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交通局“十一五”规划

来源: 发布时间:2007-12-21 浏览量:36

      目  录
第一章   概 述............................................................................................................................ 1
一. 研究背景 ...............................................................................................................................1
二. 研究的目标与范围............................................................................................................... 1
1. 研究目标 .................................................................................................................................1
2. 研究范围 .................................................................................................................................2
3. 研究年限 .................................................................................................................................2
三. 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2
四. 研究思路 ...............................................................................................................................3
五. 研究内容 ...............................................................................................................................3
第二章  社会经济现状分析与评价 ...........................................................................................4
一. 区域地理概况....................................................................................................................... 4
二. 自然资源............................................................................................................................... 4
三. 人口状况 ...............................................................................................................................4
四.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5
1. 经济总量与发展速度 .............................................................................................................5
2. 产业结构................................................................................................................................. 5
3. 产业布局 .................................................................................................................................5
4. 居民生活水平 .........................................................................................................................6
五. 城镇体系布局 .......................................................................................................................6
1. 中心城区区域功能不强 .........................................................................................................6
2. 区域城镇密度大、规模小,带动作用不强..................................................................... ....7
3. 区域城镇职能结构尚不明确 .................................................................................................7
第三章  武进区综合交通体系现状分析与评价........................................................................8
一. 运输设备............................................................................................................................... 8
1. 公路运输设备 .........................................................................................................................8
2. 水运设备................................................................................................................................. 8
二. 交通基础设施现状................................................................................................................9
1. 铁路 .................................................................................................................................9
2. 公路 .................................................................................................................................9
3. 水路 .................................................................................................................................10
三. 运输流现状 .........................................................................................................................10
1. 运输总量 ...............................................................................................................................10
2. 运输方式结构 .......................................................................................................................11
3. 流量流向分布 .......................................................................................................................13
四. 综合交通体系现状评价 .....................................................................................................14
1. 综合交通体系成就显著 .......................................................................................................14
2. 存在的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15
第四章  武进区“十一五”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研究 .............................................................18
一. 综合交通运输需求总量分析 .............................................................................................18
1. 区域客、货运总量预测 .......................................................................................................18
2. 公路交通量预测 ...................................................................................................................26
3. 城市交通量预测 ...................................................................................................................28
二. 综合交通体系发展规模研究 .............................................................................................29
1. 铁路 ......................................................................................................................................29
2. 公路 .....................................................................................................................................30
3. 城市道路..............................................................................................................................31
4. 水运 .....................................................................................................................................31
5. 静态交通..............................................................................................................................31
6. 综合交通站场 .....................................................................................................................32
三. 综合交通体系布局研究.......................................................................................... .........33
1. 武进区公路网络布局分析 .................................................................................................33
2. 城市道路网络布局分析.................................................................................................. ...37
3. 武进区航道网络布局分析................................................................................................. 38
4. 武进区公共停车布局分析 .................................................................................................39
5. 武进区交通枢纽及场站布局分析 .....................................................................................39
四. 综合交通网络评价 ...........................................................................................................42
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2
2. 综合交通运输方案评价 ......................................................................................................44
第五章   “十一五”期间综合交通体系重大建设项目 .......................................................49
一. 公路网络系统 ....................................................................................................................49
二. 城市道路系统 ....................................................................................................................50
三. 交通枢纽及场站.......................................................................................................... .......51

 

 

 

 

 

 

 

 

 

 


