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黄山市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1-09-20 浏览量:18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体育事业加快发展和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为统筹规划“十二五”期间全市体育发展目标和各项任务,促进体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黄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文件精神,结合黄山体育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体育事业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我市体育事业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群众体育为根本,以竞技体育为核心,以体育经济为支撑,以场馆建设为基础,以体旅结合为活力,以市场管理为抓手的“六为”指导方针,坚持走黄山特色体育之路,全面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全面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全面推进体育设施建设,全面打造体育赛事品牌,全面拉动体育经济发展,实现了黄山体育事业新的跨越,为黄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群众体育蓬勃发展
一是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市有市级单项体育协会9个,体育俱乐部及培训中心5个,区县体育协会及俱乐部21个,区县级体育总会7个。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4个,县级全民健身中心6个,社区体育俱乐部2个,全民健身户外活动基地1个,乡镇全民健身广场15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12个,省级示范晨晚练点5个,市、县晨晚练点151个,全民健身路径60套。二是群众体育活动深入开展。市级开展综合性群体活动年均10余项次,县级体育部门组织的大型群体活动年均70余项次,直接参加活动的干部群众年均10万人次以上。
(二)竞技体育实现突破
竞技体育水平稳步提升。2006年省第十一届运动会,我市共夺得23枚金牌、10枚银牌、7枚铜牌,破三项省记录,奖牌榜排名(含带入2金,共获得25枚金牌)上升到全省第十五位,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实现了我市在本届运动会上“金牌总数超上届和争先进位”的目标任务。2010年省第十二届运动会,我市共夺得21枚金牌、14枚银牌、10枚铜牌,总分856分,奖牌和团体总分均超上届。2009年成功举办了市第五届运动会。同时,创建了6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所省级体育特色学校,13所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5所市级体育特色学校。向上级体育部门输送了42名体育后备人才。
(三)体育产业较快发展
一是体育赛事品牌效益凸显。“十一五”期间,我市发挥生态人文资源优势,促进体育与旅游经济深度结合,逐步形成了黄山国际山地车节、黄山论剑、黄山国际登山大会、黄山国际健走节、中国武术职业联赛等品牌赛事活动。承办了中国乒乓球超级联赛、韩国国家跆拳道表演团巡回表演、全国男子柔道锦标赛、全国竞走大奖赛暨世界杯选拔赛、环黄山全国公路自行车冠军赛、全国山地自行车锦标赛、亚洲青年摔跤锦标赛、全国青年击剑锦标赛,黄山太平湖国际铁人三项挑战赛等赛事活动20余项次。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30多个省市的2万多名选手参加了赛事活动,吸引了国内外游客和客商10余万人次前来我市观摩赛事活动、观光和洽谈贸易,直接带来旅游收入1亿多元。同时在赛事活动的市场化运作过程中,创造了活动推广、宣传报道、旅游收入等多重经济效益3亿多元。二是体育彩票销售态势良好。全市体育彩票销售总额达2.13亿元,为黄山市体育事业筹集公益金1400多万元。
(四)体育设施逐步完善
中心城区建成了12000平方米的市游泳馆,16600平方米的市全民健身馆和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的市民中心广场。休宁县、黄山区于2007年分别建成了体育中心、市民健身中心,黟县全民健身户外活动营地2009年正式立项,其它区县的体育设施建设也在积极筹划和推进之中。
(五)体育荣誉硕果累累
“十一五”期间,奥运火炬黄山传递任务圆满完成,体育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体育市场管理日趋规范,体育对外交流领域不断扩大,体育宣传和信息工作卓有成效,全市体育事业健康、快速、协调发展。先后荣获中国新锐城市名片奖、全国十大体育营销城市等殊荣,黄山国际山地车节在第四届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上,荣获“中国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奖”。全市有10个单位、1位个人受到国家体育总局表彰,15个单位、31位个人受到省体育局表彰;市体育局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民健身优秀组织奖、全省体育系统先进集体、省辖市体育工作突出进步奖等荣誉称号。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分析
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后,中国体育的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提出了推动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奋斗目标,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国家“十二五”期间更加重视社会事业发展、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战略部署,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和广阔空间。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广大人民群众对体育的需求更加强烈,体育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对体育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体育事业发展所需的各种条件和环境进一步改善。体育事业正处于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
