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 “十二五”规划

来源:湖州市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1-09-16 浏览量:39

 

前言 1

第一章 “十一五”交通运输发展评价 3

第一节 发展成就 3

第二节 总体评价 12

第二章 “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形势与需求 17

第一节“十二五”形势对综合交通运输的发展要求 17

第二节“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的发展特征 19

第三节“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需求分析预测 21

第三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24

第一节 指导思想 24

第二节 基本原则 24

第三节 总体目标 25

第四节 投资与用地估算 29

第四章 “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重点 30

第一节 公路网 30

第二节 水运网 33

第三节 铁路网 35

第四节 管道网 36

第五节 综合交通枢纽 36

第六节 运输服务 37

第七节 公路航道养护 42

第八节 生态交通建设 43

第九节 交通行业管理 47

第五章 保障措施 52

附 表 目 录

附表1:湖州市公路“十二五”规划建设实施项目表

附表2:湖州市公路“十二五”规划建设预备项目表

附表3:湖州市水运“十二五”规划建设实施项目表

附表4:湖州市水运“十二五”规划建设预备项目表

附表5:湖州市铁路“十二五”规划建设实施项目表

附表6:湖州市铁路“十二五”规划建设预备项目表

附表7:湖州市公路客运站场“十二五”规划建设实施项目表

附表8:湖州市公路客运站场“十二五”规划建设预备项目表

附表9:湖州市公路货运站场“十二五”规划建设实施项目表

附表10:湖州市管道“十二五”规划建设实施项目表

附表11:湖州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二五”规划投资汇总表

附表12:湖州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二五”规划土地汇总表

附表13:湖州市公路网“十二五”规划指标表

附表14:湖州市综合交通运输规划投资对比表

附表15:湖州市客货运运输量表

   

图纸1:杭嘉湖综合交通现状图

图纸2:杭嘉湖综合交通规划图

图纸3:综合交通现状图

图纸4:综合交通规划图

图纸5:高速公路规划图

图纸6:国省道规划图

图纸7:区域干线(县乡道)规划图

图纸8:铁路规划图

图纸9:水运规划图

图纸10: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图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服务性行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公路、水路、铁路和管道运输快速发展,交通网络基本形成,运输能力明显增强,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为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十二五”期我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按照适度超前原则,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基本建成国家快速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初步形成网络设施配套衔接、技术装备先进适用、运输服务安全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指出“推进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完善交通通道建设,加快综合枢纽建设”。中共浙江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体会议《关于制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大力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努力构建便捷、高效、绿色、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湖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加快推进铁路网、公路网、水运网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把湖州打造成长三角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和连接中部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建设“富饶、秀美、宜居、乐活”的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综合交通运输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二五”期间,我市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都将发生深刻变化,综合交通运输发展面临新的挑战。目前,湖州交通基础设施仍处于加速成网阶段,结构欠合理、运输水平不高,仍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矛盾,保持交通运输快速发展仍是“十二五”的主要任务,因此编制《湖州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二五”规划》,是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湖州交通运输转型升级,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促进运输服务保障和行业管理水平切实提高的客观需要。

本规划是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体系中的重点专项规划,是“十二五”时期统揽我市综合交通运输健康有序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规划。


第一章 “十一五”交通运输发展评价

“十一五”期间,湖州交通运输行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奋斗目标,全力实施“增强三力、奋力崛起”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现代交通“三大建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呈现了基础设施建设强势推进、现代物流迅速发展、港口建设实现突破、生态建设富有成效、行业管理与法制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显著特点,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最多、投资规模最大的五年,是交通运输行业管理水平提升最快、改革力度最强的五年,是交通运输工作坚持科学发展成效最明显、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开创了我市交通运输发展的新局面,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一节 “十一五”交通运输发展成就

一、基础设施

(一)公路

“十一五”期间,全市公路以“大路网”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农村公路三大路网建设,新增公路里程4845.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78公里,一级公路73.7公里,二级公路189.4公里,三级及以下公路4404.2公里。2010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数达到7890.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64.1 公里,一级公路347公里,二级公路462.5公里,三级公路330.6公里,四级公路5739.3公里,等外路746.6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135.6公里/百平方公里,比“十五”末增长52.3%。

新建成高速公路178公里,申苏浙皖、申嘉湖、申嘉湖杭高速公路湖州段及杭长高速公路安城至泗安段等一批高速公路项目相继完工,实现了各县区通高速目标,初步形成“三纵两横”高速公路网。

新改建国省道和重要县道项目36个,计471.6公里,圆满完成了104国道市区过境段、11省道王家庄至唐舍岭段、10省道煤白线等一大批干线公路改造项目,普通国道均达到一级公路标准,普通省道二级及以上里程为196.9公里,占普通省道总里程68.6%,实现了干线公路与高速公路、农村公路顺畅衔接。

在 2005年底实现公路通村率和通村公路路面硬化率“双百”、2006年底实现全市行政村村村通公交的基础上,从2007年,掀起新一轮通村联网公路建设高潮,完成通村联网公路1334公里,村道里程达到4061公里,农村公路网络化程度大幅度提高。

通过更新理念、优化养护方式,把打造“五型公路”的理念贯穿到公路养护管理之中,全面实施精细化养护,使全市公路路况得到全面改善、公路通行能力全面提高,功能与质量满足多样化公路交通需求,公路品质得到了全面提升。普通国省道优良路率达到90%以上,高速公路优良路率达到95%。

表1-1 湖州市公路里程统计表(按技术等级分)       单位:公里

年份

总里程

等  级  公  路

等外公路

合计

高速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2005年

3044.86

2930.07

86.06

273.38

273.13

342.83

1954.67

114.79

2010年

7890.12

7143.51

264.11

347.04

462.5

330.6

5739.26

746.61

“十一五”期新增

4845.26

4213.44

178.05

73.66

189.37

-12.23

3784.59

631.82

      表1-2 湖州市公路里程统计表(按行政等级分)      单位:公里

年份

总里程

国道

省道

县道

乡道(含专用公路)

村道

  2005年

3044.86

264.78

288.95

1398.52

1092.61


2010年

7890.12

352.38

376.29

1625.69

1474.77

4060.99

“十一五”期新增

4845.26

87.6

87.34

227.17

382.16

4060.99

注:根据公路普查要求,村道里程从2006年起纳入公路总里程统计口径。

(二)公路站场

1、客运站场

“十一五”期间,建成浙北高速客运中心、长兴汽车总站等客运站20个,新建停车面积11万平方米,新建港湾式停靠站1501个,开工建设湖州综合交通枢纽。2010年末,湖州市共有各级客运站43个,站场设施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2、货运站场

“十一五”期间,全市建成湖州鑫达国际物流、长兴捷通物流等8个大型专业货运站场。2010年末,湖州市共有道路货运站场10个,其中市本级6个,德清县1个,长兴县3个,实现了货运行业从分散经营逐步向集约化、专业化方向转型发展。

(三)内河水运

“十一五”期间,全市内河水运建设主要以构建“五干五支一港六区” 高效内河航运体系为目标,建设高等级内河航道网为主线,整合港口资源,提升内河港口功能为重点,改建航道里程174.6公里,新建港口码头泊位数68个。

2010年底,全市拥有内河航道120条,里程1171.5公里,其中三级航道77.4公里,四级航道207.3公里,五级航道94.6公里,六级航道192.6公里,七级航道115.4公里,七级以下航道484.2公里,航道密度达20.1公里/百平方公里,列全省第二位。四级以上高等级航道达到284.7公里,占航道总里程的24.3%,位居全省第一位。港口码头泊位数1109个,年综合通过能力1.38亿吨。全市内河水运网络更趋完善,承载能力不断提高,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四)铁路

“十一五”期间,开工建设宁杭铁路湖州段,完成投资72.3亿元。宁杭铁路既是国家快速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的重要组成内容。该项目设计时速350公里/小时,全长248公里,其中湖州段77.5公里,总投资109亿元。它的建设对于完善长三角城际轨道网,加快苏南、浙北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推动沿线城市一体化进程,实施长三角地区可持续续发展战略等具有重要意义。

(五)管道

“十一五”期间,建成金山-嘉兴-湖州输油管道湖州段42公里。建成川气东送输气管道湖州段98.5公里;建成杭州-嘉兴天然气输气管道工程湖州联络线200米、安吉支线50.6公里、南浔支线18.9公里。