                                                          第一章   概 述
        一. 研究背景
      “十一五”时期是武进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率先迈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编制和实施好“十一五”规划,对于武进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武进区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和科研单位,对关系到“十一五”期间全区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20多个重点课题进行专项研究,为“十一五”规划编制提供决策依据。综合交通体系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是其中的研究重点之一。武进区发计局、交通局受区政府委托,牵头负责《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思路和对策》研究,本报告即为该项研究的成果。
武进区属常州市区,位于长三角中部,地处沪宁城镇发展轴与苏浙、苏皖南北联系通道的交叉点,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及未来的城市轨道交通构成了武进区综合交通网络。武进区区域内部交通、与外围经济体的对外交通,是将武进区域经济与周围各大经济区融为一体的先决条件之一。武进区所具有的多阶段特征并存的经济结构,需要畅通、便捷、多元化、多层次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作为基础,有必要将多种运输方式有机结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立体化大交通的格局。
武进区是常州市城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武进区综合交通体系的建设是常州市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常州市综合交通体系的细化和完善。在武进区交通建设中,为了避免重复建设和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无序竞争,使有限的交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有必要研究建立一个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
       二. 研究的目标与范围
1. 研究目标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标是:
? 分析武进区综合交通体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武进区“十一五”规划编制提供参考;
? 提出武进区综合交通体系的建设思路和发展对策,为2005~2010年综合交通体系的重大建设项目提供决策依据;
? 促进武进区域内各种交通方式合理分工、协调发展,并与常州市综合交通体系融为一体。
2. 研究范围
本次规划的研究范围为武进区区域,区域面积1242.3km2,其中武进中心城区范围为东到青洋路、西达武宜运河、南至联三高速、北联京杭运河,面积为126km                   3. 研究年限
本次研究的基年为2003年,研究目标年为2010年。
       三. 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以江苏省和常州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武进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及国土资源规划为依据,综合运用城市规划、地理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及综合运输规划方法,以充分发挥交通运输系统综合效益为目标,立足于武进区社会经济特色和交通运输特点,将综合交通系统武进区“十一五”期间市域综合交通体系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武进区“十一五”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总体原则是:
?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原则;
? 与城镇体系规划相协调的原则;
? 适应省、市交通运输发展宏观趋势的原则;
? 加强注重各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原则;
? 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
? 注重国民经济总体效益及社会效果,兼顾建设资金的制约和供给的原则;
? 满足省、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要求并对其进行细化、补充的原则。
       四. 研究思路
本次研究的主要思路是:通过收集、调查武进区域范围内社会经济和交通运输现状;分析、预测武进区域的综合交通运输需求;拟订武进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思路和发展对策;提出“十一五”期间武进区综合交通重大项目建设方案。
       五. 研究内容
《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思路和对策》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
? 武进区社会经济现状分析与评价;
? 武进区综合交通体系现状分析与评价;
? 武进区“十一五”综合交通体系发展规模研究;
? 武进区“十一五”综合交通网络布局研究;
? 武进区“十一五”综合交通体系重大建设项目分析;
? 武进区市综合交通体系发展政策保障体系研究。

 

 

 

 

 

 

 

 


