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十一五”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规划纲要

来源:徐州市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07-01-26 浏览量:10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徐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
    《徐州市“十一五”工业结构调整纲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七年一月二十五日

                          徐州市“十一五”工业结构调整纲要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时期,为引导工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结合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实际,特制定本纲要。
    一、现状基础 “十五”时期是我市工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面貌变化较大、综合实力较强、水平提升较快的一个时期。一是工业总量实现新突破。2005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数和总产值实现了“双过千”,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429%,规模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995亿元,利税1507亿元,其中利润598亿元,工业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627%,工业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86。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呈现新亮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比重较“九五”末提高一倍,机械、食品、化工、建材四大主导产业产值比“九五”末翻两番,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50%以上;建设60万千瓦超超临界发电机组、日产万吨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等一批技术先进的重大项目,淘汰了一大批规模小、污染重、消耗高的落后生产能力。三是骨干企业支撑作用有了新增强。2005年,25家大企业(集团)实现销售收入555亿元,利税1012亿元,其中利润389亿元,分别占规模工业的452%、672%和651%。销售超亿元企业达到152家、超百亿元企业2家,跨入全国500强行列3家、进入全国同行业百强10家。四是民营经济规模层次得到新提升。2005年民营经济增加值达700亿元,占全市GDP的52%;股份制企业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65%;全市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注册资本分别达25万户、14万户、26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8%、19%和29%。 我市工业经济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不大、发展速度不快、产业结构不优、布局不够合理、资源能源消耗较高、污染物排放量较大等。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强资源节约,注重环境保护,增强创新能力,促进集聚发展,提升产业层次,优化生产力布局,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工业经济整体竞争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体系,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努力走出一条有徐州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原则。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着力消除结构性矛盾对经济增长的制约,解决影响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深层次问题,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原则。促进生产要素向效率更高的地区、行业和企业转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引导和推进结构调整。

   ——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两手抓”的原则。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形成高新技术领域的局部强势;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原则。合理利用和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工业污染防治,保护生态环境,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坚持增量发展带动存量调整的原则。存量调优调好,增量调新调高,不断改善和提高投资结构及质量,充分发挥增量投入促进存量结构优化的作用。 

(三)主要目标

    ——产业集聚程度明显提高。到“十一五”末,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000亿元,年均递增20%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900亿元,年均递增20%。产业集中度稳步提高,形成1个销售收入千亿元级、5个销售收入三百亿元级以上主导产业,打造10个营业收入百亿元级的工业园区;培育年营业收入超500亿元的企业1家,超100亿元的企业10家,超50亿元的企业20家,超10亿元的企业50家以上。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双倍增,产值达到600亿元,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20%以上,工业技术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省级以上名牌产品、技术中心分别达到130个、25个。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15%以上。 

    ——工业有效投入规模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工业投资2700亿元,年均递增17%;全社会工业技改投资1800亿元,年均递增17%。 ——优势主导产业骨干作用明显提高。优势主导产业实现倍增,“机械、食品、化工、建材”等产业产值占全部工业的60%以上,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70%以上。“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光伏”等新兴产业对全市工业经济发展贡献份额显著提高。

    ——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22%,单位工业增加值取水量降低3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6%,污染物排放量逐年下降。 
   

     三、发展重点 按照“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做优做新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总思路,全力建设全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及专用车辆城,全国重要的特色食品产业基地、光伏产业基地、新型板材家具产业基地和淮海经济区生产服务业基地,努力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区域现代制造业新高地。 

     ——机械工业。发挥产业优势,做大做强工程机械和专用车辆,加快发展压力机械、煤矿机械,培育发展环保机械、农业机械。加快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加强自主研发,推广应用先进的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信息化工程、数控软件系统等关键和共性技术,提高产品科技含量。重点发展汽车起重机、大型装载机、高等级路面施工成套设备、数控锻压设备、采掘机以及举重起升装卸车、城市建设作业车、消防车、城市管理专用车、物流专用车等。加快建设发动机、万辆载重车、宗申60万辆电动车、星月集团2万辆特种汽车等项目。引导布局和发展液压件、高速齿轮箱、精密模具等一批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不断提高协作配套水平,建成全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及专用车辆工业城。2010年力争产值达到1000亿元。 

    ——食品工业。发挥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乳品加工业、烟草加工业及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实施100万吨真空制盐、2700吨蛋白质生产线、200万吨乳品、100万大箱卷烟、100万吨啤酒等项目。突出发展粮油加工、肉禽加工、果蔬加工及酿造、风味食品、特色食品、功能食品等产品。推广绿色化,实现标准化,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建成全国重要的特色食品生产基地。2010年产值达到500亿元。 