(六)投资完成情况

“十一五”期间,是湖州交通发展史上建设规模较大、资金投入最多的时期,全市公路、铁路、水运、管道建设完成投资281.6亿元,是“十五”期的2.05倍,其中完成公路建设投资163.5亿元(高速公路投资77.37亿元、干线公路投资65.2亿元、农村公路20.89亿元);完成铁路建设投资72.3亿元(主要为宁杭铁路浙江段);完成内河航道及港口建设投资25.36亿元;完成站场建设及配套工程投资8亿元,完成物流基地建设投资6.14亿元,完成管道建设投资6.3亿元。

表1-3 湖州市“十一五”期间交通投资情况表

项目分类

“十五”期间

“十一五”期间

备注

公路

104.8

163.5


铁路

 15

72.3

宁杭铁路浙江段

航道及港口

11.04

25.4

航道17.9亿

站场建设及配套

 6.3

8


物流基地


6.1


管道


6.3


合计

137.14 

281.6


二、运输服务

(一)运输生产

1、公路运输

公路客运:2010年,全市完成公路客运量、旅客周转量9938万人、332719万人公里,“十一五”期间,公路客运量、旅客周转量年均增长5.6%和2.5%。

公路货运:全市公路货运业总量快速发展,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加强。2010年,全市完成货运量6798万吨,货运周转量38.37亿吨公里,“十一五”期间,公路货运量、货运周转量年均增长4.8%、10.7%。

表1-4 “十一五”期间湖州市公路运输发展情况

项目           年份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客运量(万人)

8384

8934

9360

9735

9938

旅客周转量(万人公里)

319672

348442

305345

324189

332719

客运平均运程(公里)

38.1

39.0

32.6

33.3

33.5

货运量(万吨)

6068

6432

6144

6332

6798

货物周转量(万吨公里)

269891

295876

304250

329156

383672

货运平均运程(公里)

44.5

46.1

49.6

52.0

56.4

注:2006-2007年为全社会运量,2008年开始道路运输统计范围为营业性运输量。

2、水路运输

2010年,全市共完成水路客运量25.6万人、旅客周转量163.36万人公里,“十一五”期间,水路客运量、旅客周转量年均增长26%、27%;2010年,完成水路货运量11310万吨、货物周转量175亿吨公里, “十一五”期间,水路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年均增长6%、6%。

表1-4 “十一五”期间湖州市水路运输发展情况

项目           年份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客运量(万人)

8.74

7.82

5.75

16.86

25.63

旅客周转量(万人公里)

53.11

48.65

34.21

86.22

163.36

客运平均运程(公里)

6.08

6.22

5.95

5.11

6.37

货运量(万吨)

9301

9947

9812

10021

11310

货物周转量(万吨公里)

1342501

1492200

1457868

1546828

1750948

货运平均运程(公里)

144.34

150.02

148.58

154.36

154.81

3、港口吞吐量

2010年,湖州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44亿吨,“十一五”期间,货物吞吐量年均增长5%。

表1-5 “十一五”期间湖州市港口吞吐量发展情况表

年 度

吞吐量(亿吨)

合计

出港

进港

2006年

1.33

1.15

0.18

2007年

1.35

1.13

0.22

2008年

1.43

1.18

0.25

2009年

1.49

1.21

0.28

2010年

1.44

1.13

0.31

(二)运输装备

1、公路运输装备

公路客运:全市营运客车数由“十五”末的3065辆、49935座,增加到2010年的3350辆、68309座,年均增长1.8%、6.5%,其中班线客车1316辆、旅游客车184辆,学生接送客车231辆,出租客车1501辆。中高级班线客车数和占比由2005年的758辆和49.87%增加到2010年的807辆和61%,年均分别增长1.3%和4.1%。

公路货运:全市营运货车数由“十五”末的13042辆、41781吨,增加到2010年的15751辆、74596吨位,分别比2005年增长3.9%和12.3%,其中,重型车、专用车、厢式车占比分别比2005年增长9.6%、0.6%和11.6%

2、水路运输装备

到“十一五”末,全市拥有营运货船5564艘、142.7万载重吨,单船平均载重吨260吨。营运船舶总运力、平均载重吨比“十五”末分别增长47.1%和66.7%。其中,200吨级以上营运船舶达到3229艘、113.7万载重吨,约占船舶总量的58%和80%,单船最大吨位高达900载重吨,在册船舶平均船龄缩至7年,内河船舶标准化率提高到90%。

三、支持保障

(一)法治建设

“十一五”期间,全系统高度重视法制建设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交通运输行业法律法规,通过加强理论研究、健全规章制度、推行政务公开,进一步加强了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提高了行政执法人员依法决策、依法办事能力,规范了行政执法行为,迈出了依法行政新步伐。

(二)科技创新

“十一五”期间,认真实施“科技兴交”方针,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研究和突破制约交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并优化和推广科技资源,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使科技工作在交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十一五”期间,共投入研发资金1142万元,完成了16项省厅交通科技项目和28项省厅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桥梁整体顶升技术、道路运输行政处罚智能量化系统、沥青路面就地冷再生技术等研究成果和应用的总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在交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三)人才教育

“十一五”期间,进一步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观念,扎实推进“人才工程”建设,更加重视“人才强交”战略,重视教育和培养干部职工科学发展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分析形势、抢抓机遇的能力,培养和提高正确把握政策、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

“十一五”末,“283拔尖人才”第一层次人数达到1人,第二层次人数达到5人,第三层次人数达到32人。技术职务结构的高、中、初比例达到1:4:9,职业资格持证率年末达到100%,高技能人才总量累计达到330人。

(四)信息建设

“十一五”期间,交通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应用取得了重大进展,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初成体系,管理效能明显提高,交通信息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交通信息化已逐步深入到交通建设、管理、服务的各个领域,信息服务成效明显。

(五)安全保障

“十一五”期间,紧紧围绕建设“平安交通”的目标,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大力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治,编制完善各类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急能力不断提高,在基层应急队伍建设、应急物资资源配置及与各级政府专业应急力量协调配合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台风、旱涝、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的交通应急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全行业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态势。

(六)廉政建设

“十一五”期间,制定出台《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方案》、《湖州市交通系统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实施方案》,惩防体系不断完善。以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商业贿赂、小金库专项治理为重点,集中开展专项整顿活动,治理突出问题,不断加强预防监管,创新廉政工作新举措,启动岗位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把好源头防范,交通系统始终保持了良好的反腐倡廉态势,为交通运输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治和纪律保证。

第二节 总体评价

“十一五”期间,湖州市交通运输事业取得蓬勃发展,具体来说有以下四点:

一、适度超前、率先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大幅提升。经历了“十一五”我市交通运输事业的迅速发展,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水平和运输服务的供给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各项交通指标大幅提高,全市“十一五”共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81.6亿元,是“十五”期的2.05倍,公路路网日益完善、航道等级逐步提升、高铁工程启动实施,逐渐形成了一个内外贯通、衔接顺畅、高效快捷的公铁水综合交通网络;同时,“十一五”期间,全市公路、水路客运量年均增长5.6%和26%,货运量年均增长4.8%和6%,港口吞吐量突破亿吨大关;客、货运输装备在保持数量良性增长的同时,结构也日趋合理。交通运输事业的全面快速发展,有力地支撑了我市经济社会的资源要素流通需求、社会百姓出行需求以及货物运输需求,交通运输能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逐步消除,充分发挥了交通运输支撑保障和引领作用,极大地推动了湖州经济社会的持续较快发展。

二、畅通省际、优化网络,促进区域交流和保障通行能力不断增强。“十一五”是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强势推进、快速发展的五年,全市交通运输系统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扩内需、保增长”的战略决策,奋力抢抓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个大好机遇,努力克服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按照《湖州市公路水路“十一五”发展规划》和《湖州市2007-2012年交通建设与管理工作实施纲要》及“六个一批”建设计划,全面掀起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新高潮。尤其是申苏浙皖、申嘉湖、申嘉湖杭高速湖州段、杭长高速公路安城至泗安段等高速公路项目的建设,打通了湖州接轨沪杭、衔接腹地的高速动脉,对于优化我市投资环境,推动湖州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中率先崛起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湖州贯通沿海和内陆的交通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区位优势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而104国道市区过境段,11省道王家庄至唐舍岭段等系列国省道项目以及浙北高速客运中心、湖州综合交通枢纽等枢纽站场的建设推进,进一步加强促进了各种运输方式间、城市交通与国省道公路交通间的无缝衔接,改善了通行环境,拉大了城市框架,引导带动了一大批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有力地发挥了交通运输的支撑和发展保障作用。

