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
由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编制的《徐州市“十一五”国土绿化规划纲要》,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各地各单位结合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
特此通知。
附:《徐州市“十一五”国土绿化规划纲要》。
2006年11月30日
徐州市“十一五”国土绿化规划纲要
(绿化委员会办公室2006年11月)
根据《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按照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两个率先”的实际需要,编制《徐州市“十一五”国土绿化规划纲要》。
一、“十五”国土绿化的现状
“十五”期间,我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建设“绿色生态徐州”,城乡绿化成绩斐然,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国家园林城市”。“十五”国土绿化的主要特点:
(一)城市绿化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十五”期间,市区绿化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建成区绿地达3238公顷,人均公共绿地7.82m2;市区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由2002年开始监测的56天提高到2005年的310天, 比292天的国家标准多了18天。各县(市)贾汪区城市建成区绿地达4070公顷、新增2488公顷,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都有较快增长,平均达29.46%、33.36%、7.4m2,增长11.6个百分点、6个百分点和2.27m29.46,33.36%,7.4m,增长11.6个百分点、6个百分点和2.27m2。
(二)农村植树造林取得新的成效。“十五”期间,农村绿化突出生态与产业两大重点,着力打造“绿色生态徐州”,有林地达19.52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达1050万m3,分别增长19.6%和14.1%;林木覆盖率25.5%,新增3个百分点;全市农田林网57.5万公顷,四旁植树1.5亿株;完成绿色通道1733.4公里;新增荒山绿化2660公顷;新建、更新、完善高标准农田林网3.5万公顷。产业建设围绕加工服务,建成杨树用材林基地8万公顷;建成干鲜果基地10.3万公顷,建设无公害果品生产基地50多个近4万公顷,登记注册干鲜果品牌突破20个,其中“徐沙河”牌三水梨、“宫品”牌皇冠梨、“沛公”牌皇家嘎拉苹果等已成为全国知名品牌。
(三)全民绿化意识发生新的变化。“十五”期间,我市以法定程序确定并公布了银杏为市树、紫薇为市花,开展了市树市花知识竞赛、盆景展、赠市民、赠小区等系列活动,激发了全民参与绿化、改变徐州形象的热情。每年参加义务植树劳动的人数达500万人、植树2000多万株,适龄公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88.27%。全市共建设义务植树基地110个,面积32公顷;各种纪念林基地37个,面积956公顷。
从总体上看,“十五”期间的国土绿化成效显著,但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比、与先进地区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城乡绿化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国土绿化总量偏低,布局不够合理。全市林木覆盖率与国内先进地区比、与发达国家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局部还有不少荒山、荒滩、荒地和缺少林网的“实心田”、缺树断带的“绿色通道”;小城镇绿化无法与苏南等地城镇相比,是我市城乡绿化中的薄弱环节。二是国土绿化档次不高,结构不够协调。城乡各类绿地林地精品不多、品位不高,档次较低、名气不大,植物景观多样性不够,风 景林地吸引力较弱,高标准农田林网比重较小。三是绿化造林机构较多,管理不够到位。国土绿化多头管理产生了工作上的交叉或盲区,绿线制度、“绿色图章”、绿化规章的管理和实施还有差距,挪用绿化用地、侵占绿地、毁坏林木、重栽轻管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十一五”国土绿化的总体框架
(一)总体思路:
坚持科学发展观,确立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立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围绕一个目标(建设“绿色生态徐州”),实施十大工程(农田林网升级、绿色通道完善、山区森林建设、湿地植被拓展、林果基地调优、城市绿化创优、小城镇绿化示范、村庄绿化改造、花木种苗配套、森林旅游观光),落实六项措施(宣传发动、义务植树、完善政策、增加投入、法制建设、组织领导),构筑绿色屏障,发展绿色产业,培育绿色文化,推进城市绿化上绿量、出精品、园林化,农村绿化上水平、出效益、产业化,提高全市国土绿化水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实现“两个率先”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为中心,增加绿化面积,拓展绿色视野,满足现代人对绿视率、植物形态、季相色彩等景观多样性的需求,发挥绿化造林保持水土、增湿滞尘、降噪吸污等生态调节器的作用,增进人体、精神的舒适和健康,体现绿化造福社会、恩泽于民、惠及子孙的宗旨。
因地制宜:按照市域不同地形、地貌的起伏特点和气候的变化规律,充分利用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资源,结合现有的绿地林地基础,根据总体上均衡、合理的布局要求,分类型安排绿化造林,点、线、面结合,城乡绿化一体,最大限度地发挥绿地系统的功能,创造有地方特色的绿色生态家园。
适地适树:根据市域天然植被分布规律、生物多样性的要求和不同区域、不同小环境的土壤、气候、水源特点,选择适应性、抗逆性较强的各种植物进行有机搭配,实行乔、灌、草相结合,木、竹、花相结合,常绿树种、落叶树种相结合,乡土树种、外来树种相结合,突出市树银杏和市花紫薇,科学合理种植,保证各类植物生长葱郁。
(三)目标任务:
市区绿化:市区建成区绿地率突破35%,绿化覆盖率40%,人均公共绿地10m2。
县(市)城区绿化:各县(市)和贾汪区城市建成区绿地率30%以上,绿化覆盖率36%,人均公共绿地7m.2以上。
小城镇绿化:各镇镇区绿地率30%以上,绿化覆盖率34%,人均公共绿地6m.2以上。农村绿化: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50%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突破30%。
(四)总体布局:
根据建设“绿色生态市”的远景目标,着力构筑与徐州自然山水条件相吻合的市域绿地系统,总体布局概括为“一个生态都市、六个生态城市、四条生态城镇轴和两湖五区、两网四山、两带群星”。“一个生态都市”即徐州市(含开发区、新城区、铜山新区),建设以三环路、环城高速公路绿化带和围绕市区的环城山林及云龙湖、大龙湖、九里塌陷区湿地防护林为节制的生态圈,老城区、新城区、金山桥片区、九里片区、铜山新区等城市组团间以山体绿化、防护林等相隔离,形成绿环围护、绿楔深入、绿带(廊)穿插、绿核密布的生态都市。“六个生态城市”即丰县、沛县、睢宁县、邳州市、新沂市、贾汪区6个城市,建设以因地制宜的环城绿化带为节制的生态环,形成绿环围护、绿量适宜、分布合理、特色鲜明、各类功能性绿地结构协调的6个生态城市。“四条城镇生态轴”即徐连、徐淮线徐州段和徐丰、徐沛线沿线城镇,突出大许、双沟、郑集3个节点镇,强化各镇区绿化,形成绿带环绕、绿量达标、环境优美、绿树成荫、公园广场和街旁游园布局合理的生态城镇,互联聚合条生态轴。“两湖五区”即微山湖、骆马湖2个湿地和市区泉山、新沂马陵山、贾汪大洞山、邳州艾山、邳睢巨山5个自然保护区,建成生态与产业有机结合的,资源丰富、特色明显、绿意盎然、人气上升的生态风景旅游区。“两网四山”即覆盖广大农村的农田林网、全市的绿色通道网和铜山北部、贾汪邳州接壤区、新沂东部、睢宁邳州铜山接壤区4大片丘陵山区,建成以防护林、用材林、干果林、鲜果林有机结合的生态产业基地。“两带群星”即市域内京杭大运河和故黄河沿线,两侧建设一定宽度的绿化防护带,建成生态产业并举的2条绿色林带;加强遍及城乡的居住区、村庄和厂矿企业、工业园区、单位庭院、高速公路立交区绿化,建成星罗棋布、群星璀璨的绿“星”。
三、“十一五”国土绿化的重点工程
(一)农田林网升级工程。根据新的农业灾害设防标准,结合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推进新一轮农田林网化。新建农田林网50万亩,更新、完善农田林网200万亩。新建林网实行两种以上乔木混交,乔灌草相结合,达到立体林网标准;更新林网重点调整树种结构、避免重茬树种,控制更新范围、确保林网效能;完善林网重点间伐改造、调整树种,缩小网格、混交补植,力争达到立体林网标准。到2010年,全市平原林网控制率达98%。
(二)绿色通道完善工程。按照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率和公路、铁路、河道防护及消除污染、降噪除尘的要求,完善绿色通道。要求线路(界内沿线两侧与道路分车带)绿化全面达标,两侧林带连续不断、引导沿线承包户拓宽林带,林带外侧农田林网标准较高,沿线城镇、村庄绿化达标,可视范围内丘陵山地绿化达标。新建道路、河道全面建成绿色通道,重点更新、改造、完善县乡道路、乡村道路及各类河道的绿色通道,解决缺株断带和标准不高的问题。到2010年,全市基本实现绿色通道村村通。