     ——化学工业。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发展以煤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农用化工和生物化工为主的化学工业,组织好化工工业园和精细化工集聚区的建设。大力推进50万吨PVC、20万吨聚醚、20万吨聚丙烯、60万吨汽油乙醇、150万吨甲醇、60万吨甲醇制丙烯、10万吨环氧丙烷、10万吨聚碳酸酯、30万吨烧碱、60万吨尿素、20万吨醋酸等项目。推广应用新型催化合成、精密分离、生物发酵等技术,积极开发各类新型环保涂料、食品添加剂、高浓肥料、合成胶粘剂等新产品。2010年产值达到300亿元。 

   ——板材家具产业。依托现有产业集群,加快中国(邳州)科技木业城建设步伐,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加工水平,注重上下游产业延伸,突出发展空心刨花板、MDO高档建筑模板、防火板、防滑板、欧松板、环保板材、高档家具及相关装饰装潢材料,重点培育邳州、铜山、丰县板材家具产业基地。2010年产业规模力争达到300亿元。

     ——光伏产业。以万吨多晶硅和单晶硅项目为抓手,加快延伸光伏光电产业链条,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太阳能发电技术及装置、高效光能转换器件及微电子基础材料,拓展光伏技术的应用领域,形成全国重要的太阳能电池及信息产业基地。2010年产业规模达到300亿元。 ——生物医药产业。依托万邦生物、恩华集团等一批特色制药企业,以纯天然植物类药物、生化制药、化学合成药物为重点,加快高效分离与纯化技术、微囊化及靶向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医药生产中的应用,重点发展基因工程人胰岛素和中枢神经类药物、抗癌药物、心脑血管药物等产品,建成全国最大的“三降一中枢”药物生产基地。2010年产值达到100亿元。

    ——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变性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信息材料、抗磨材料、稀土材料、特种纤维、节能墙材等新型材料,加快实施24万吨大豆纤维、15万吨纳米碳酸钙、10万吨玉米纤维、万吨碳纤维、10万吨聚乳酸纤维等项目,全面提升材料工业发展整体水平。2010年产值达到100亿元。

    ——电子信息产业。推动高速宽带信息网络技术、嵌入式系统软件技术、集成电路设计制造技术的应用,加快数字影音频产品、光伏电子器件、电子医疗器械、智能化仪器仪表、汽车电子、称重电子等产品研发和生产,加快推进300万平方米液晶显示器玻璃基板、10亿只LED超高亮度照明芯片等项目,形成电子信息产业集群。2010年产值达到100亿元。 ——纺织工业。立足现有产业优势,加快建设纺织工业集聚区,积极实施50万纱锭、1000万套高档纺织品、800万套品牌服装等项目。积极引进国际先进设备与技术,提高纺织基础材料、产业用布、服装面料等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提高高档次、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2010年产值达到200亿元。

      ——冶金工业。整合提升钢铁和铁合金产业,实施煤电铝一体化、球墨铸铁管、高性能耐磨铸铁、2万吨合金镁深加工等项目。重点发展有色金属深加工、精密铸造件、高精铝箔、优质铸造生铁、大型专业铸造件等。2010年产值达到200亿元。

     ——建材工业。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推广新型干法水泥、水泥深加工、型材生产和建筑节能等技术,着重发展节能环保的新型建筑材料、玻纤、保温材料等产品。打造环保水泥产业集群,建成全省重要的建材工业基地。2010年产值达到200亿元。

     ——电力工业。依托我市“坑口”和“路口”优势,着重发展60万千瓦及以上的大型超临界、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培育300万千瓦以上大型发电企业,推广脱硫、脱硝技术,积极建设循环流化床洁净煤发电示范工程。整合热电企业,优化布局热源点,发展大型高压供热机组。鼓励发展资源综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电厂,加快推进余热余能、发散煤气发电项目,优化全市电力产业结构,建成华东地区重要的电力基地。2010年产值达到200亿元。

    ——煤炭工业。优化煤炭主业,延伸产业链,鼓励发展煤炭洗选、水煤浆和洁净煤,保持境内煤炭年产量2500万吨左右,积极建设后备基地,做好资源接续。发展壮大非煤产业,大力支持煤化工、煤电铝、煤矸石建材、煤电联营和煤电运一体化经营,鼓励综合利用低热值煤和煤矸石,积极开发利用采煤塌陷地及矿井水。加快实施徐庄矿、张双楼矿改扩建,200万吨水煤浆,亿吨煤炭物流综合改造等一批项目。2010年产值达到200亿元。