三、统筹城乡、改善民生,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发展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按照“推进城乡一体发展、畅通城乡交通运输通道”的目标和要求,我市全面统筹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成效显著。五年间,全市农村公路建设里程达4061公里,有效改善了农村居民的通行环境;先后制定出台了《湖州市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湖州市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推广实施“一站多组”的农村公路管养模式,全市60个乡镇全部设立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站,探索走出了一条“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县区为主、乡村尽责”的农村公路管养新路子;积极推进农村客运发展,顺利开通城际公交和县际公交,城乡公交一体化不断深化,全市公交通村率保持100%,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出行需求;大胆实践创新,小件快运、邮路配送等工作领跑全省,城乡物流发展积累了成功经验,进一步畅通了城乡货物运输的渠道。农村公路建设和农村运输业的同步快速发展,进一步拉近了我市城乡距离,增加了农民收入,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提高了城乡居民素质,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带动增效作用,促进了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四、集约整合、注重生态,推进发展方式转型迈出坚实步伐。“十一五”期间,全市交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发展理念,交通运输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以现代物流发展为引领,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编制了《湖州物流基地布局规划》,规划形成了“三园六中心”的规划布局;进一步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基本形成了资产规模较大、经营管理较完善的市级龙头企业16家;物流服务不断拓展,积极推进第三方物流外包服务,干线运输及区域配送物流体系逐步形成,物流业增加值明显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提高。内河港口建设实现突破,《湖州港总体规划》获得了交通部和省政府的联合批复,出台了《湖州港总体规划实施意见》,对外公布了《湖州港港口章程》,编制完成了《湖州港岸线利用规划》,全面推进港口资源整合工作,湖州港2009年成为国内第一个沿河亿吨大港。随着内河水运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带动了临港经济的发展,南浔、长兴等临港产业带迅速成型、快速发展、逐步壮大。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十一五”生态交通建设也逐步加大力度,成效初显。五年里,相继建成了104国道湖州段“百里香樟大道”国家级绿化示范路段 、318国道湖州段“绿色长廊”等一批生态示范项目,其中,湖嘉申线湖州段航道工程作为全省生态航道示范工程,被交通部评为全国内河水运建设示范工程长江三角洲环境友好型航道。积极推广出租车双燃料改造、汽车驾驶员模拟器培训等节能减排新技术。全市双燃料出租车已改造942辆,占车辆总数的63%;市本级驾驶培训模拟器配备率、使用率已达100%。

但纵观全局,湖州的交通发展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交通运输总体水平尚不能全面适应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需要。湖州交通运输业经过长期快速发展,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基本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2010年末,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里程占比偏低,仅为13.61%,低于全省平均值15.23%的水平;路面铺装率占比仅为84%,为全省最低;四五类桥梁占比7.08%,为全省最高;杭宁高速公路已十分拥堵;内河航道干支不匹配矛盾突出,港口基础设施落后,功能单一。随着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交通运输业要发挥先导作用和基础作用,必须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做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二、现有交通体制机制尚不能全面适应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需要。随着交通“大部制”改革的全面实施,交通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对促进综合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但就目前而言也还存在着系列问题: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机制未能理顺,城市客运管理机制有待健全,农村公路养护地方配套资金难以到位,现代物流管理机制有待完善,交通投融资渠道还需拓展。交通运输必须要不断深化交通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探索综合运输协调机制和运行管理体制,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行业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尚不能全面适应交通运输转型发展需要。“十一五”期间,全市交通运输行业管理及公共服务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对照交通运输转型发展的要求,还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改进完善:经营主体小、散、弱问题依然存在,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能力不足,运力结构还需调整优化,市场监管能力亟需提高,应急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把着力点放到规划指导、政策引导、市场监管和服务发展上来,切实提高交通运输的行业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


第二章 “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形势与需求

 “十二五”时期是湖州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市作为贯通长三角城市群南北两翼、连接长三角与中西部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区位优势和战略地位日益凸现。“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调整经济结构力度、保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将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征,必然对交通运输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第一节 “十二五”形势对综合交通运输的发展要求

一、经济社会发展对交通运输的要求。“十二五”期间,国际国内环境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继续快速发展,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十二五”时期,我市正处于人均GDP6000美元至10000美元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加快调整,新型城市化加速推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交通运输需求将保持旺盛增长势头,建设高潮仍将持续。湖州交通运输必须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准确把握形势,抢抓历史机遇,继续推进交通运输大建设、大发展。

二、区域协调发展对交通运输的要求。随着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制定出台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批准实施,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和浙江“北大门”,湖州具有区位、生态、文化等多方面的比较优势,是浙、苏、皖三省交接的交通枢纽,肩负着成为泛长三角枢纽节点城市和浙江新一轮发展增长极的重要使命。为支撑带动湖州经济在长三角城市带中率先崛起,实现富民强市的发展目标,湖州交通必须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公路、铁路、水路运输发展,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适应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的形势。

三、城乡统筹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省委、市委提出的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和根本保障。市委关于制定《湖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今后五年我市将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部署,全面建设美丽乡村,加快推进中心镇建设,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是城市与农村经济社会联系的纽带,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交通必须提供坚实的基础。因此,“十二五”期间,湖州交通运输发展必须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形势变化,通过扎实有效的举措,进一步完善城乡交通运输网络,方便城乡居民出行,为湖州建设长三角区域交通节点和枢纽城市作出努力。

四、推进综合运输对交通运输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加快发展综合运输体系的战略任务。发展综合运输体系,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整体优势和组合效率,是中央赋予交通运输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交通运输部门的重要任务。经过“十一五”的发展,湖州综合运输体系初现雏形,但是也还存在基础设施薄弱、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相对落后等困难和不足,因此必须对照“便捷、高效、绿色、安全”的建设目标,进一步合理配置资源、调整优化通道资源、促进综合运输枢纽合理布局和各种运输方式优势互补,逐步实现各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

五、资源环境约束对交通运输的要求。湖州地处江南水乡,人口密度高、土地资源稀缺、环境容量有限,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实行更为严格的资源保护制度,能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监管制度进一步加强,同时省、市委也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和实施意见,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交通运输业是能源消耗大户,对土地、材料等资源的依赖比较大,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输发展外部环境的日益趋紧,交通运输业要继续保持大建设、大发展的良好态势,必须在强调发展速度的同时,更加重视生态交通建设,走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效率、保障安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为整个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环境资源支撑,实现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和谐发展。

 

第二节 “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的发展特征

“十二五”是加快转变交通运输业发展方式、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点时期,我市交通运输已进入结构优化、网络衔接和运输一体化的集约发展新阶段,将呈现“发展战略机遇期、建设持续高潮期、转型加速推进期、服务完善提升期”四大阶段性发展特征。

一、交通运输发展面临战略机遇期。“十二五”期间,我国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和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今后五年要努力构建便捷、高效、绿色、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要实现这些目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和先导产业,交通的责任重大,肩负的任务十分艰巨。同时,长三角区域规划的战略布局、工业化背景下产业加速融合的发展趋势以及科技创新、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既为我们加快交通运输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基础设施建设处于持续高潮期。“十二五”是湖州经济发展的新一轮上升期,交通运输需求仍将保持持续较快增长,现有高速公路和主要干线通道的交通负载能力将趋于饱和,部分农村公路、支线航道等级不配套的矛盾将逐步显现,另一方面,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今后一个时期,湖州作为交通节点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交通基础设施必须全面提升。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市交通建设高潮仍将持续。

三、行业转型步入加速推进期。“十二五”将是全市经济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交通运输发展的条件和动力也将发生深刻变化,发展方式将逐步实现由主要依靠基础设施投资拉动向建设、养护、管理和运输服务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科技进步、行业创新、从业人员素质提高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转变;由主要依靠单一运输方式发展向综合运输体系发展转变。当前,我市交通运输事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仍显薄弱,增长方式粗放,自主创新水平不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行业监管和市场培育工作任重而道远。

四、交通服务进入完善提升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社会百姓对交通服务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局限在量的快速增长,更表现在对质的强烈需求,对交通服务的形式、内容与质量上的要求不断提高。不仅如此,随着民主法制意识的日益深化,社会百姓对交通管理部门的行政效率、执法水平和公信力建设也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对我们进一步加快部门职能转变、提高队伍综合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增强服务能力,扎实推进民生交通建设,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交通运输需求。

第三节  “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需求分析预测

在对湖州市综合交通运输现状及发展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十二五”宏观经济发展的趋势分析以及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采用定量分析法与专家咨询法相结合,预测全市综合交通运输总体需求。