但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相比新时期新形势下的任务和要求,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体育健身设施与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不相适应,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仍需进一步健全。二是竞技体育力量薄弱,优势项目不突出,后备人才缺乏。三是体育产业开发制约因素较多,体育经营项目单一。四是各区县、城乡之间体育发展不平衡。五是体育队伍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这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在“十二五”期间认真研究,统筹谋划,切实予以解决。
三、“十二五”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群众体育为根本,以竞技体育为核心,以体育经济为支撑,以场馆建设为基础,以体旅结合为活力,以市场管理为抓手的“六为”指导方针,群众体育力求更广覆盖,竞技体育追求更高目标,体育产业谋求更大发展,为黄山市转型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加快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把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走黄山特色体育之路,促进体育事业与旅游经济密切融合,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
——坚持统筹兼顾、分类指导、重在基层,推进城乡、地区间体育均衡发展,努力提高体育公共服务水平。
——坚持科教兴体、人才强体,依靠体育科技进步,依靠体育教育发展,营造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壮大和发展体育事业。
——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体,把体育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努力构建政通人和的体育法治环境。
——坚持改革创新,建立适应新形势的体育发展体制,拓宽体育发展渠道,增强体育发展活力,夯实体育发展基础。
(三)发展目标
根据安徽省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总体部署和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加快发展,改革创新,提升发展的水平和效益,改善发展的结构和质量,力求体育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提高,全民健身体系更加完善,竞技体育总体实力得到提升,后备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初步建成与黄山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体育服务体系,实现黄山体育健康、快速、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四、“十二五”时期主要任务
(一)群众体育不断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每年组织开展全市性群众体育活动不少于10项次;提高城乡居民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素养,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人数占全市总人口50%以上,全市体育人口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全市达到《国民体质监测标准》合格级以上标准的城乡居民(除在校学生)人数比例为90%,达到优秀标准的人数比例为16%;按照全市总人口3‰的比例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支持、协助、指导举办好老年人、残疾人、农民、妇女、职工等各类人群体育活动,组团参加省体育大会和协助做好省少数民族及各类人群运动会的参赛工作。充分发挥体育总会桥梁、纽带作用,发展壮大各单项运动协会,在全市80%的街道和60%的乡镇建立体育社团组织,50%的社区(行政村)建有体育健身站(点)。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协会活动。
(二)竞技体育实力增强。继续深化竞技体育体制改革,建立区县与市共同承担省运会任务的目标体系,建立“一县一项目”的省运会项目训练体系。三区四县要建立不少于7支训练队伍、年业余训练人数不少于500人,向市以上专业队输送运动员不少于70人。依托市级体育场馆优势,以市体育馆为实体,成立球类中心,开展球类项目。以市游泳馆为实体,成立游泳中心,开展游泳项目。以市全民健身馆为实体,成立重竞技中心,开展跆拳道、武术套路、举重、散打等项目。市业余体校以田径为龙头,成立田径中心,指导各区县开展项目,并不断扩大规模,发展项目,积极申报各类单项训练基地。市本级要建立不少于8支训练队伍。制定激励政策,加大输送力度,培养尖子运动员,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改革和完善竞赛制度,加强裁判员、教练员的培训和管理,狠抓赛风赛纪。参加2014年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并力争取得最好成绩。认真筹备、精心组织2013年市第六届运动会。
(三)青少年体育达标进位。继续深化体教结合,加强国家级、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特色学校创建、管理工作;力争建立和完善一所纳入九年义务教育的公办体校;积极推动学校体育活动开展,在校学生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体育健身活动,全市在校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基本要求;积极创建2个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在各级体校训练的青少年人数达到500人以上;“奥星工程”人数逐年递增,“十二五”达到5人以上。逐步形成以市业余体校为主体,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特色学校为基础,社会力量办校为补充的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四)户外运动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充分利用黄山优越的地理条件、一流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田园风光,积极推进旅游与体育娱乐等产业深度结合,努力把黄山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户外运动基地。