 

     四、主要措施

    (一)突出抓好招商引资 以招商引资的大突破,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是抓住重点产业。紧密结合徐州产业发展的特点,把招商引资的重点放到工程机械及专用车辆、压力机械、建材机械、矿山机械、农业机械、煤盐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现代食品、环保建材、水泥机械、压力机械、农业机械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光伏电子等产业上,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壮大产业规模,促进产业升级。二是抓住重点地区。重点瞄准长三角、珠三角、台港、日韩等地区和世界500强、国内500强、省内“双百强”企业,抢抓产业转移重大机遇,以优势产业、优质资源、优良环境为支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更多的外资、内资、合资项目进驻徐州,尽快形成群体效应。三是抓住重点项目。以“四个一批”为重点,积极引进一批优势产业链延伸项目、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一批重大技改升级项目、一批节能降耗循环经济项目。着力引进投资规模大、关联度高、产业链长、带动性大的龙头项目以及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兴产业项目,尤其是要紧盯、引进投资过亿元的大项目。四是强化专业招商。聘请专业人员,组建专业团队,开展上门招商、驻点招商、定向招商、园区招商、以商引商等多种形式的专业招商活动。五是强化南北挂钩合作。大力改善投资环境,重点支持南北共建开发区,积极承接苏南地区产业转移,实现园区对接,产业联动,双方互赢。

    (二)加大项目推进力度 坚定不移地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以大投入推动大发展。一是做好重大工业项目前期策划和储备工作。加强项目前期调研和专家策划,探索新方向,拓展新领域,积极策划支撑经济发展的大项目,扩充重大项目储备,坚持滚动实施千项工程和亿元项目。二是全力以赴推进项目进度。按照“策划项目抓招商,在谈项目抓签约,前期项目抓开工,在建项目抓进度,竣工项目抓投产”的要求,实施“挂图作战”和“影像对比”,推行项目建设目标责任制、重点项目领导挂钩帮扶制,切实做好协调服务,着重解决好推进项目建设的瓶颈制约。重点做好载重车、发动机、多晶硅及啤酒等一批战略带动型大项目推进工作。三是营造项目建设良好环境。强化政府的宏观指导、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建立稳定、透明的法制环境,低成本、高效率的政务环境,诚信、规范、公平的市场环境,亲商富商、吸引人才的人文环境。抓紧实施一批功能性、公共性重大基础项目,建立完善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四是改善提高投资结构和质量。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严格执行项目准入标准,在积极承接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项目的同时,引导布局一批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 

    (三)加快产业集聚步伐 按照城市化进程和产业集群的要求合理调整生产力空间布局。依托发展大产业、建设大园区、实现大集聚、推进大项目,加快形成以徐州经济开发区为龙头,铜山经济开发区等省级开发区为支点,其他工业园区竞相发展的空间布局。一是强化园区集聚功能。抢抓建设东陇海产业带的重大机遇,应对南北对接发展的大好形势,以“一带十区”为转移平台,主动承接国外及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重点布局和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机械装备、特种车辆、食品加工、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按照项目集中、企业集群、产业集聚的要求,加快形成规模强大、技术先进、产业链长、竞争力强的重点产业聚集区。力争各县(市)及贾汪区培育1-2个规模在100亿元以上工业园区。集全市之力支持徐州经济开发区发展,使其成为推动市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和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二是打造特色产业集群。遵循国家产业政策和产业集群的演进规律,一方面,立足优势产业基础,发挥品牌蕴藏的扩张、创新作用和集聚产业要素能力,重点推动“工程机械、专用车辆、乳品制造、板材加工、农用化工”产业集群进一步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对“果蔬加工、医疗电子、电动三轮车”等已具雏形和潜力的产业集群,加大培植力度,延伸拓宽产业链条,促进集群迅速成长壮大,园区建设错位发展。加快推进徐州化工、徐纺科技、天虹纺织、苏化工业、铜山机械等集聚区和清洁技术产业园、表面处理科技园等一批特色园区的建设速度。三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加速发展民营企业为重点,加快形成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特色鲜明、竞相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重点培育邳州板材家具业、新沂农用化工、铜山食品机械业,沛县煤化工业、贾汪建材业、睢宁纺织业、丰县电动三轮车业,不断提升生产规模和产品档次,使之成为县域工业的支柱和增长极。四是加快工业布局调整。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三环路以内地区污染企业的搬迁,进入徐州化工集聚区、省级经济开发区或工业用地规划范围内的其它工业集聚区。2010年底前力争城区基本完成各类需要“退城入园”企业的搬迁改造工作。