一、公路运输量分析预测

 “十二五”期间,全市营业性公路客运量、旅客周转量年均增长3.2%和3.9%左右,2015年,预测全市营业性公路客运量11623万人,比“十一五”末增加1685万人;旅客周转量403540万人公里,比“十一五”末增加70821万人公里。“十二五”期间,全市营业性公路货运量、货运周转量年均增长7.0%和8.7%左右,2015年,预测全市营业性公路货运量9531万吨,货运周转量581446万吨公里。

表2-1湖州市公路客货运输量预测表

项目           年份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5年

(预测)

客运量(万人)

7555

8384

8934

9360

9735

9938

11623

旅客周转量(万人公里)

294133

319672

348442

305345

324189

332719

403540

客运平均运程(公里)

38.9

38.1

39.0

32.6

33.3

33.5

34.7

货运量(万吨)

5385

6068

6432

6144

6332

6798

9531

货物周转量(万吨公里)

230676

269891

295876

304250

329156

383672

581446

货运平均运程(公里)

42.8

44.5

46.1

49.6

52.0

56.4

61.0

二、水运运输量分析预测

2015年,预测完成客运量30万人、旅客周转量195万人公里,分别比2010年增长17.05%和19.37%,年均递增率分别为3%和4%;预测将完成货运量12000万吨、货物周转量1836000万吨公里,分别比2010年增长6.1%和4.86%,年均递增率分别为1%和1%。

表2-2 湖州市水路客货运输量预测表

项目           年份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5年(预测)

客运量(万人)

8

8.74

7.82

5.75

16.86

25.63

30

旅客周转量(万人公里)

49

53.11

48.65

34.21

86.22

163.36

195

客运平均运程(公里)

6.12

6.08

6.22

5.95

5.11

6.37

6.5

货运量(万吨)

8426

9301

9947

9812

10021

11310

12000

货物周转量(万吨公里)

1294246

1342501

1492200

1457868

1546828

1750948

1836000

货运平均运程(公里)

153.60

144.34

150.02

148.58

154.36

154.81

153

三、铁路运输量分析预测

2015年,预测完成铁路客运量730万人,比“十一五”末增长251.3%,年均递增28.6%;预测将完成货运量910万吨,比“十一五”末增长116.67%,年均递增16.7%。

表2-3湖州铁路客货运输量预测表

项目           年份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5年 (预测)

客运量(万人)

95

153.55

189.71

190.08

255.19

207.81

730

货运量(万吨)

593

628.79

523.58

472.45

394.36

420

910

四、港口货物吞吐量分析预测

2015年,预测港口货物吞吐量1.38亿吨,其中出港0.93亿吨,进港0.45亿吨。

表2-4 湖州港货物吞吐量预测表

年 度

吞吐量(亿吨)

合计

出港

进港

2005年

1.12 

 0.97

0.15 

2010年

1.44

1.13

0.31

2015年(预测)

1.38

0.93

0.45

第三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实施市委市政府“增强‘三力’、奋力崛起”的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把湖州建设成长三角区域交通节点和枢纽城市、区域商贸物流中心的工作要求,继续贯彻实施“12345”的全市交通运输发展思路,进一步优化交通运输网络布局、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生态交通建设,着力实现城乡交通、区域交通和综合交通一体化,不断提高交通“三个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为湖州加快建设“富饶、秀美、宜居、乐活”的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交通支撑。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坚持转型发展。把转型提升作为加快交通运输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交通运输的综合效益和整体功能。

二、坚持协调发展。以促进综合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进一步统筹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实现协调发展。

三、坚持创新发展。深入实施科技兴交、人才强交战略,切实增强交通运输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动交通运输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从业者素质提高和行业管理创新转变。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深入实施生态交通行动方案,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行业,实现交通基础设施耐久化、运输结构合理化、资源利用高效化,切实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第三节 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市综合交通运输的总体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基本建成满足并适度超前于湖州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出行需要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础设施网络完善、综合枢纽功能齐全、运输方式衔接顺畅、公共服务便捷高效、行业管理科学规范、应急保障迅捷有力、生态交通绿色低碳,为基本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具体是实现“12345”,即:

锁定“一个目标”:构建公铁水并举、多种运输方式协调、适度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出行需求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打造“两个中心”:把湖州打造成长三角重要的区域交通中心和物流中心。

围绕“三个服务”: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

突出“四个重点”:加快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公路网络建设、港口航道建设和现代运输服务业发展。

坚持“五个发展”:坚持率先发展、创新发展、惠民发展、协调发展、集约发展。

一、基础设施建设

(一)公路

2015年末,湖州市公路网总规模达到9183.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18.8公里;普通国省道里程为647.5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8217.3公里以上。

(二)航道

“十二五” 改造航道里程169.5公里,其中三级航道105.9公里、四级航道15.1公里、五级航道48.5公里,四级以上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317.3公里。

(三)港口

2015年末,湖州港货物吞吐能力达1.5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45万标箱,累计建成货运码头泊位达到40个,游艇泊位300个。

(四)铁路

2015年末,湖州市铁路里程达到266.4公里。

(五)管道

“十二五”新增成品油管线100公里,新增天然气管网1100公里。

(七)运输枢纽

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地区性运输枢纽和集散性运输枢纽全面发展,建成湖州综合交通枢纽、南浔客运中心2个客运主枢纽、2个客运地区性枢纽、2个客运集散性枢纽;建设湖州综合物流园区、湖州南浔物流中心、湖州织里物流中心、湖州吴兴物流中心4个货运主枢纽和德清临杭物流园区、长兴综合物流园区、湖州德清物流中心、湖州安吉物流中心4个地区性货运枢纽以及20个农村客货运一体站。

二、设施养护

(一)公路养护

积极实施公路路面大中修工程,深化公路安全设施保障,全市公路优良路率达到80%,其中高速公路优良路率达到98%以上,国省道优良路率达到90%以上,农村公路做到有路必养,养必有成,公路养护管理水平位于全省前列。

(二)航道养护

确保主干线航道的完好畅通,主干线航道年通航保证率达98%以上,主干线航道的护岸完好率及绿化率达95%以上;通过“养建结合”模式提升重要支线航道等级,逐步完善航道综合服务功能。

三、运输服务

调整运输结构,优化运输组织,进一步提高运输水平。全市营运客车达到4051辆,中高级班线客车比例达70%以上。中心城区公交分担率达20%以上。全市营运货车达到20443辆,营运重型车、专用车、厢式车占营运货车比例分别提高到20%、6%和24%。内河航道总运力达到160万载重吨,单船平均吨位达到300载重吨,集装箱运力达到500标箱。

四、安全应急

保持全市交通行业安全生产形势稳定趋好,杜绝10人以上重大安全生产事故,严控3人以上较大安全生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努力实现安全生产三个“零增长”的目标。构建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和应急设备、设施保障,建立不少于2座应急物资储备库,全市客运应急保障车辆不少于60辆,货运应急保障车辆不少于80辆,应急搜救海巡艇不少于40艘,打捞船不少于4艘。

五、生态交通

深入实施《湖州市生态交通建设行动方案》,2015年比2010年节约标准煤13万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41.6万吨;全市公路大中修沥青路面再生利用里程累计达到 80公里,沥青路面废旧材料再生利用达到9万立方米;每公里公路隧道照明耗能下降15%,营运货车单位能耗比下降5 %,船舶平均油耗下降8 %,危险品运输船舶与规划作业区污水综合回收与处理率达到100%,双燃料出租车占比达70%以上;五年完善提升国省道公路绿化231公里、边坡复绿15万平方米,新增农村公路绿化461公里,国省道公路可绿化率达到100%,新增航道绿化50公里,主干线航道的绿化率达95%以上;土地和岸线资源集约利用取得明显成效。

六、科技信息

加大交通科技投入,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全市交通科技立项项目数量及资金投入总量比“十一五”期间增加20%左右;积极开展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年度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数超过6项,年度列入省厅科研计划项目数稳定在6~8项。加快信息资源整合,建立具有强大数据处理能力的交通综合数据平台。加强业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交通运输市场监管力度。提升交通公共信息服务能力,实现行政、公路、港航、运管四大综合业务管理信息70%业务之间的协同管理,网上服务业务达50%以上、网上审批业务达80%以上。