一是创新户外运动业态。根据游客个性化消费需求,科学规划户外运动营地建设和线路设计,积极开发徒步、登山、攀岩等系列产品,丰富户外运动内容和形式。打响体育赛事品牌。充分利用黄山对外影响,积极扩大对外合作,争取每年举办5-10次全国性或国际性体育竞赛活动,进一步打响黄山国际山地自行车节、黄山国际登山大会等体育赛事品牌,开发区县赛事活动资源,创立“一县一品牌”的特色品牌赛事活动。二是加快户外基地建设。重点规划建设好太平湖水上运动中心、东黄山户外拓展训练基地、黄山雨润高尔夫球场、休宁雨润度假区和奇墅湖户外运动休闲基地等,进一步改善户外运动设施条件。三是强化户外运动保障。编制户外运动发展规划,建立完善户外运动安全保障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促进户外运动健康有序发展。
(五)体育产业不断繁荣。完善体育产业政策,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体育市场开发、投资体育产业,推进大型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社会化、市场化,加快体育事业产业化发展。引导体育健身消费,加强体育市场培育和管理,力争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加强体育彩票市场的管理,不断提高销售量,全市体彩销量实现“十二五”比“十一五”翻一番。初步建成与黄山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相对完善的体育产业体系,以及规范有序、繁荣发展的体育市场。
(六)体育设施日臻完善。推进区县体育场馆建设,各区县建立体育中心。加强城乡基层体育设施建设,到2015年,城市人口占有公共体育设施用地达到人均1.5平方米,全市50%的行政村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40%的乡镇建成全民健身广场,每个区县建成1个以上县级全民健身广场;全市建成100个全民健身苑(路径),20个社区体育俱乐部,命名100个晨晚练点。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做好现有公共体育场所的对外开放、管理和维护等工作。
(七)体育管理和依法行政有序推进。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体育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体育主管部门职能转变,切实履行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基本职能,提高效能和服务水平,促进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加强体育法制建设,推进和完善依法行政工作,加大体育执法力度。建立区、县体育工作评估体系和完善考核奖励办法。
(八)科教兴体和人才强体大力实施。加强体育科医人员培训,加大体育科技投入,普及科学健身知识,逐步推广康复运动,建成1个市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开展体质测试工作。深入实施“科教兴体、人才强体”战略,加大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体育重点领域人才的培养力度,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体育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提高体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
(九)体育宣传和对外交流不断扩大。加强体育宣传力度,进一步提升体育社会形象的宣传与塑造,完善体育宣传的体制和机制,为体育改革和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加强体育宣传队伍建设,加强与媒体的合作,积极开展对外宣传。继续扩大体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国际间体育交流活动,加强与国际体育民间组织和经营组织的联系,开创多渠道、宽领域的体育对外交往新局面,不断推进黄山体育国际化。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把体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的有关规定,把体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旅游发展规划,纳入市和区县党政领导班子考核评价机制。提高文化建设投入资金增长率,把体育事业经费、基本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确保体育事业经费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增加。加大政策扶持,加强舆论引导,鼓励社会各界对体育事业捐赠和赞助,鼓励和引导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投资体育,逐步形成个人、集体、国家共同兴办体育的格局。
(二)深化转型发展。加快推进体育社会化、生活化、品牌化进程,大力营造政府倡导、社会主导、群众广泛参与的群众体育氛围。结合新一周期省运会、市运会契机,不断完善体育后备人才培训体系,进一步提高竞技体育综合竞争力。加强体育市场的管理和引导,建立公平竞争的体育市场环境,不断增强体育产业发展的活力和后劲。进一步整合体育场馆资源,全面提升体育现代服务业的整体水平。按照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不断强化体育行政部门公共服务职能。深化体育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营造社会力量办体育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增强体育队伍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和做好各项体育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增强体育工作者的敬业意识、责任意识、纪律意识和奉献意识。进一步提高体育工作者的业务水平,改进工作作风,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体育部门政风、行风建设监督和管理的长效机制。
(四)完善监督管理。以深入实施“十二五”规划为抓手,进一步做好规划分年度、分步骤、分层次实施的细化工作。建立规划、年度计划落实情况,特别是重点工作、重点工程的落实情况督查和考评机制,保障我市“十二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