(三)山区森林建设工程。有计划地实施山区纯林的林相改造,运用森林衍替规律,间伐透光、开启“天窗”、辅助造林,对环城侧柏山林,淘汰部分弱势侧柏,增加阔叶树比重;对其它人工山林和原生山林,淘汰部分“小老树”、增加适生乡土树种。丘陵山地实施人工绿化造林,根据不同荒山条件,实行低价、无偿拍卖或承包,明确使用权,活化荒山绿化机制,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破解荒山绿化的水、土难题,按照“山上绿树山下果”的模式,山上实行封山育林、雨季造林,坡度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同时禁止开山采石,恢复山体植被,治理、绿化石塘坑和岩崖峭壁。到2010年,全市丘陵山区林木覆盖率达95%。
(四)湿地植被拓展工程。按照防洪保安和减少水土流失的要求,强化湿地保护。重点保护微山湖、骆马湖等湖区湿地,积极保护采煤塌陷区、水库、黄河故道(大沙河)等各类湿地, 利用湿地周边堤坝、滩地和沿岸沙地、荒地植树造林,与防洪保安有冲突的围堰造田等一律退耕还湿,拓展湿地植被。新拓和更新的湿地植被以生态防护为主,兼顾发展经济,推广建设速生丰产林、干鲜果林、灌木林,提升湿地的林木长势、湿保效果和生态、经济效益。到2010年,境内湿地基本得到有效保护。
(五)林果基地调优工程。推广林农复合经营,引导农业结构调整,突出品种、质量,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新的商品林基地、干鲜果基地,生产优质、大径木材和绿色、有机果品。各林果产区实行品种更新、技术更新、特色基地建设、标准化无公害基地建设、全程质量控制、创名优品牌和定向生产加工需要的木材、果(叶)等措施,调整、优化林果结构,推进林果生产基地上档次、增效益。关注市场变化,开发替代杨树的速生丰产树种和干鲜果新品种,增强林果发展后劲。到2010年,全市速生丰产林规模基地和优质果品基地基本实现标准化。
(六)城市绿化创优工程。以城市(指徐州市、各县市城区)建成区、近郊区的生态建设为整体,规划强制插绿,见缝占空建绿,拆违拆旧扩绿,建设配套增绿,强化植物造景,创建绿化精品,提升城市品位。在城市边缘区、出入口、城市组团间等生态敏感区,建设生态防护林、隔离绿地、风景林地,以立体植物群落结构展现隔离带绿色景观;在城市建成区,按服务半径控规,新建、扩建、改建一批公园、广场、游园等核心林地,道路街道、居住区、单位庭院建设一批精品绿地景观。
(七)小城镇绿化示范工程。组织各镇编制完善绿地系统规划和实施方案,按程序批准实施。利用镇区街道、水系和周围的自然条件植树、造林,建设绿色廊道、环镇绿化带,建成城镇绿地系统的骨架;建设、改造1-2个公园或广场,以植物造景、栽植乔木为主,建成城镇绿地系统的核心;控规布局、建设一批街旁游园绿地、社区公共绿地,新建企业、单位绿地率确保30%以上。到2010年,创建市绿化示范镇25个,全面提升城镇绿化水平。
(八)村庄绿化改造工程。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加强村庄规划、绿化和围村林改造。依据农村特点,以高大林木为主体,推行“统一规划,分户划块,包栽包管”等模式,统筹生活区、工业区、养殖区绿化。村内重点搞好房前屋后、宅基空地、水体周围和道路两侧绿化,结合村庄改造建设游园绿地,以乡土树种为主。围村林利用沟渠、道路和其它自然条件,调整、栽植速生丰产树种或干鲜果树种。到2010年,全市村庄绿化面貌一新。
(九)花木种苗配套工程。建设各级林木、果树良种繁育基地,徐海路绿化苗木示范带、高流花卉苗木示范区、港上银杏苗木与盆景基地。挖掘地方种质资源,培育市树市花、槐楝椿柳等乡土树种;引进繁育造林绿化新品种、观花赏叶新品种、名优花卉等外来品种;高起点高 标准超前规划,生产与景观相结合,象建公园一样建设苗木、花卉基地;应用苗木、花卉新技术,实现种植的规模化、品种的多样化,满足园林绿化、美化和植树造林的需要。到2010年,全市各类花卉苗木基本自给。
(十)森林旅游观光工程。开发国家级环城森林公园、银杏博览园,省、市级马陵山、艾山、大洞山、巨山、吕梁山、拖龙山风景名胜区,微山湖、骆马湖湿地观光区,故黄河、大运河风光带、百里花果长廊等资源,建设层次丰富、引人入胜的植物景观,挖掘古树名木及自然、人文资源,组织主题鲜明、形式各异的休闲观光活动。到2010年,建成一批与森林、湿地、野生动物保护关联的旅游观光新景点。
四、“十一五”国土绿化的主要措施
(一)广泛宣传发动,树立国土绿化文明新风。组织新闻媒体、有关部门展开宣传攻势,每年3月定为“绿化宣传月”,“三台四报”分别安排专栏,围绕市民关心的人居生态环境问题,开展有规模、有声势、有影响的活动,组织新闻记者采访报道,全方位、广角度、多形式地宣传绿化造林的重大意义、工作部署和先进典型,做到广播有声音、报刊有文章、电视有画面。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在新闻媒体上公开市民热线电话、举报电话,让市民能直接反映身边的模范、反面的典型、群众的要求、基层的呼声。通过宣传,让市民全面了解植树造林对 改善生态环境的各种作用,把全社会的力量广泛调动起来,自觉地投身到国土绿化中去,形成“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良好氛围,真正树立起“爱绿、植绿、护绿、兴绿”的文明新风。