第四节  投资与用地估算

一、投资估算

“十二五”期间总投资达到461.1亿元,是“十一五”期的1.64倍。其中公路建设投资为209.1亿元,是“十一五”期的1.28倍;铁路建设投资为136.9亿元,是“十一五”期的1.89倍;航道及港口建设投资为37.4亿元,是“十一五”期末的1.47倍;客运站投资为13.4亿元,是“十一五”期末的1.68倍;货运站投资为45.3亿元,是“十一五”期末的7.43倍;管道建设19亿元,是“十一五”期的3.02倍。

“十二五”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情况对比表


“十一五”期投资(亿元)

“十二五”期投资(亿元)

“十二五”期投资/“十一五”期投资

公路

163.5

209.07

1.28

铁路

72.3

136.9

1.89

航道及港口

25.4

37.4

1.47

客运站

8

13.4

1.68

货运站

6.1

45.3

7.43

管道

6.3

19

3.02

合计

281.6

461.1

1.64

二、用地估算

“十二五”期间,全市交通建设用地2982公顷,其中:公路建设用地1854公顷、铁路建设用地354公顷、水运建设用地362公顷、客、货运站场建设用地412公顷。


第四章 “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重点

以强化整体功能为主线,按照建设对外大开放、对内大循环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平台的目标要求,全面优化高速公路网,畅通提升干线公路网、持续改善农村公路网、大力发展水运航道网、加快建设铁路干线网、有序推进管道运输网,全力构建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形成“六网一枢纽”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网络布局。

以提升服务保障能力为目标,坚持“规范管理、科学引导、城乡统筹、集约发展”原则,加快转变交通发展方式,提高服务保障能力,全面建设交通运输服务“六大体系”。基本形成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综合运输体系;机构健全、运转高效的管理养护体系;竞争有序、经营规范的市场诚信体系;反应迅捷、覆盖全面的智能信息体系;素质良好、富有活力的人才支撑体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保障体系。

第一节 公路网

“十二五”期间,公路建设以构筑融入长三角、畅通周边的大开放路网、与其它交通方式全面对接的大立体路网、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大民生路网为重点,加快构建 “三纵三横” 高速公路主骨架网、“五纵五横”干线公路网络和农村公路建设。新增高速公路54.7公里、一级公路121.8公里、二级公路362.9公里。2015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9183.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18.8公里、一级公路468.9公里、二级公路825.4公里,公路网密度157.8公里/百平方公里。

表4-1湖州市公路网“十二五”规划指标表


2005年底到达数

2010年底到达数

2015年底预计到达数

公路总里程(公里)

3044.862

7890.123

9183.595

按行政等级分

国道

264.78

352.379

410.749

省道

288.945

376.29

555.54

县道

1398.518

1625.689

1628.209

乡道

971.811

1391.543

1358.459

村道


4060.994

5198.193

专用公路

120.808

83.228

32.445

按技术等级分

高速公路

86.064

264.107

318.807

一级公路

273.375

347.04

468.85

二级公路

273.129

462.502

825.354

三级公路

342.829

330.605

283.791

四级公路

1954.672

5739.26

7286.793

等外公路

114.793

746.609


一、高速公路网

按照“畅通省际,完善体系、优化网络、提升能力”的方针,加快建设湖州连接江苏、安徽、浙江杭州等周边省市的高速公路,完善市域内联网高速公路布局,对不适应交通需求的路线进行扩容改造。“十二五”期间,高速公路建设的重点是加快构建“三纵三横”高速公路主骨架网络,提高高速公路通行能力,其中“三纵”为钱江通道北接线、杭宁高速、杭长高速;“三横”为申苏浙皖高速、申嘉湖高速、杭州绕城高速公路西复线。全市规划新、改建高速公路140.8公里,“十二五”期间投资36.2亿元。

1、续建杭长高速公路二期

续建杭长高速公路二期安吉段,全长24.5公里,总投资19.3亿元,2008年开工,2012年完工,“十二五”期间投资4.2亿元。

2、新建杭长高速公路北延

新建杭长高速公路北延,全长30.2公里,总投资26亿元,2012年开工,2015年完工,“十二五”期间投资12亿元。

3、改扩建杭宁高速公路

改扩建杭宁高速公路湖州段,全长86.1公里,总投资20亿元,2011年开工,2013年完工,“十二五”期间投资20亿元。

4、新建申嘉湖高速公路鹿山至安吉段(预备项目)

新建申嘉湖高速公路湖州至安吉段,全长41公里,总投资28.7亿元,2014年开工,2018年完成。

5、新建杭州绕城高速公路西复线德清段(预备项目)

新建杭州绕城高速公路西复线德清段,全长51.7公里,总投资74.5亿元,2014年开工,2018年完工。

6、新建钱江通道北接线湖州段(预备项目)

新建钱江通道北接线湖州段,全长10公里,总投资12亿元,2014年开工,2018年完工。

二、国省道及区域干线公路网

根据全省普通国省道干线公路网调整方案和建设“五型公路”要求,按照“先通后扩,通扩并举”的原则,立足打通断头路、拓宽瓶颈路,优先建设服务南太湖产业集聚区、出省、出市通道的国省道干线公路,实现普通国省道干线公路与高速公路、农村公路的协调发展,实现与综合交通运输网的顺畅衔接。“十二五”期间,重点加快形成以吴兴至余杭、吴兴至富阳、104国道、长兴至诸暨、安吉至磐安“五纵”以及吴兴至长兴、318国道、平湖至安吉、海盐至安吉、余杭至安吉“五横”为主脉的国省道区域干线公路网布局,进一步提升湖州市次骨架路网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重点建设104国道长兴过境段、104国道杨家埠至鹿山段、318国道长兴段、09省道、13省道、环太湖公路,申苏浙皖至申嘉湖高速公路连接线、318国道南浔至吴兴段等54项国省道及区域干线公路项目建设。新改建国省道及区域干线公路共643.9公里,其中:一级公路325.4里,二级公路307.4公里,“十二五”期间投资155.4亿元。

三、农村公路网

遵循“地方为主、分级负责”原则,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立足交通、关注民生”,完善农村公路网络,进一步推进城乡交通统筹发展,实现区域内公路网总体布局的协调和路网整体效益的发挥。重点建设连接物流园区、南太湖产业集聚区的集疏运公路,通省市级“中心镇、中心村”公路,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县乡公路;为改善民生条件,发展农业农村经济,提高农村公路网络服务水平,稳步推进农村联网公路建设;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十二五”期间,完成73.4公里的一般县乡公路建设和1143公里的农村联网公路建设。至2015年底,全市农村公路里程8217.3公里,农村公路网密度141.2里/百平方公里;全市联网公路总里程2477公里,农村联网公路网密度42.6公里/百平方公里,路网连通度达到1.8。

第二节 水运网

按国务院、交通部关于加快内河水运发展的要求,加快推进内河水运建设,服务于临港工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强内河水运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到2015年,全市三级航道达到149.3公里,四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317.3公里,港口吞吐能力达到1.5亿吨,集装箱港口吞吐能力达到45万标箱,基本建成“五干五支一港六区”水运网。

五干:京杭运河、长湖申线、湖嘉申线、杭湖锡线、东宗线5条主干线航道;

五支:梅湖线、李湖线、东苕溪线、武新线、泗湖线5条主要支线航道;

一港:湖州港;

六区:吴兴港区、南浔港区、长兴港区、德清港区、安吉港区、太湖旅游港区。

一、航道

以优先建设干线航道为原则,集中力量建设长湖申线、京杭运河等高等级航道网,同时,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引导沿河厂矿企业、乡镇拼盘建设,加快推进梅湖线、李湖南线等支线航道、矿区航道改造,构建干支直达、高效、平安、绿色的内河航道网体系。

“十二五”期间,全市计划改造航道6项,里程169.5公里,其中三级航道105.9公里、四级航道15.1公里、五级航道48.5公里。投资估算42.62亿元,其中“十二五”期间投资29亿元。

二、港口

改善内河港口布局,加快港口功能调整,重点建设内河公用型码头,拓展内河港口物流服务功能,促进港口现代物流发展。加快建设煤炭、钢材、矿建等货物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到2015年,初步形成以湖州中心城市港区为龙头、各县区港区为辅助、相互配套衔接和分工明确的内河港口体系,基本实现湖州港的合理布局和有序发展。湖州港货物吞吐能力达1.5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45万标箱,新建成货运码头泊位40个、游艇泊位300个,完成投资8.4亿元。

