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1
1.1 规划的基本思路 1
1.2 规划范围和年限 1
1.3 编制依据 1
2 徐州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概况. 2
2.1 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2
2.1.1 地区概况 2
2.1.2 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3
2.1.3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 5
2.2 供电企业概况 5
3 电网现状分析. 7
3.1 电源现状 7
3.2 网络现状 7
3.2.1 电网结构 7
3.2.2 500千伏电网现状 8
3.2.3 220千伏电网现状 8
3.2.4 110、35千伏电网现状 9
3.2.5 10千伏及以下中低压配网现状 9
3.2.6 地区电网负荷分布、容载比及负载率 10
3.2.7 地区电网运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1
3.3 徐州地区电网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3.3.1 电网结构 11
3.3.2 设备方面 12
3.3.3 供电能力和安全方面 13
3.3.4 与市政协调方面 15
4 电力供需预测. 15
4.1 历史数据分析及负荷特性分析 15
4.1.1 全社会用电量分析 17
4.1.2 全社会最大用电负荷及负荷特性分析 18
4.2 供电量预测 19
4.2.1 徐州地区总供电量预测 19
4.2.2供电量分区预测 22
4.3 电力负荷预测 23
4.3.1 总负荷预测 23
4.3.2负荷分区预测 25
4.4 分电压等级负荷平衡 26
4.5 地方电源及主网变电容量 26
4.5.1 电源情况 26
4.5.2 地区主网变电容量情况 27
4.6 规划期内与相邻地区联网分析 27
4.7 规划期内电力电量平衡 28
4.7.1 总体平衡 28
4.7.2 220千伏电网电力平衡 29
4.7.3 110、35千伏电网电力平衡 31
5 规划目标和原则. 32
5.1地区电网发展的近、中、远期目标 33
5.2 地区电网规划的技术原则 35
5.2.1 电压等级 35
5.2.2 供电可靠性 35
5.2.3 容载比 37
5.2.4 电网结构接线及运行方式 37
5.2.5 短路容量 41
5.2.6 无功补偿和电压调整 42
5.2.7 开闭所、配电室设计原则 42
6 地区电网规划. 43
6.1 主网架结构展望 43
6.2 500千伏电网规划 43
6.3 220千伏电网规划 46
6.3.1 主城区:市区及铜山 47
6.3.2 东部地区:贾汪、邳州、睢宁和新沂 48
6.3.3 西部地区:丰县、沛县 48
6.4 110/35千伏电网规划 50
6.4.1 市区 50
6.4.2 贾汪 53
6.4.3 邳州 55
6.4.4 新沂 57
6.4.5 铜山 64
6.4.6 丰县 66
6.4.7 沛县 68
6.4.8 睢宁 70
6.5 10kV及以下配网规划 74
6.5.1 徐州市区10千伏配网分区规划 74
6.5.2 徐州地区电网“十一五”期间10千伏及以下工程汇总 77
6.6 各电压等级主要输变电工程汇总情况 77
7 其它专项规划(简述) 78
7.1 调度自动化规划 78
7.1.1 市公司自动化发展规划 78
7.1.2 县公司自动化发展规划 79
7.2 配电自动化规划 80
7.2.1 十一五”期间徐州市区配网自动化发展规划 80
7.2.2 “十一五”期间县公司配网自动化发展规划 80
7.2.3 “十一五”期间市区和县区配电自动化系统主要实现功能 81
7.3 通信系统规划 82
7.3.1 信息需求分析 82
7.3.2 信息通信系统的建设和发展原则 82
7.3.3 信息通信系统的现状 83
7.3.4 信息通信系统的建设和发展规划 83
7.4 信息系统规划 86
7.4.1 “十一五”期间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86
7.4.2 总体目标 86
7.4.3 “十一五”期间信息化建设重点工作 87
7.5 其它专项规划 88
7.5.1 营销管理信息系统 88
7.5.2 电能信息实时采集与监控系统 90
7.5.3 95598客户服务系统 92
7.5.4 电力需求侧管理系统 94
7.5.5 负控系统 96
7.5.6 一户一表改造 97
8 地区电网电力计算分析. 97
8.1 潮流计算原则 97
8.2 地区电网潮流计算结果 97
8.3 N-1计算分析结果 98
8.4 短路电流计算结果 98
9 投资估算和经济分析. 99
9.1 输变电工程造价分析 99
9.2 投资估算 100
9.2.1 各电压等级投资估算 100
9.2.2 地区电网其它专项规划投资估算 101
9.2.3 投资估算汇总 101
9.3 经济分析 101
10 环境影响分析. 102
10.1 输变电工程建设及运行对环境的影响 102
10.2环境保护的防治措施 103
11 规划主要结论及建议. 104
11.1 环境及社会影响分析 104
11.2 主要结论 105
11.3 有关建议 106
请详见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