    (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施企业自主创新战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一是加快实施“三大计划”。实施创新能力增强计划,加快智能化工程机械、水泥成套设备、精细化工、新材料、新医药、电子信息、绿色食品等方面技术创新步伐。实施企业信息化推进计划,形成资源应用管理系统、信息化设计系统和供应链管理系统示范企业各100家。实施自主品牌培育计划,精心打造优势品牌、品牌企业,实现由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的新跨越。二是加快完善“两大体系”。进一步完善技术中心开发主导体系,加强“一站两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徐工集团、恩华药业等技术中心的创新作用,进一步完善产学研联合开发支撑体系,推进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紧密联合,共建“一站两中心”、合作基地,依托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构筑高等学校科研成果孵化与转化服务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三是突出抓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不断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能力的同时,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现阶段企业自主创新的主渠道,以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性技术和产品为重点,启动实施20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在装备制造、化工、医药、电子信息等领域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四是努力形成多元投入机制。积极引入外部风险投资机构参与我市技术创新,形成“企业投入、政府支持、外部融资”三位一体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大力促进科技成果向规模产业转化。 

     (五)促进工业节约发展 认真落实节约资源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方针,逐步形成节能型产业体系。一是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建立健全资源节约责任制,加强对重点产品能耗、水耗和原材料单耗的定额考核管理工作,广泛开展资源节约型企业创建活动,建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将能耗指标作为项目建设的强制性门槛。二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组织好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建设工作。强化引导扶持,设立市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组织实施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性强和以“三废”综合利用为主的循环经济项目,不断完善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三是全面推行清洁生产。认真贯彻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及其配套政策标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或消除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突出抓好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的清洁生产推进工作,将省级经济开发区和基础较好的工业集聚区建成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四是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强制淘汰企业规模小、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的落后生产能力。2007年前重点淘汰2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20吨及以下转炉和电炉等落后能力;2008年底前,淘汰草(棉)浆化学制浆、年产5万吨以下废纸造纸、年加工80万张以下的制革以及年产1万吨以下的酒精和淀粉生产线;2010年前淘汰3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等落后生产能力。 

      (六)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以物流、科技、金融、商务四大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着力为制造业提供低成本、高技术支撑。一是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做大做强一批物流基地和企业,重点培育5家物流基地、20家物流企业和一批重点物流项目。加强对传统物流企业的改组改造,加快企业内部物流和供应链的完善配套及调整提高,推动企业采购、生产、销售系统与现代物流体系的有效对接。争取到“十一五”末企业物流外包比例达到35%左右,全社会物流成本占GDP比重下降到15%左右。二是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积极兴办各类科技服务机构,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大力支持科技研发、信息咨询、技术交易、软件外包、合同能源管理等专业性服务。三是加快发展商务服务业。重点发展规模化、专业化批发市场,促进批发交易与物流配送一体化,推动我市形成区域性的煤炭、食品、工程机械、板材物流中心。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会展业,引导发展法律、会计、税务、评估、广告和劳务中介等服务公司,努力降低商务成本。四是加快建设服务业集聚区。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以一批投资规模大、关联度高、支撑能力强的现代化服务业重大项目为核心,加快建设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着力抓好现代物流园、科技创业园、产品交易市场以及中央商务区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七)建立完善保障机制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徐州市工业结构调整领导小组,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有关职能部门主要领导参加,负责研究解决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贸委,由市经贸委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二是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强企业家团队和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与国内权威认证机构和著名培训机构合作,积极开展多层次教育培训活动。重点培育百名国际化、现代化的优秀企业家,千名职业化、专业化的职业经理人和万名技能型、骨干型专业技术人才。三制定和实施促进工业发展的激励政策。制定完善重点产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的扶持政策,落实完善重大项目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及奖励政策。制定鼓励城区工业企业搬迁的扶持政策,制定出台加快经济开发区及工业集聚区发展的政策,研究制定市域内新上项目异地建设的配套激励政策,完善有利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和退出市场、有利于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改革政策。四是建立监督考核机制。将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纳入各级政府和企业经营者任期目标,实施目标责任制,加大考核奖惩力度。五是狠抓贯彻落实。各地及重点企业(集团)要根据全市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总体思路与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措施,切实推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主题词:工业结构调整纲要通知

抄送:市委各部委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法院,市检察院;徐州军分区;部、省属驻徐各单位。

徐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07年2月5日印发

共印50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