                                                 第二章  社会经济现状分析与评价
       一. 区域地理概况
武进区地处常州市南部、沪宁线的中部,属长江三角洲沿海经济开发区。位于北纬31o09′至32o04′,东经119o08′至120o12′之间,北倚长江天堑,南濒太湖,东与无锡市相连,西与宜兴、金坛、丹阳接壤。武进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日照丰富,气候温和湿润。
       二. 自然资源
武进境内地势平坦,丘陵岗地较少,河网稠密,丘陵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部横山至焦溪一带,主要湖泊有太湖、滆湖,分布在武进南部。全区地域面积1242.3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126平方公里,外围区域776.3平方公里,水域面积340平方公里。武进区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过去是贡粮、漕粮生产基地,现在仍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和花木之乡。武进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数千年的文明史为武进留下了诸如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地面城池——淹城等众多名胜古迹。境内山水兼有,林木繁多,生态环境优越,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三. 人口状况
2003年,常武地区行政区划调整后,武进区下辖23个建制镇,407个村委会,63个居委会,7460个村民小组。年末全区在册总人口93.7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4.96万人,非农业人口18.83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15‰,人口机械增长率为5.66‰,人口总增长率为5.82‰。武进区平均人口密度为755人/k㎡,中心城区人口密度为1653人/k㎡,城区和区域的人口密度差距不大。
       四.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1. 经济总量与发展速度
2003年,武进区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人均GDP水平再上新台阶。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316.1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9%。财政收入40.3亿元,比上年增长33.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1.1亿元,比上年增长37.7%。财政收入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占GDP的比重也稳步上升,达到12.8%。连续多年,武进区稳居全国十强县(区)。
2. 产业结构
2003年,武进实现国内生产总产值316.17亿元。从三产结构看,第一产业15.66亿元,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203.31亿元,增长24.1%;第三产业增加值97.20亿元,增长11.7%。三产结构比例为:5.0:64.3:30.7,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稳步下降,二、三产业上升趋势稳定。
3. 产业布局
根据武进区现有基础产业和发展优势,武进区的功能定位为:现代制造业基地、现代农业基地、现代生态旅游基地。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全国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并正在向世界制造业中心的目标迈进。武进区工业在苏南地区有着一定优势,产生了一批知名企业集团,培育了一批拳头产品,形成了以机械、化学、冶金、电子、纺织为支柱的产业体系。2003年,全区完成工业产值811.28亿元,比上年增长29.1%。冶金、机械、电子、石化等行业增势强劲,工业产值增加额占全区工业增长份额50%以上。重点企业支撑强劲,规模经济效应开始显现。