第三节 铁路网

按构建东西(合湖沪)、南北(杭湖宁)十字交叉的高速铁路网架为重点。建成宁杭铁路,加快建设商合杭、湖苏沪等城际铁路。推进宣杭铁路电气化改造。加强与铁路方面的联系沟通,结合铁路站场建设规划等,深化铁路湖州站客货分设方案研究。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网规划与建设以及与周边衔接等有关问题;积极争取浙江省城际轨道交通网加密涉及湖州的项目。

1、宁杭铁路湖州段。客运专线,时速350公里,湖州段全长77.5公里,总投资约109亿元。2008年开工建设,力争2011年底建成。“十二五”完成投资36.7亿元。

2、商合杭铁路湖州段。客运专线,时速350公里,湖州段全长51.5公里,总投资约91.3亿元。该项目与湖苏沪在湖州相接后将成为我省和上海直通国家中西部地区的新华东第二通道,有利于既有宣杭线功能得到调整,使其强化货运(特别有利于我省煤运),并对湖州成为浙北地区铁路枢纽很重要。力争“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

3、湖苏沪铁路湖州段。起于湖州,经江苏吴江到上海青浦,终于上海虹桥枢纽站。客运专线,时速200公里以上,湖州段全长43.5公里,总投资约52.9亿元。力争“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与商合杭铁路同步建成。

4、宣杭铁路电气化改造。宣杭复线是华东二通道的南段,属于我国铁路网中的主要干线,列车往返北京、哈尔滨、沈阳、郑州、西安、太原、合肥、南京、杭州、温州、宁波等城市。“十二五”期间完成电气化改造。湖州段总投资约8.2亿元。

第四节  管道网

新增成品油管线100公里、新增各类天然气管线1100公里,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安全可靠、设施先进、覆盖全市的成品油管网、天然气管网系统,保障全市成品油和天然气供应。

一、输油管道

杭州-湖州-宣城湖州段成品油管道:全长100公里,投资4亿元。2011年开工,2015年建成。

二、输气管道

湖州天然气利用工程:规划建设各类管线1100公里,湖州门站累计达到7座左右。总投资20亿元,“十二五”期规划投资15亿元。

第五节  综合交通枢纽

按照“零距离换乘”和“无缝衔接”的要求,进一步加快客货运站场建设,全面提升综合交通运输的运营效率,到“十二五”末,基本形成“一主四副十点”的综合交通枢纽空间布局。客运站场建设上,重点完成湖州综合交通枢纽、南浔汽车客运站2个主枢纽以及安吉客运中心等2个地区性客运枢纽和湖州出租车综合服务中心等2个集散性运输枢纽的新建,进一步完善农村公交场站、首末站、港湾式停靠站建设。货运站场建设上,充分依托湖州交通优势和产业优势,以湖州市公路、水路、铁路综合运输网络为支撑,构建以物流园区为核心、物流中心为骨干,配送中心为基础,农村物流配送点为延伸的一体化物流节点体系。根据湖州市物流基地布局规划,“十二五”期间,努力构建“三园六中心”现代物流布局以及20个农村乡镇客货运一体站的新(续)建。

第六节 运输服务

通过整合客货运输资源,畅通水陆联运通道,优化运输产业结构,加快推进运输产业升级,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充分发挥综合运输的整体功能效益,基本形成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综合运输体系。

一、道路旅客运输

“十二五”期间,通过各项措施的落实,客运运力和场站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能力明显增加;客运结构基本合理,骨干客运企业主导市场的作用明显增强;行业科技进步、道路客运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取得显著成果;行业服务质量和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科技进步,文明创建取得新的成果。

(一)城际快运网

充分发挥公路客运比较优势,完善提升长三角城际快速客运网,重点开通铁路提速甩站或覆盖不足地区重要城市的客运班线,重点发展务工进出湖城密集城市的客运线路;深入开展中长途客运资源整合改造工作,进一步深化毗邻省、市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大力拓展旅游客运,积极开通至省内及长三角区域的特色精品旅游客运班线。

(二)城乡客运网

按照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建设要求,加快城乡公交场站枢纽建设,优化城乡公交线路布局,有效衔接城市内部公交线路与通村公交线路,提升场站使用效率和线路运输效益;拓展经营方式,创新经营模式,保障农村行政村通达率,提高自然村通达率,扎实推进农村客运网络化,全面提升农村客运的公共服务水平。

(三)城市公交网

大力实施“公交优先”战略,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优化线网布局、加快车辆提档升级、提升科技含量,大幅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能力,逐步建立起与人口规模、城市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结构合理、设施配套、高效便捷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到“十二五”末,中心城区居民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20%以上;万人公交车拥有率达到12标台以上;高档空调车、新能源车占公交车总量的70%以上;中心城区公交站点覆盖率(按500米半径计算)达到95%;中心城区公交车平均运行速度达到25公里/小时以上;中心城区线网密度达到4公里/平方公里以上;规划建设BRT线路1条。

二、道路货运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通过五年的努力,进一步提升物流业的增加值,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降低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使交通运输业走出一条集约化、规范化、可持续化的发展新路子。

(一)加快物流基地建设

“十二五”期间,重点加快长兴综合物流园区、德清临杭物流园区、湖州综合物流园区、安吉物流中心、南浔物流中心等重点物流基地建设。

(二)培育现代物流龙头企业

分类择优培育扶持重点物流龙头企业,“十二五”期间在2010年16家市级龙头企业的基础上,每年培育新增市级龙头物流企业1-2家,省级龙头企业新增至2-3家。

(三)加快物流公共信息系统建设

按照省物流信息建设框架,重点围绕推广使用若干个物流通用业务推荐软件,引导、扶持龙头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加强物流公共信息系统与口岸、海关等部门以及相关企业、协会物流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搭建制造业与物流业信息互通平台。

(四)拓展物流服务

以干线公路运输网络为依托,通过股权合作、特许经营和品牌联盟等方式整合各类货运资源,大力发展与省内主要城市至国内主要城市的干线运输网络,培育若干条精品货运干线;依托全市日渐完善的农村公路网络和农村客运体系,基本形成“一体、两网、多库”的城乡物流配送体系。

三、水路运输

“十二五”期间,以强化行业监管,规范水路运输秩序;推进公司化经营,提高运输主体集约化程度;强化运输组织,提高运输生产效率;大力发展特种船舶,丰富水路运输货种;深化银企合作,拓展水运物流发展融资平台;建立健全失信惩戒制度,引导市场主体诚信经营等工作为抓手,不断提高水运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一)提高内河运输组织化程度

积极探索建立航运、港口联盟,引导和促进全市航运与港口企业、航运与航运企业间进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推进航运企业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鼓励航运企业做大做强。

(二)大力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

做大做强传统航运业等中游产业,加快发展船舶交易等上游产业和运输代理服务等下游产业;加快航运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和船舶交易市场。

(三)进一步规范水路运输市场

重点做好全市水路运输(服务)业年度核查工作;进一步规范水路运政检查工作,强化水路运输市场的动态监管;充分结合水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建立水路运政系统各类统计,努力提高系统数据的实时性、完备性、准确性。

(四)确保水路重点物资运输、节日旅客运输

从保民生、促发展高度,确保水路重点物资运输任务完成;加强组织协调,科学安排运力,确保节日水路旅客运输安全、优质、有序。

四、运输装备发展

(一)公路运输装备

公路客运:到“十二五”末,全市营运客车达到4051辆,其中班线客车1680辆,出租车1931辆,旅游车300辆;中高级班线客车比例70%以上。

公路货运:到“十二五”末,全市营运货车达到20443辆,总吨位112213吨,营运货车保有量年均增长5.4%,总吨位年均增长8.5%左右。全市营运重型车、专用车、厢式车占营运货车比例分别提高到20%、6%和24%。

发展重点:

公路客运:班线运输重点加快客运车辆的更新换代,不断发展节能、环保的高档客车,使运输结构不断向大型化、高档化、环保型发展;城市公交大力发展低底盘、高档环保型车辆;农村客运重点发展适合农村道路通行条件的安全、实用、经济型车辆;出租车客运重点推广节能型运力。

公路货运:大力推广厢式货车,加快普通敞蓬货车的厢式化进程,重点发展适合高速公路、快速干线公路的大吨位厢式半挂货车;鼓励和支持大型运输企业大力发展集装箱、专用运输车辆和多轴重载大型车辆,满足现代物流领域中集装箱运输和特种运输的需求。

