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辖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企事业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镇江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八月十八日
镇江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是我市实现“提升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关键时期。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为加强对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宏观指导,推动全市农机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特编制我市农机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农业机械化发展回顾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全市农机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为出发点,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促进了全市农机化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推进镇江市农业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十一五”农机化发展成就
农机化投入大幅度增长。“十一五”期间,在连续数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江苏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的有力推动下,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机化工作,各级财政部门积极支持农机化发展。全市各级财政农机化年投入从“十五”期末的1714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5896.01万元,特别是中央、省、市级财政农机购置补贴投入从2005年的648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4361.5万元。财政投入的大幅增加,有力地引导了全社会资源向农机、农业转移。
农机装备总量快速增长。201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42.76万千瓦,比“十五”期末增长10.15%。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3064台,比“十五”期末增加1575台;联合收割机达到1958台,与“十五”期末基本持平,主要集中在淘汰更新;插秧机保有量达2174台,比“十五”期末增加1728台,其中乘座式插秧机保有量达334台,比“十五”期末增加334台,渔业、畜牧业、蔬菜园艺业、林果业及农产品加工机械和秸秆还田机具的保有量有了大幅度增长,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为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装备支撑。2010年底,全市主要农作物生产机耕水平达92%,机种水平达65%,机收水平达83%,机植保水平达82%,主要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2%。其中三麦机播、机收水平分别达95%、96%;水稻机收、机种水平分别达94%、73%;油菜收获机械化水平达8%。农机作业领域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全面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精(少)量播种、高效植保、秸秆还田、保鲜冷藏、太阳能灭虫灯、茶园防霜设备、保护性耕作等农机化新技术应用不断扩大。
农机服务产业化水平逐步推进。“十一五”期间各地积极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加强农机合作社培育扶持,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协会、股份(合作)制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涌现,经营效益稳步提高。截至2010年底,全市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278个,经过工商登记的农机合作社118个。农机社会化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从机收稻麦和机插水稻为主的单项作业为主,向订单式、全程化服务发展,涵盖了稻麦耕、种、收全程,并在玉米机收、秸秆机械化还田、河道清淤等领域也取得了新的突破。2010年全市农业机械化服务经营收入达到12.57亿元,其中农机作业收入达12.05亿元,跨区作业收入达1.21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了61%。
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示范推广加速推进。“十一五”期间我市通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农机三项工程,进一步加大了农业机械装备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制开发及引进扶持力度。我市水稻生产机械化取得了重大突破,水稻机械化收获与种植水平都居全省前列。到2010年全市基本实现了水稻种植机械化。2010年全市水稻机械化种植面积102万亩,其中机插秧面积55.74万亩,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达72%,全市水稻机械化收获面积136.3万亩,水稻机收水平95%。为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在水产养殖、果蔬保鲜、粮食烘干、喷药植保、物理农业、喷滴灌、茶叶加工、畜禽粪便处理、挤奶贮藏等多种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上取得较大进展。
农机法治化进程加快,农机安全监管水平稳步提升。“十一五”期间,国务院通过了《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新修订的《江苏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省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关于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决定》,省政府出台了《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和质量监督办法》、《农业机械报废更新办法》。