通过最近几年的努力,武进区的农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特色产业快速壮大,以特种水产、名优畜禽、奶业、花卉苗木等附加值较高的多种经营保持了较快增长。全区完成农业总产值27.2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其中多种经营产值22.77亿元,比上年增长6.9%,多种经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83.7%。全区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积极挑战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生产经营方式进一步向集约化、产业化方向转变,全区14家重点龙头农业企业实现销售36.4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年末全区区级以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6个,比上年增长了5个。
 “山、湖、城”是武进区打造现代生态旅游基地的宝贵财富。武进区的横山、竺山两个山系,是未来城市居民休闲旅游渡假胜地。太湖是我国第三淡水湖泊,风光旖旎,素有苏南明珠之称,环太湖旅游圈已蜚声海外,武进区是环太湖旅游圈的新兴区域;滆湖面积130多平方公里,与夏溪、嘉泽、东安的花木基地连为一体,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极大;剑湖地处东部工业重镇群腹部,虽面积连年萎缩,但仍极具湿地生态价值。 淹城春秋遗址公园,彰显出武进区浓厚的文化底蕴。旅游业有无烟工业之美誉,发展旅游经济是提高知名度、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4. 居民生活水平
2003年,武进人均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人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生活水平相应提高。区属单位职工年人均工资15649元,比上年增加2244元,增长16.7%;农民人均纯收入6301元,比上年增加429元,增长7.3%。全区居民年末储蓄存款162.42亿元,比年初增加32.91亿元,增长25.4%,人均储蓄1.73万元,比年初增加0.34万元。
五. 城镇体系布局
由于历史原因,武进行政区划历经多次调整,城镇体系布局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2002年,武进撤县并市,成为常州市的武进区。根据 “市区、二级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镇”的常州市四级城镇结构体系,武进区城镇体系布局规划为“一城、二区、五片”即:中心城区、武南高新区、滆湖农发区、东北城镇发展片、东部城镇发展片、环太湖湾旅游渡假发展片、西北城镇发展片、西南城镇发展片。其中,中心城区、武南高新区、滆湖农发区为城市规划范围,其它各片区仍保持村镇体系的格局。总体而言,武进区城镇体系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 中心城区区域功能不强
武进中心城区建设时间较短,且与常州中心城区连为一体,第三产业的培育先天不足,组织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不强。东北和西北片区距常州主城区的距离近且交通便捷,与常州主城区的经济联系更为密切。从而导致武进区城镇空间结构的系统性不足,难以形成紧密的城镇空间网络体系。
2. 区域城镇密度大、规模小,带动作用不强
2003年,武进区行政区划调整后,下辖23个建制镇,全区乡镇平均密度为18.51个/千平方公里,乡镇平均面积54.01 km2,乡镇平均人口4.08万。除湖塘镇的人口规模达13万外,其余乡镇均不超过5万。各乡镇的规模经济和人口集聚的拓展空间不大,且内部人口分散的格局没有改变,人口向城镇集中的机制仍未形成。从总体来看,武进区的城镇规模小,不能满足基础设施的服务门槛,导致城镇集聚—扩散能力较弱,城镇的现代化进程缓慢。
3. 区域城镇职能结构尚不明确
当城市的集聚效应增强时,辐射效应同步增强,城市的核心功能将逐渐向城市外围疏解。与常州其他各区相比,武进中心城区地域广阔,城市人口密度较低,生态环境良好,已被定性为常州市副中心。但是,中心城区的城市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低,且发展缓慢,这种状态,不利于区域城镇职能结构的形成。武进中心城区应充分发挥自身的错位优势,尽快明确城市发展方向。
武进中心城区在分担常州城市功能的同时,应疏解第二产业的载体功能,将重消耗、重污染的工业企业向周围片区转移。但武进区域内小城镇的职能不明确,经济结构还不尽合理。表现为乡镇工业园偏地开花,产业结构雷同,工业企业规模偏小,小城镇发展缺乏个性和现代化气息,重点中心镇尚未形成。