(二)水路运输装备

2015年末,全市运输船舶总运力保持平稳增长,内河船舶总运力达到160万载重吨,单船平均吨位达到300载重吨,平均船龄不超过10年,集装箱运力达到500标箱。

发展重点:适应水运市场发展要求,加大运力结构调整力度,重点发展500吨级以上的标准化运输船舶,不断提高水路运输生产力。同时,积极引导扶持航运企业发展内河集装箱船、特种船舶运输,拓展服务市场,吸引新的货种,实现全市内河水运物流业新的增长。

第七节 公路航道养护

通过健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机制,深化干线公路精细化管理和内河航道专业化、市场化管理,加强桥隧检测监管力度,不断提升公路、航道、桥隧的养护质量和技术水平,基本形成机构健全、运转高效的管理养护体系。

一、公路养护

打造“五型”公路,深入开展文明公路创建活动,组织实施以国省道路面污染和早期病害治理为重点的干线公路路面专项整治,全面推广预防性养护、精细化养护和全寿命周期养护,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和技术指导,注重国省道和农村公路的共同协调发展,充分发挥路网整体功能,为社会提供畅通、快速、便捷、舒适、安全、优质的公路交通网。

到“十二五”末,全市公路优良路率达到80%,高速公路优良路率达到98%以上,国省道优良路率达到90%以上。实施干线公路路面大中修工程,平均每年安排里程不少于56公里;实施危桥改造工程,干线公路一、二类桥梁比例保持在95%以上;加强公路养护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公路养护中废旧路面材料的100%循环利用;加大对桥梁管理系统的应用力度,实行数据实时更新;农村公路做到“有路必养”、“养必有成”,进一步提升农村公路优良路率;加快农村公路病害桥梁造,完善农村公路安全防护设施,保障人民群众安全出行;建立湖州市公路网交通安全动态评估与保障决策支持系统,实现对公路网的安全特性的动态评估。

二、航道养护

内河航道养护以“建养并重,协调发展,强化管理,提高质量,保障畅通”为指导思想,继续完善养护管理长效机制,进一步推进全市内河水运基础设施养护工作的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进程,进一步推广应用“养建结合”结合模式,发挥地方政府积极性,提升支线航道等级,缓解航道干支不匹配结构性矛盾.“十二五”期间,改造李湖南线、白三线、武太线等重要支线航道。并加强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在养护管理中的推广应用,以文明航道创建促服务,促发展,巩固航道建设成果,发挥高等级航道网投资的综合效益。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航道服务功能,建设杭湖锡线雷甸服务区、梅湖线梅溪锚泊区等。

到“十二五”末,干线航道年通航保证率达98%以上,等级以上航道年通航保证率达90%以上;骨干航道的护岸、绿化、标志标牌完好率达95%以上,航标维护正常率达99%以上;重要支线航道等级稳步提升,航道综合服务功能逐步完善。

第八节   生态交通建设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节约资源、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紧紧围绕建设和谐交通和可持续发展交通的目标,扎实推进《湖州市生态交通建设行动方案》,为湖州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实现国家生态市命名及成为全省、长三角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提供生态交通保障。

一、实施网络设施优化行动

交通设施网络进一步完善,公路与航道通行能力显著增强,运输服务效率明显提升,行业管理水平和安全应急保障能力切实提高。

通过优化道路网,2015年比2010年节约标准煤6.6万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21.1万吨;通过加快水运建设,2015年比2010年节约标准煤6.4万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20.5万吨。全市公路大中修沥青路面再生利用里程累计达到 80公里,沥青路面废旧材料再生利用达到9万立方米;每公里公路隧道照明耗能比2010年下降15%;干线公路预防性养护比率达60%;全市高速公路所有出入口具备不停车收费功能。

二、实施运输产业升级行动

围绕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以物流园区为核心、龙头企业为骨干、信息平台为支撑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努力建成覆盖城乡、衔接顺畅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调整运输结构,优化运输组织,提高运输服务能力,实现交通运输产业转型升级。

到2015年,物流园区(中心)总数达到8个,龙头企业的业务量增加50%,物流公共信息服务覆盖全行业;运输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公路水路运输与其它运输方式的衔接更加顺畅;企业结构和运力结构明显优化,努力实现“一城一交”格局;能耗指标明显下降,2015年与2010年相比,营运货车单位能耗比下降5 %,船舶平均油耗下降8 %,危险品运输船舶与规划作业区污水综合回收与处理率达到100%。

三、实施工程生态保护行动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按照对生态环境“最小程度的破坏,最大限度的保护,最强力度的恢复”的原则,合理统筹规划,注重创新设计,强化建设管理,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耐久性,转变发展方式,推动湖州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大力推广节地技术,土地和岸线资源集约利用取得明显成效;工程项目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公路、水运建设项目按规范程序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办理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并通过环保和水土保持的专项验收;高速公路服务区同步配套污水治理设施,实现污水达标排放;坚持从实际出发,用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理念指导设计、施工,提高工程结构的耐久性、安全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干线公路基本实现“五型公路”的创建;五年完善提升国省道公路绿化231公里、边坡复绿15万平方米,新增农村公路绿化461公里,国省道公路可绿化率达到100%,新增航道绿化50公里,主干线航道的绿化率达95%以上,同时,加强公路、水路绿化养护,巩固绿化建设成果。

四、实施技术进步引领行动

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生态交通建设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交通经济结构、转变交通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研发应用生态技术,发挥科技引领作用,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突破与推广应用科学、先进的生态建设的关键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为发展交通运输生态文明提供保障。

积极开展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年度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数超过6项;年度列入省厅科研计划项目数稳定在6~8项,成果总体水平保持全国领先水平;整合信息资源,实现行政、公路、港航、运管四大综合业务管理信息70%业务之间的协同管理,网上服务业务达50%以上、网上审批业务达80%以上;积极出台并实施节能减排技改政策,探索和推进智能交通建设,公路、港航、运管各实施1项交通节能减排示范项目,双燃料出租车占比达70%以上。

五、实施行业文明推进行动

将生态交通建设作为行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开展树立生态交通理念、挖掘生态交通典型、培育生态交通文化活动,结合文明创建工作,在行业内倡导并形成具有时代特征、行业特点和湖州特色的生态、节约、环保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

健全工作机制,积极探索交通生态文明新途径、新方法,形成管理部门组织协调、行业企业密切配合、新闻媒体引导推进、从业人员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出台并实施交通生态建设的局级文明示范站点创建实施办法,创建文明行业4个、文明单位35个、文明示范窗口5个、局级文明示范站点20个;组织公众参与,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到生态交通的监督活动中来,鼓励工会、共青团、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和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交通建设,鼓励绿色机关、绿色企业等创建活动;培育生态文化。培养善待生命、善待自然的伦理观,树立环境是资源、环境是资本、环境是资产的价值观,努力倡导绿色消费,节约资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九节 交通行业管理

一、法治建设

通过推进交通法制建设,完善信用管理体系,健全行业监管机制,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不断改善交通执法质量,逐步提高交通工程建设管理的水平和运输市场管理的能力,基本形成竞争有序、经营规范的市场诚信体系。

1、完善交通制度体系建设。在严格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与规章的基础上,加强交通行政执法政策理论研究,逐步制订和完善行政决策、许可、处罚、监督检查及责任追究等方面的配套控制制度,不断健全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监督等工作体系,

2、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分解行政执法职权,明确岗位职责,确定执法责任,规范执法程序和执法标准,重点加强对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落实,努力实现行政处罚、行政许可及行政复议正确率100%,行政诉讼败诉率为零的工作目标。

3、规范建设、运输市场秩序。加强运输市场监管,依法查处各类违法经营行为,不断强化道路、水路运输市场的监管力度,维护合法经营者的权益。加强建设市场监管,严格招投标程序、继续推行资格后审、合理设置评标标准、强化标后合同管理、严肃查处投诉案件,努力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招投标市场。

4、推进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运输市场引导体系、源头监管体系和退出体系,健全失信惩戒制度,积极引导我市公路、水运物流企业争创省级“诚信企业”,激发企业争创诚信的积极性,引导市场主体诚信经营。完善交通建设信用体系,扎实开展公路水运施工、监理企业信用评价工作,督促建设业主认真做好施工企业信用动态管理台账,营造“守信得市场,失信失市场”的良好氛围。

二、科技信息

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加强课题项目攻关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加快信息资源整合,努力搭建交通科技创新、智能决策和应急指挥平台,全面增强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基本形成反应迅捷、覆盖全面的智能信息体系。