(二)组织义务植树,增强国土绿化责任意识。以建设“绿色生态徐州”、实施十大重点绿化工程为载体,以适龄公民履行法定义务为重点,以义务植树属地管理为手段,市区和县城区适龄公民实行“以资代劳”为主的形式履行植树义务,城镇和农村适龄公民实行义务植树、“四旁植树”劳动为主的形式履行植树义务。市、县、镇分别建设1-2个一定规模的义务植树基地,为实施义务植树创造良好的条件。每年植树节前后组织以各级领导、部队首长、机关干部带头的义务植树活动,引导适龄公民履行植树义务。建立义务植树登记卡,掌握适龄公民尽责情况,推动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向广度和深度发展。鼓励营造各种纪念林,开展绿地认建认养等活动,探索新形势下义务植树运动新的形式和好的做法,避免出现流于形式、不求效果的现象。
(三)完善各项政策,营造国土绿化发展环境。全面贯彻落实中发〔2003〕9号和苏发〔2004〕5号文件明确的各项政策,针对本地区国土绿化的实际进一步加以完善。实行分类经营,城市(镇)绿地、生态防护林建设等按照公益事业进行管理,以各级政府投资为主,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建设;商品林按照基础产业进行管理,主要由市场配置资源,政府给予必要的扶持。改革林权制度,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绿化造林,运用各级招商引资政策吸引“三资”参与城乡绿化,实行“谁栽谁有、谁投资谁受益”;及时核发林权证,推进林地、林木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允许继承、抵押、担保和入股,用材林备案后自主采伐。落实国家对林业的长期限、低利息信贷扶持政策和财政贴息政策,允许企业、个人以林木抵押贷款、融资;减轻林业税费负担,绿化造林除国家和省规定外不得收取其它任何费用。
(四)实施工程带动, 增加国土绿化的经费投入。全市十大重点绿化工程纳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分别落实具体责任单位,由牵头单位制定工程计划和实施方案,提出建设经费预算,市财政列项投资,各级财政按一定的比例配套,实行招投标制、项目监理制等工程措施,推进城乡绿化。积极争取国家、省国债防护林、“绿色江苏”建设和公路、铁路、水利、国土、开发等部门的“绿色通道”、农田水利配套、小流域治理、土地复垦、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等项目,管好、用好绿化专项经费。保障公益事业需要,绿化养护经费、生态林补助、护林防火及森林病虫害防治经费等纳入财政预算。创新绿化建管机制,实行绿地、林地、树木的认栽、认养、冠名等措施,采取单位包干、招投标、拍卖、转让、捐资等办法,解决国土绿化经费不足的难题,形成全民参与、透明开放、多元化的国土绿化投资、融资机制。
(五)强化法制建设,保障国土绿化健康发展。制订和完善与国家法律法规相应的《徐州市全民义务植树条例》等城乡绿化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把生态建设、绿地林地管护、义务植树等各方面的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城乡绿化执法队伍,贯彻执行城市绿化管理条例、山林保护条例等各项法律、法规,严格实行绿线、林权、“绿色图章”等管理制度,依法查处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破坏城镇绿地系统、破坏城乡绿化成果等违法犯罪案件,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采滥挖野生植物、乱垦滥占绿地林地、乱开滥采丘陵山石等违法犯罪行为。强化项目监管,确保开发建设、特别是住宅区的绿化配套和移交后的绿化成果保护。加强森林防火、林木检疫、灾害防控工作。开展教育、培训,提高绿化设计、施工、养护、执法队伍的素质。强化执法监督,促进依法行政、文明执法。
(六)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国土绿化各项任务。实施领导绿化工程,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分别包挂重点绿化项目,建设示范样板工程。落实政府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人是主要责任人的政府负责制,将国土绿化列入各级政府的工作日程。实行政府和部门绿化目标责任制,按照职责分工,细化、分解指标,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落实绿化任务。加强绿化委员会办公室职能,明确4-6个行政编制,配备专职领导,增加业务骨干,配置专用车辆和办公设施,人员与工作经费直接列入财政预算,人、财、物相对独立,为统筹和协调国土绿化事业创造条件。强化督查考核,成立相应的督查组,完善督查考核办法和措施,实行绿化任务分解、绿化用地落实、植树造林结果、植树存活率检查和年终考核评比制度,严格兑现奖惩。开展评比表彰,定期进行重点绿化工程、绿化模范创建、“双先”等评选活动,安排专项经费表彰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