 

 

 

 

 

                                                     第三章  武进区综合交通体系现状分析与评价
       一. 运输设备
1. 公路运输设备
2003年武进区民用车辆如表3-1
表3-1 2003年武进区民用运输工具汇总           单位:辆
项目 全市 私人
一、民用汽车 33600 18261
1、客车 22639 16848
#大型 269 1
2、货车 10845 1407
#大型 263 5
3、专用载货汽车 116 6
二、拖拉机 12083 12083
#手扶拖拉机 10896 10896
三、摩托车 254162 252937
四、其他机动车 1853 1679
资料来源:《2004武进统计年鉴》

根据《2004武进统计年鉴》,至2003年末,全区共有营运载客汽车927辆,其中交通部门车辆309辆,占33.3%,非交通部门车618辆,占66.7%。至2003年末,全区共有货运车辆10257辆,其中属交通部门车辆38辆,非交通部门车辆10219辆,武进货物运输市场较为混乱。2003年末武进区现有公交车辆163辆,出租车辆333辆公交车辆千人拥有量低。
2. 水运设备
水路运输是武进区传统的运输方式, 至2003年末,全区共有机动运输船舶617艘(含驳船54艘),67084吨位。年末码头总延长6253米,泊位数126个,最大靠泊能力3000吨。
二. 交通基础设施现状
1. 铁路
沪宁铁路现为常州境内主要铁路,该线在武进境内设有奔牛站,奔牛站现以货运为主,尚有少量的慢客班次。新长铁路北起江苏新沂,南至浙江长兴,是长三角地区南北向铁路运输动脉,该线路在武进境内长约11公路,目前该线路在运村设有运村站,现以货运为主,但运能较小。
2. 公路
ü 公路网规模与结构分析评价
2003年全区公路养护总里程达2284 km,其中高速公路26 km,一级公路133 km,二级公路689 km,三级公路325 km,四级公路947 km,等外公路164 km。全区23个乡镇全面实现乡乡通高等级路面道路,村村通等级道路。
全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二级公路里程分别占总里程的1.14%、5.80%和30.17%,全区二级以上的高等级公路占总里程的37.11%。
2003年武进区公路网人口密度为24.35公里/万人,面积密度为1.84公里/平方公里,经济密度为7.22公里/亿元。
2003年武进区干线公路网络连通度为1.10,次干线公路网络连通度为3.17,村镇公路的网络连通度为1.89。
ü 干线公路
武进区境内现有一条国道和四条省道经过。它们分别是:312国道(乌鲁木齐—南京—上海)、省道232线(泰州—漕桥线)、省道239线(常州—溧阳线)、省道340线(张家港—常州—溧水)、省道342线(雪埝—漕桥—宜兴线)。
截至2003年底,沪宁高速公路、锡宜高速公路、宁太高速(常州-太仓段)建成通车,形成连接上海、南京、杭州等中心城市的快速通道,大大密切了武进区同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长虹路、武进大道、戚月线、常漕线等干线道路的建设,完善了区域道路网络系统。
ü 公路客、货运枢纽站
武进区拥有二个公路客运站,即武进汽车站和湖塘桥汽车站。武进汽车站位于常州核心区,远离武进中心城区,对武进区的公路客运已基本起不到作用。湖塘桥汽车站占地面积小,站场规模太小、功能混杂,远远不能满足公路客运的需要。武进区目前尚无公路货运枢纽站,公路客、货运枢纽的建设已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
3. 水路
ü 航道
武进区现拥有内河航道通航里程457km,通机动船里程254 km,占55.58%。其中四级航道20km、五级航道12 km、六级航道45 km、七级航道39 km、等外级航道341 km,分别占航道总里程的4.4%、2.6%、9.8%、8.5%、74.7%。
武进境内现有二条五级以上干线航道,分别为锡溧漕河和京杭运河。武进区的集散水运通道主要有扁担河、武宜运河、采菱港、武进港、三山港等。
ü 港口码头
武进现有港口13个,最大靠泊能力3000吨级,码头泊位数126个,总延长6253米,年综合通过能力582万吨。
三. 运输流现状
1. 运输总量
2003年武进区客运总量3824万人次,货运总量1773万吨。近几年来,武进区全社会客运量呈稳步增长趋势,1996~2003年间平均增长率8.0%。历年来货运发展规律主要表现为1996~2000区域货运总量逐步减少,而自2001年起区域货运总量又开始呈上升趋势。历年武进区客、货运量发展趋势见下:
武进区历年全社会各运输方式客、货运量情况表    单位:万吨、万人
年份 客运量 货运量
  公路 水运 合计
1996 2221.9 1544.8 652.1 2196.9
1997 2198.1 1362.2 411 1773.2
1998 2491.6 1334.9 527.7 1862.6
1999 2851.6 1293.8 430.5 1724.3
2000 3192.9 1293.2 363.1 1656.3
2001 3277.4 1338.3 367.7 1706
2002 3731 1443 226 1669
2003 3824 1541 232 1773
平均增长率(%) 8.0 0 -13.7 -2.6


据表分析,今年来武进区的客运总量年均增长率在8%左右,呈稳步上升趋势;货运增长情况有起有落,总体而已1996~2000年间货运量逐年减少,而自2001年以来,货运量又开始逐步增长。近年来货运量中公路货运基本持平,水路货运量逐年减少。
2. 运输方式结构
2003年,武进区旅客周转量达168356万人公里,货物周转量达1773万吨公里。1997年后,公路客货运输周转量增长速度虽然减缓,但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水路货运周转量保持稳定。目前武进区客运全部为公路运输承担,货物运输由公路和水路两种运输方式承担,其中以公路运输为主要运输方式。2003年武进区客、货运情况如下:
2003年武进区全社会客货运分方式运量表
指      标 全社会运量 公路 水路
客运量(万人) 3824 3824 
旅客周转量(万人·公里) 168356 168356 
货运量(万吨) 1773 1541 232
货运周转量(万吨·公里) 90442 64530 25912