目前已经形成了以“两部法规、三部规章”为框架,相关的配套政策、规范性文件和技术标准为补充的地方性农机管理政策法规体系,为促进和保障农业机械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市农机安全生产工作成效显著,农机具的“三率”(牌证率、年检率、驾驶人考试率)逐年提高;“平安农机通”取得突破性进展,扬中市成功创建省级“平安农机示范市”并获得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市”,18个乡镇、74个村完成“平安农机”示范镇、村创建,形成了关口前移,市、县、乡、村四级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农机安全形势稳定,道路外未发生重特大事故;农机质量监督工作得到了高度重视,建立健全了农机质量投诉网络,农机打假、质量跟踪、市场监管、农机规范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农机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市、县农机局长参加省级知识更新培训班,全市定期举办基层农机推广人员培训班和农机监理人员培训班,将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引向深入。农机技工培训纳入了农民阳光培训工程范畴,享受财政补贴,2010年全市共开展机手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示范性培训600多人。农机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培训人数达到8600人次,技能鉴定合格人数超过1660人。
(二)当前农机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机装备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低档次机具多、高性能机具少,动力机械多、配套机具少;油菜、玉米等作物机械化发展不快,不少经济作物和林牧副渔业机械还是空白;相当数量的大中型拖拉机“超期服役”,报废更新推进速度缓慢,安全环保性能高的农业机械尚没有得到普及应用。二是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随着乡镇机构改革,基层农机推广机构已难以承担公益性服务职能。农机监理机构建设与法律法规要求不符,人员性质、执法经费得不到保障;农机推广服务从业者总体素质还不高,人才总量不足,年龄老化,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缺乏;农机市场管理不够规范;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跨区作业以机收为主,其它作业较少,部分机具利用率低,规模效益不高;农机化信息网络建设和作用没有完全发挥,信息化建设滞后。三是农机化发展存在诸多制约因素。投入不尽合理。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财政扶持资金主要用于农机具的补贴,偏重于动力机械增长,对农机服务组织的扶持不够。农机监理、推广、培训等保障体系投入不足,机构性质和人员配置不能适应农机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农业适度经营规模较小,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丘陵山区土地平整和机耕道等建设跟不上大型农机具的发展,农机大规模生产有一定的难度。农机从业者的文化技术素质还跟不上农业机械化发展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
二、“十二五”农机化发展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江苏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科技示范推广为依托,以农机服务社会化为载体,按照“市场主导、政府扶持、资源节约、合作共用、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加快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着力推进农机、农艺、农业经营与管理方式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升农机公共服务能力,为稳定粮食生产、建设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做出积极贡献。
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市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达78%,其中主要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5%,高效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40%,全市农机化发展总体进入高级阶段;
到2015年,全市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达82%以上,其中主要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0%以上,全面提升现代高效农业装备水平,高效农业机械化水平达60%以上,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
1.农机装备水平。农机总动力达150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增加到3600台,其中报废更新200台,小型拖拉机由2万台调减稳定在1.8万台左右,拖拉机与农具的配套比逐步趋向合理。水稻插秧机增加到5000台,其中乘座式插秧机达到1500台以上。稻麦联合收割机增加到2100台,其中高性能联合收割机增加到1800台,报废更新150台。油菜联合收割机达到500台以上,高效植保机械达到10000台。
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还田及综合利用机械,秸秆还田机械增加到6500台套。
推广鱼塘增氧机、投饵机、清淤机、加工保鲜成套设备以及挤奶机、禽畜养殖加工、饲料加工成套设备和污水污物处理机械等机具1500台套。
推广果蔬保鲜库、粮食低温烘干机械、精米加工设备、茶叶成型加工设备、果品分级分拣机、豆类剥壳机、设施机械及蔬菜生产加工设备等100台套。
2.农机作业水平。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达80%以上,机械化收获水平达到95%;巩固三麦生产机械化,机械化播种和收获水平分别稳定在95%以上;油菜生产机械化种植、收获水平分别达到30%、35%;到2015年,全市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率超过 65%。
3.产业化服务水平。“十二五”期末全市农机作业年收入稳定在14亿元,其中跨区作业收入达1.3亿元,农机为农民人均年增收贡献达到80元左右;新增工商登记农机专业合作社200个以上,农机合作组织服务农户数和作业面积分别占全市总农户数和作业面积达到较大比例。
三、“十二五”农机化发展重点和区域特色
“十二五”期间,我市农机化将紧紧围绕上述目标,突出三个重点,实施三项工程推进农机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突出三个重点,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
1.继续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一是大力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按照2012年基本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的目标任务,继续推广高性能插秧机及其配套技术,同时在适当地区积极示范推广新型水稻直播机及其配套技术,加速推进水稻种植机械化进程。稳定提高三麦生产全程机械化。二是继续推广油菜种植和收获环节机械化,引进和研发出技术性能先进、可靠性好、经济适用的油菜播种和收获机械,并扩大示范推广,加快开展油菜机械化生产配套农艺技术研究,形成一套农机与农艺协调的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体系。
