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郊乡镇,因地理临近城市,往往没有大面积的良田可供耕作。在此制约下,农村农业如何发展?乡村振兴如何实现?
近年来,广陵区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湾头、汤汪等乡镇先后被纳入“城区”范畴,目前仅沙头、李典、头桥沿江三镇尚有8万亩耕地。立足其农业集中于近郊乡镇的现实,该区瞄准“都市农业”方向,在“螺蛳壳”里做出了“新道场”,走出了一条近郊乡镇乡村振兴之路。
产业兴
依靠科技向土地要产量
“和高邮、宝应等农业大县市比不了规模,我们只有8万亩耕地。”广陵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杨建说,广陵的农业只能在“小而精”上做文章。对此,沙头镇晨兴村种粮大户李兴光感触颇深。
“以前村里耕地少,产量提不上去。”李兴光说,这种情况从2019年开始有了改变。201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教授张洪程来到晨兴村,经过一番考察后,决定在这里建一座试验基地,专门试验水稻、小麦新品种,并向农民推广。“有了科技赋能,现在我的水稻亩产最高达到了1500斤。”李兴光说。
如今,试验基地已经发展到二期,瞄准“无人化种植”技术研究,致力于让种粮大户“穿着西装去种田”。
“除了依靠科技向土地要产量,我们别无选择。”杨建表示,过去的十年,广陵区先后投入1.2亿元,在沿江三镇的34个行政村共争取农田建设项目23个,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0.12万亩。目前,部分高标准农田水稻亩产已达1500斤。
农民富
8年,农民收入接近翻番
广陵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4年为20789元,2021年增至36654元。8年时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翻番。这,离不开农业“领头羊”的贡献。
孔维祥,头桥镇人,早年在外创业,有了一定积累后,决定回乡创业。作为农民的儿子,他把目光瞄准了农业。
孔维祥承包了一块田,在田里既种稻子又养鸭子。这种方式被称为“稻鸭共作”。“由于要给鸭子游隙的空间,水稻植株不能太密集,影响了产量,一亩田产稻谷800斤,但算上鸭子的收成,还是比纯种水稻划算。”他说,况且,鸭粪可以还田,水中浮游生物又可当作鸭子食物来源,一条完整生态链形成,环境收益不言而喻。
在孔维祥的带领下,周边乡镇选择稻田综合种养的农户越来越多。广陵区在头桥、李典两镇,已形成稻鸭、稻虾、稻鳖规模化养殖。综合种养规模的扩大,有力促进了增产增收。
乡村美
昔时旧渔村,今日打卡地
进入李典镇沿江村,只见一排排农家小屋的墙壁上画着渔船,生动的画面仿佛在告诉每一位来客:这是一个渔村。
“我们村有195户持证渔民,2020年这些渔民全部上岸。我们便思考,村里下一步怎么发展。”沿江村党总支书记王永来说,村民祖祖辈辈以捕鱼为生,渔业是沿江村挥之不去的“烙印”,“渔文化”自然成了沿江村的发展方向。
“我们打算发展乡村旅游,让游客来感受‘渔文化’,看捕鱼表演,吃正宗‘渔家宴’。”王永来介绍,村里已经注册了公司,收储了部分村民的闲置房屋,准备做民宿。“民宿的墙壁上作了彩绘,已经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
探索深
打造“一镇一品”产业型社区
沙头镇沙头村的沿江现代农业产业园内,三栋草莓大棚即将拔地而起。未来,这里将种植高效“架式”草莓。“草莓将采用无土栽培技术种植,依靠营养液生长,可调节口感。”扬州广沙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童军说。
“经过充分调研,广陵区在三镇各布局一个农业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形成‘产业型社区’。”杨建介绍,沙头镇草莓种植已形成气候,将围绕草莓产业,发展“草莓产业型社区”;李典镇沿江村有着悠久的“渔文化”,正致力于打造“渔文化产业型社区”;头桥镇计划将福成村打造成“花卉产业型社区”,形成“家家有花种,户户可看花”的“花海洋”。“不追求面面俱到,而在‘小而精’上做足做深,形成某个领域无可替代的‘小巨人’,正是我们发展‘都市农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