 
ü 客运方式分析
从武进区客运方式分担量比例可以看,武进区客运是由公路运输方式承担的,水运在客运方式分担中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随着区域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居民出行距离拉长,出行时效提高;而伴随着近几年的公路建设的突飞猛进,公路运输迅猛发展,公路运输优势不断体现。而水路运输由于时耗大,舒适度低等因素影响,水运在客运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ü 货运方式分析
随着武进区社会经济不断向高密度产业发展,运输货物的构成已向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货运呈现出小批量、多批次、高价值的特点,运输的时效性和及时性也显得越来越重要。由于公路运输具有灵活、快捷和门到门服务的优势,已成为武进区货物运输的主要运输方式。
近年来水运货运量比例逐步下降,原属于水运的中短途货运份额转移到公路上,而新增加的大宗货运市场也大多转向公路,使得武进区的水运量逐年下降。水运作为五种运输方式的一种,由于运量大、成本低、能耗小、占地少、污染小等诸多优点,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近年来得到国家和地方越来越多的重视。
目前,水运主要分担中长途大宗货物的运输(其中包括建材、煤炭、非金属矿石、木材、钢铁等);公路则分担了绝大部分的短途货运。就武进区的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变化趋势而言,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武进区的货运结构仍将处于公水并举的局面,公路将在小批量、中短途货运继续取代水运,而水运则在中长途大宗货物的运输发挥重要作用。
ü 多式联运
根据常州市交通统计资料,2003年货物联运40.3万吨,其中集装箱联运3.7万吨,总量虽不大,但近年来发展迅速,能够适应一些货物的特殊需要。在未来的运输中,多运输方式协作、多式联运比重将会有进一步的提高,综合交通运输联系更为紧密。
3. 流量流向分布
武进区运输流分布已基本形成这样的格局:中心城区的312国道、长虹路、以及南部的锡宜高速公路、省道342线(雪埝—漕桥—宜兴线)承担了大量的东西向过境交通;中心城区的武宜路、常武路集中了大量的南北向区域内部交通;区域东部经济发达,客货运输量运大于西部区域。全区交通量的分布不均衡,内部交通与过境交通混杂,区域路网通行能力已不能适应交通量的增长。
ü 旅客流向
随着经济发展,交通运输工具日益先进,居民出行方便了,平均出行距离也越来越长,出行目的也趋于多样化,人们的跨区域出行越来越频繁。长途出行的方向主要向北,经过常州主城区,通过沪宁高速公路向上海、南京分流;向南经常武路,通过锡宜高速公路、省道342线(雪埝—漕桥—宜兴线)向浙江、安徽分流。
这些年来武进的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非农业人口逐年增加,非农人口比例越来越高,大量农民成为村、乡镇企业职工或进城打工,从而使得短途旅客流(市域内客流)成为主要的客流。短途旅客流主要集中于武宜路、常武路、夏城路等南北向道路。
沿312国道、长虹路、锡宜高速公路、省道342线(雪埝—漕桥—宜兴线)、以及常武路过境客流量较大。
ü 货物流向
近几年来,随着该地区走向市场经济,交通运输资源的市场配置也发生了效应。按日前铁、公、水运输资源的布局和运输能力,运输流分布已基本形成这样的格局:全市交通量的分布很不均衡,武进区承担了大量沪宁线的过境交通,而区域路网通行能力不能适应交通量的增长。东西向交通十分拥挤,而南北向区域交通相对不发达。
近年来,武进工业经济规模总量不断上升,轻重工业协调发展,货物运输需求增长。最主要的货物流是市域内部流,沿沪宁线过境货物流,对外货物流(包括从外部进入市域的矿产、能源资源及原料,输出到外地的产品)。