2.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机械化。一是加快特种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步伐。重点支持蔬菜、花卉的播种育苗、移栽机械的示范推广。二是积极发展林牧渔业和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与设备。重点发展以微耕、植保、节水为重点的设施农业管理机械;以修剪、栽植、防霜等为重点的林木、茶果、园艺机械;以高效鱼塘增氧、投饵、清淤和水处理为重点的渔业机械,以及以饲料加工、投喂和粪便处理为重点的中小规模畜禽健康养殖管理机械及挤奶贮藏机械。三是不断探索发展农产品产后处理与加工机械化。大力推广果蔬等鲜食农产品保鲜贮藏技术、粮食及特种农产品的烘干技术、茶叶清洁化生产技术等。四是大力推广高效植保机械、保护性耕作等节本增效农机化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3.多措并举推进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及综合利用。贯彻落实省人大常委会作出的《关于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决定》和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江苏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规划》,围绕工作目标,积极推进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与综合利用,同时开展油菜、玉米等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与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与试验示范。加快引进和示范推广秸秆捡拾打捆机及配套的草捆装运机等,为秸秆后续利用(如:秸秆气化、造纸、发电、编织、制绳、菌菇养殖、饲料生产等)提供服务。积极探索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及综合利用的机制及措施。
(二)实施三项提升工程,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式的转变。
1.农机装备结构提升工程。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市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推进农机装备更新换代,加快先进适用农机具的推广工作。一是认真落实《江苏省农业机械报废更新办法》,完成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的报废更新任务,扩大报废更新机具品种和范围。二是大力发展大中型、高性能、多功能复式作业农机装备,加快发展与耕整地、化肥定位深施、播栽等相结合的复式作业机械,加快推进设施农业、蔬菜、畜禽、花卉苗木、林果茶、农产品加工机械的推广,优先发展50-70马力节能环保式水田拖拉机、高地隙拖拉机、高性能谷物联合收割机、玉米收割机、大中型动力机械配套机具、高效节能机泵设备、节水灌溉设备、小型抗旱排涝机械、适合丘陵山区使用的小型机械等,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三是加快资源节约型农机发展,积极推广农机节水技术和机具,示范推广高效低污染植保机械和农药超低量喷洒技术,发展乡村河道清淤、清障除草以及畜禽粪便等农业农村处理加工利用机械。
2.粮食生产机械化提升工程。一是加快推进水稻种植机械化。大力推广插秧机,着重抓好政策、培训、育秧、技术等环节,创新服务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开拓机插市场,增加机手收入,扶持推动插秧机快速发展,不断扩大机插秧面积,进一步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二是继续推广三麦精少量播种机,加快三麦免耕条播机和开沟机的更新换代,巩固提高三麦生产机械化水平。三是突破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瓶颈,加快推进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步伐,加大油菜收割和种植机械试验、示范、推广、培训力度,争取较快发展,用机械化作业替代人工生产,切实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作业质量,改善农民生活质量。
3.农机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根据省局的统一部署,积极开展农机技术推广、安全监理能力建设。通过政策和项目进一步加大投入,推进示范推广、安全监理、培训鉴定、农机维修等公共服务条件建设。建立健全农机重特大事故应急预案和指挥体系。按照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高效农业、建设农业特色基地结合起来整体推进战略,鼓励和引导农机专业户加入农机合作社,引导种田大户、农机大户和企业兴办农机合作社,帮助农机合作社解决资金、用地及场库棚建设,在购机补贴、项目安排、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优先给予支持,以创建星级示范农机合作社为抓手,推动农机合作组织上规模、增效益。不断完善农机保险补贴政策性。积极实施平安农机通和“双优”加油卡服务工程,争取农机用油和作业补贴到机手。
(三)区域发展重点
一是沿江平原圩区:在加快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的同时,按照农业现代化目标,围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适应发展高效种植、特种水产、畜禽养殖、无公害蔬菜、花卉园艺等设施农业及农产品加工的新要求,进一步调整农机化发展的重点,积极探索实现农业机械化全面协调发展的新途径和新模式,形成农林牧副渔生产机械化协调发展,基本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先行区的特色。二是丘陵山区:在发挥现有农业机械和稳定提高稻麦生产机械化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同时,针对农业资源丰富的实际情况,加快研制开发和推广林、竹、桑、茶、果、山芋、玉米、牧草等农副产品生产、采收、加工、包装、保鲜、贮运等机械设备。积极推广旱作机械和机械化节水型灌溉技术及措施,逐步解决因水资源不均衡带来用水矛盾,在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方面,要充分发挥农业工程建设机械的重大作用,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形成林、果、茶业生产、节水灌溉、设施农业、农田基本建设机械化的区域特色。三是城市郊区:要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相适应,为城市绿化、美化、现代化服务,提高城市化水平,加快实施与城郊农业、设施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相配套的农业机械,形成现代农业装备、农产品加工和设施农业机械科技示范区的特色。
四、“十二五”农机化发展保障
