基地迎来一批批采购苗木的客人,在基地打工的村民忙着挖树苗、装车。“全年预计出售苗木9万株以上,其中春季出售苗木4万株左右,收益不少于40万元。”该村党总支书记施善国介绍,今年村里将扩大苗木种植规模,一方面补植苗木10万株,另一方面再新拓面积50亩,吸纳70%的农户入社,力争年内村集体收入突破100万元,入社农户平均增收5000元。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质量。“滨海大米”“滨海白首乌”“大套蜜梨”获批国家原产地地理商标;农业龙头企业总数达209家,总产值超百亿元;建成农民集中居住点10个、在建27个、提升32个;累计脱贫3.53万户、8.75万人,脱贫率83.7%,贫困率降至1.87%……近年来,滨海坚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大力实施农业农村十大重点工程,持续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全县“三农”工作在高质量发展中持续发力,奋力开创滨海“新乡土时代”。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当前,滨海正处于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跨越的转型期,但农业规模小、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优质农产品比重低等矛盾依然存在。对此,该县精准施策,大力实施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工程,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扩大农业规模、做强产品品牌、调优结构载体、拉长产业链条,全面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致力以“农业强”促进“农村美”、带动“农民富”。
聚焦农业产业振兴,滨海按照“四区五带八大基地”规划布局,以发展故道经济为重点,着力打造“特色农业走廊、绿色生态走廊、旅游观光走廊”,加快建设林果、优质稻米等10个万亩基地,调增特经作物14万亩,新增设施农业2.16万亩,农经比提升至7.6:2.4。坚持绿色兴农,做优“生态+特色”文章,不断提升农产品品牌“含绿量”,今年将新增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30万亩,创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省级著名商标和绿色产品品牌10个以上。
此外,滨海持续加大农业“接二连三”力度,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和产业链核心企业,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出效益,年内培育职业农民3000人,新增规模农业龙头企业16家以上、农产品电商企业20家,网上农产品销售额达30亿元以上。
4月7日,滨海县八巨镇前案村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现场一片繁忙,目前一期工程128户住宅已全部进入二层施工。“听说不到2个月,一期工程就完工了。”居民张大爷每天都要来看看房子建设进度,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改善农民群众居住条件,是滨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标志性工程。该县以农民“住得好”“能致富”为目标,按照建成抓配套、在建抓提速、保留抓提升的思路,持续推进农村康居工程,加快改善农村住房条件,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一景一特色”的美丽宜居乡村,年内确保新开工集中居住点50个以上,提升60个以上,改善1.5万户、4.8万人住房条件。
美丽乡村建设“三分建、七分管”。过去路边乱搭乱建,白色垃圾漂浮在水面,屋檐下电线、网线杂乱分布……为此,滨海坚持问题导向,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着力解决生活垃圾、厕所粪污、农业废弃物等突出问题,组织开展农村河道生态治理“三年行动”,严格落实“河长制”,为乡村振兴提供“一汪清水”。目前,全县垃圾处理体系基本建成,镇区集镇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林木覆盖率达31.3%,始终保持省市领先水平。
“我们村首乌种植远近闻名,但以前都在周边地区销售。如今搭上了电商平台,可谓是‘e路’畅销。”滨海港经济区首乌村村民陈华文,是继承父辈产业的“农二代”。“父辈那一代农民种首乌靠规模,利润不高,我通过建设工厂、研发新品、网上销售等途径,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在陈华文的努力下,由其创办的盐城陈氏食品有限公司去年实现销售超5000万元,还免费为村民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带动200多户村民增收致富。
在滨海,越来越多像陈华文一样的“新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近年来,滨海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组织返乡创业就业、网络创业提升等“四项行动”,鼓励有知识、有技术、有能力、有资本的“四有能人”,创办领办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有力拓宽富民增收渠道。去年,滨海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60元,增长9.1%,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GDP增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