1、加大交通科技投入。建立一个适应全市现代交通运输发展要求,以政府为主导,遵循市场机制,产学研相结合,创新能力强,创新效率高,符合交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相对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成果推广体系。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全市交通科技立项项目数量及资金投入总量比“十一五”期间增加20%左右,科技成果总量保持省内先进,科技成果质量水平及其科研成果转化率在全省交通系统中名列前茅。集中力量,重点攻克1-2项对今后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典型意义、长期难以解决的交通工程难题,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按照“整合、共享、服务、创新”的基本思路,有效整合全市现有的交通科技资源,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搭建创新资源配置更优、联合创新能力更强、开放服务水平更高、具有良性自我发展机制的,支撑交通领域创新发展的一个或一类平台。

2、加快信息资源整合。建设湖州交通数据分中心和综合数据平台。对各类业务信息系统有机整合,建设以四大数据库(交通政务、公路、水路、运管)为核心的湖州交通数据分中心,并以数据中心为依托,建立具有强大数据处理能力的交通综合数据平台。

3、加强业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一是建立完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通过试点示范工程,实现物流行业信息系统与相关外部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二是健全完善公共服务及应急指挥平台。以公路96266、港航12395、运政96520平台为建设重点,完善公共服务、处置协作与信息共享机制,不断提高行业服务水平和安全监管、应急处理能力。三是推行完善市场监管平台。推行和完善GPS动态监管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城市出租车综合管理系统、公交运营管理智能化信息系统、船舶综合监管系统等监管平台建设,不断加强交通运输市场监管力度。

4、提升交通公共信息服务能力。增强政务信息公开的及时性和全面性,实现70%业务之间的协同管理,整合政府和企业的服务资源;实现80%行政许可网上审批和50%的交通业务网上服务,提供更加亲和与优质的“一站式”服务。

三、人才教育

以实施科技兴交、人才兴交战略为核心,以打造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交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重点,严格遵循满足需要、科学发展的原则,进一步深化改革,“引”“育”并举,基本建成一支素质良好、富有活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体系。

1、实施结构优化工程。到2015年末,系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本科、专科学历的比例分别由2010年底的37%、41%,提高到39%、43%。高、中、初专业技术比例更加合理。

2、实施拔尖提升工程。全面推进市交通系统“535”人才工程、省厅“283拔尖人才计划”,加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培养力度。到2015年末,全市交通系统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从2010年底的30.4%提高到32%,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超过1800人;高技能人才快速增长,争取达到460人。

3、实施招才引智工程。继续加大硕士研究生和紧缺专业高级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重点培养交通工程高级技术人才、现代物流发展人才和复合型管理人才。到2015年末,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各种人才类型和数量基本适应湖州交通发展需要。

4、实施智能数字工程。配合省交通厅构建人才数据库工作,致力建立一个科学、高效的全市交通系统人才信息库,提高人才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益。到2015年末,全市交通行业人才资源信息和人才工作网络体系基本建成。

四、安全保障

通过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强化运输安全保障,加快安全生产技术创新和机制优化,不断提升交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应急救援保障能力,建立健全“统一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基本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保障体系。

“十二五”期间,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发展理念,增强全局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保持全市交通行业安全生产形势稳定趋好,杜绝10人以上重大安全生产事故,严控3人以上较大安全生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牢牢把各项指标控制在省、市下达的范围之内,努力实现安全生产三个“零增长”的目标。通过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制度、健全安全生产网络、落实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强化部门监管责任、提升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能力、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畅通安全生产信息体系,不断深化隐患排查治理,充分发挥交通运输的安全生产的基础保障作用。

“十二五”期间,建立不少于2座应急物资储备库,配置一定数量的抢险抢通器材,围油栏、吸油毡、收油机、自给式呼吸器等应急物资;组建应急保障车队,全市客运应急保障车辆不少于60辆,货运应急保障车辆不少于80辆,完善公安、海事、搜救应急联动机制,应急搜救海巡艇不少于40艘,打捞船不少于4艘。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各类人员进行培训,对各级主管安全生产的领导以及骨干人员每年必须轮训一次,其他从事安全生产和应急工作人员每三年必须进行一次系统培训。每次轮训和系统培训时间不少于36学时。主要负责人及有关经营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接受规范的安全生产培训,持证上岗率达100%。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领导力量,确保重点工作重点保障、重点推进;层层建立领导分工负责制,做到各项工作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建立定期分析制度,认真查找推进中存在的矛盾,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重点围绕《规划》落实,完善年度考核办法。对整合港口资源、发展现代物流、完善公共交通等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并涉及有关部门职责的工作,由市政府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协调相关部门上下联动、密切协作,形成合力推进的良好局面。

二、加强规划引导。加强规划引导,确保规划的可操作性。本规划是统领“十二五”时期全市交通运输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规划,对公路、水路、铁路、管道等各专项规划具有指导作用,各专项规划需保持对规划的协调一致。“十二五”时期全市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必须以本规划为依据,合理制定今后五年建设计划,稳步推进相关项目前期工作,确保规划的目标任务得到贯彻落实。

三、加强资金保障。继续推进和完善交通投融资体制改革,逐步实现交通投资主体、投资渠道与投资方式的多元化,实现交通基础设施有序建设;进一步利用好资本市场,增发企业债券,落实交通建设项目资本金的来源;进一步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努力吸引外资、民间资本参与交通基础建设和现代物流业发展;加大“跑部进厅”力度,积极争取上级资金补助,减轻地方筹资压力。市、县财政应逐年加大对公路建设补助资金、航道建设配套资金的补助力度。同时,落实农村公路养护、公共交通、物流业发展等专项资金。

四、加强人才科技支撑。积极实施“人才强交”、“科技兴交”战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聪明才智和发明创造;围绕《规划》的实施,不断加大科技研发,努力推进科技成果推广运用平台建设,切实加大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推广运用力度,为交通运输又好又快发展,圆满完成《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提供坚实的人才科技支撑。

附表

表1             “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框架表

指标分类

具体指标

单位

2005年

2010年

2015年

1.基础

设施

规模

公路网总里程

公里

3044.862

7890.123

9183.595

公路密度

公里/百平方公里

52.33

135.62

157.85

高速公路里程

公里

86.064

264.107

318.807

普通国省道里程

公里

467.661

464.298

647.482

农村公路里程

公里

2491.137

7076.399

8217.306

二级以上公路里程

公里

632.568

1073.649

1613.011

等级客运站

30

43

61

等级货运站

5

10

12

内河港口综合通过能力

万吨

9158

14200

15000

内河四级及以上航道里程

公里

249.21

284.7

317.3

结构

二级以上公路比例

21.59%

13.61%

17.56%

普通国省道二级以上公路比例

71.3%

80.64%

82.92%

等级公路通村率

100%

100%

100%

通村公路硬化率

100%

100%

100%

二级以上客运站占等级客运站比例

20

14

14

四级以上内河航道比例

21.4

24.3

27.1

养护

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优良路率

86.74

90

90

农村公路养护里程

公里

2491.137

7161.454

8217.306

农村公路养护比例

100%

100%

100%

2.运输

服务

运输生产

公路旅客运输量

万人,万人公里

7555 ;

294133

9938;

332719

11623;

403540

公路货物运输量

万吨,万吨公里

5385;

230676

6798;

383672

9531;

581446

水路旅客运输量

万人,万人公里

8万人,49万人公里

26万人,163万人公里

30万人,195万人公里

水路货物运输量

万吨,万吨公里

8426万吨,1294246万吨公里

11310万吨,1750948万吨公里

12000万吨,1836000万吨公里

铁路旅客运输量

万人

95

207.8

730

铁路货物运输量

万吨公里

593

420

910

内河港口吞吐量

万吨

11155

14357

13805

运输装备

营业性客车总数

客位/辆

49935;

3065

68309;

3350

79916;

4051

30座以上营业性客车总数

客位/辆

26266;

650

47809;

1136

58080;

1350

营业性货车总数

吨位/辆

13042辆

41781吨

15751辆

74596吨

20443辆

112213吨

甩挂运输车总数(拖车/挂车)

0

50/100

100/300

中高级班线客车比例

50

61

70

重型车、专用车、厢式车占营运货车比例

10.0

4.5

10.0

19.6

5.1

21.6

20.0

6.0

24.0

内河船舶拥有量

净载重吨/艘

448293吨/5176艘

1427068吨/5564艘

1600000吨/5450艘

内河货运船舶平均吨位

吨位

86.6

260

300

服务水平

普通国省道公路拥挤度


1.25

0.92

0.9

普通国省道公路平均运行时速


60.185

59

62

公路营运客车实载率

42

46

48

客运班车通行政村率


100%

100%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