(一)加快完善农机化发展扶持政策体系。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推进和完善包括购机补贴、燃油补贴、农机信贷、税收优惠、农机保险、报废更新、作业补贴等内容的扶持和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体系建设。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农机公益性投入。加大对新技术和新机具开发推广、农机安全监管、农机技术培训及服务体系等方面的投入,增强保障和支撑能力。二是进一步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补贴办法,增加补贴资金总量,不断扩大补贴范围,健全管理制度。三是强化财政投入引导,鼓励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对农机化的投入,完善以农民为主体的多元化、多渠道农机化投入机制,壮大农机化发展总体实力。
(二)加快完善农机科技推广创新体系。农机化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提高农机创新能力,必须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发挥好农机科研和农机推广这两大基础平台作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推紧密结合的开放式农机科技创新体系。一是加强农机推广队伍建设,着力提高推广人员综合素质;二是切实加强农机示范推广基地建设。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一批农机化示范区和示范基地,强化技术集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挥示范的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三是建立农机和农艺专家协同创新机制。加强农机、农艺技术人员的补缺学习,组织农机、农艺专家共同研究、协同攻关,围绕种养业制定互相适应的农机作业标准和农艺规范,特别是新建园区和新品种栽培,既要满足农艺的需要,也要兼顾农机的可操作性,形成农机与农艺相协调、相得益彰的良好机制。
(三)加快完善新型农机服务体系。加快农机服务的组织和机制创新,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是适应我市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提高机具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一是要加强经营主体培育。引导农民和社会能人通过资金、技术、机具、土地等要素的整合,按照“自我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要求,努力把农机合作社建设成为“结构合理、管理规范、装备精良、机制灵活”的现代农机合作组织。二是要加强基层农机技术推广服务。加大基层农机推广基础设施投入,建立完善以县级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机合作组织为基础,农机科研、教育及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的多元化农机推广模式。三是要加强农机维修服务。加强区域性农机维修中心建设,推动农机维修网点乡镇全覆盖,构建以区域性农机维修中心为龙头、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主体、企业售后服务和社会网点为补充的农机维修服务网络。四是要加强农机信息化建设。建立服务高效的农机化信息网络,不断提升农机化信息服务水平,以信息化提升农机化。
(四)加快完善农机质量和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建设农机质量和安全生产监管体系是农机化健康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是要加强农机安全和质量监管队伍建设。理顺工作关系,规范执法行为,为安全生产提供人员保障。二是要加强农机质量管理标准建设。要完善农机作业质量、操作规程、农机产品质量等地方标准,为安全生产提供技术保障。三是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加大执法力度,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机、提高执法水平。四是稳定提高农机“三率”。严把登记关、检验关和驾驶人考试关,坚持管理与服务结合。五是继续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加大农机安全宣传力度,强化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推进农机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提升。“十二五”期末全市“平安农机示范县”达3个,“平安农机示范乡镇”达30个。
(五)加快完善农机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农机人才队伍建设,必须抓紧建立以市级培训基地为核心,市、县农机化培训学校为主体,农机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分重点的农机人才培训体系。一是充分发挥市级农机人才培训基地作用。争取财政加大投入,加强项目支持,积极组织实施农机管理人员能力提升、农机科技推广人员复训、农机实用人才职业技能培训、农机监理人员教育、农机合作社负责人等培训工程。二是全面提高农机化学校管理和培训水平。加强市、县农机培训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师资水平和管理能力。三是大力发展农机实用技术培训网络。进一步加强拖拉机驾驶培训管理,积极引导农机企业参与农机驾驶员、农机维修工等农机实用技术培训,将农机技术培训纳入企业服务重要内容,鼓励社会培训机构参与农机实用技术培训,形成多方共同参与农机实用技术培训的新局面。
附件:
镇江市农机化“十二五”主要规划指标
项 目 | 单位 | “十一五”期末 | “十二五”期末预测 | ||
2010年 | 2015年 | ||||
一、主要农机装备 | 1.农机总动力 | 万千瓦 | 142.76 | 150 | |
2.大中型拖拉机 | 台 | 3064 | 3600 | ||
3.小型拖拉机 | 台 | 20000 | 18000 | ||
4.稻麦联合收割机 | 台 | 1955 | 2100 | ||
5.玉米联合收割机 | 台 | 3 | 6 | ||
其中:高性能联合收割机 | 台 | 1457 | 1800 | ||
6.油菜联合收割机 | 台 | 364 | 500 | ||
7.精少量播种机 | 台 | 2850 | 3500 | ||
8.水稻插秧机 | 台 | 2174 | 5000 | ||
9.秸秆还田机 | 台 | 5123 | 6500 | ||
10.机动喷雾器 | 台 | 8303 | 10000 | ||
二、主要农机化水平 | 综合机械化水平 | % | 82 | 85 | |
秸秆机械化还田水平 | % | 65 | 65 | ||
播种 | % | 65 | 70 | ||
其中 | 三麦 | 万亩/% | 95/95 | 110/96 | |
水稻 | 万亩/% | 102/73 | 110/80 | ||
玉米 | 万亩/% | / | / | ||
油菜 | 万亩/% | 1.95/5 | 2/6 | ||
收获 | 万亩/% | 79 | 89 | ||
其中 | 三麦 | 万亩/% | 112/96 | 115/96 | |
水稻 | 万亩/% | 136/94 | 140/96 | ||
玉米 | 万亩/% | / | / | ||
油菜 | 万亩/% | 3.5/8 | 5/12 | ||
三、服务体系 | 农机大户 | 户 | 1602 | 1800 | |
农机服务合作经济组织/农机合作社 | 个 | 244/65 | 500/300 | ||
高性能农机维修中心 | 个 | 1 | |||
培训人员/职业技能鉴定 | 万人次/万人次 | 1.1/0.12 | 1.2/0.15 | ||
四、农机经营总收入 | 亿元 | 13.8 | 15 | ||
其中:农机作业收入 | 亿元 | 12.3 | 12.8 | ||
跨区作业收入 | 亿元 | 1.1 |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