图3-3 武进区对外货物流向示意图
四. 综合交通体系现状评价
1. 综合交通体系成就显著
 “九五”、“十五”以来,武进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抓抢机遇、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交通运输业的改革与发展,综合交通体系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有力促进了武进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显著
经过“九五”、“十五”以来的大力建设,武进区域综合交通网络骨架初步形成,综合运输能力不断增强。
铁路:“十五”期间,开工建设新长铁路,境内铁路营业线里程全长约11公里,境内设有运村车站。
公路:“九五”、“十五”期间,武进开工建设和拓宽改造了312国道、长虹路、西绕城高速、锡宜高速公路、省道342线(雪埝—漕桥—宜兴线)、省道239线(常州—溧阳线)、省道232线(泰州—漕桥线)、省道340线(张家港—常州—溧水)、武澄线、武宜路、武进大道、湖滨路等一大批干线公路,初步搭建形成了武进区干线道路网。
水运:在“二纵三横六联络”的全省干线航运网规划中,武进境内规划有“一纵一横”,“一纵”为锡溧漕河,“一横”为京杭运河。“十五”期间,武进区进行了锡溧漕河的五级航道改造,现正进行京杭运河的南移改线工程。
ü 各运输方式协调发展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客货流量持续增长的需要,客货运输方式得到了优化。公路客、货运均占据了运输的主导地位,水路货运也占据重要份额,总量保持稳定。多种运输方式共同发展、相互竞争的态势基本形成。
ü 农村运输网建设全面展开
“九五”、“十五”期间,由于国家宏观调控加强,加大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扩大内需,尤其是公路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98年末,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公路通车总里程数翻了一番。农村运输网的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为武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存在的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ü 重线网、轻枢纽,综合交通体系的功效难以发挥
武进区过去的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中,着重对交通线路设施的建设,尤其偏重公路线网的建设,而对运输枢纽设施的规划建设重视程度不够。造成现状武进区域枢纽站场数量少、规模小、布局不合理、管理落后、设施陈旧、功能不全,站场建设明显滞后,已成为发展公路运输的又一新“瓶颈”;随着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的不断完善,为充分发挥综合交通体系基础设施的效率,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显得极为重要。
ü 公路网络功能、层次不明,对外交通联系薄弱
武进区现状公路路网的规模较为合理,但公路网络的功能与层次不明,结构和布局存在缺陷。首先,对外交通联系薄弱,过境国道、省道的交通流量已全面饱和,机动车速度较低,服务水平底下;其次,各等级公路发展不平衡,连接重要节点的干线公路连通度低、里程数少,覆盖镇、村的县乡公路布局散乱,等级偏低;最后,公路布局不合理,公路与城市道路、对外交通与区域内部交通混杂重叠,路网重心集中于中心城区周围,重点片区间缺乏联系道路,尤其是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缺乏贯穿南北的干线公路。
ü 城市道路功能混杂、结构失衡、密度低
上世纪90年代,常州、武进分址建设,武进在湖塘镇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虽然武进城区的规划建设起点较高,主要道路的路网布局较为合理,但基于县级市建设的道路系统难以满足武进区现代化特大城市的规划要求。主要表现为○1武进区与常州核心区的联系不足,长距离跨区出行交通不方便;○2现状主城路网结构是一种倒金字塔型结构,干路多,支路少,不利于交通的疏散;○3路网密度低,交通流空间分布不均匀;○4道路功能与周围环境、用地性质不协调,造成不同性质的道路交通相互混杂,降低了城市交通效率。
ü 航道网不断萎缩、港口规模偏小
由于城镇建设的不断拓展、维护资金的不足,武进区的航道网络处于萎缩状态。除干线航道的通航条件较好外,其他航道的通航净空遭到了严重侵蚀;干线航道间缺乏联络,区域内航道网络连通度不足;航道通航等级较低,通行能力差,不能满足船舶大型化的要求。
武进区港口布局分散,规模较小,与区域经济发展脱节。大部分港口码头设备陈旧,机械化操作比重小,港口资源浪费严重,没有发挥港口码头应有的作用。港口的货运站场储运能力小,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缺乏承运大宗物资的能力,管理水平服务水平也较低,这种状态已严重限制了水运事业的发展。
ü 铁路运输已严重饱和、制约城市经济发展
随着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沿线地区对外交流日益频繁,铁路运输作为一种快速、廉价、准时的运输方式, 势必具备一定的客、货运市场。但近年来整个沪宁铁路沿线已是超负荷运行状态,重车滞留,不堪重负,常州的五个站场也出现严重积压的现象,急需改善。新长铁路在铁路网中是一条以货运为主的支线铁路,由于建设机制、工程质量、以及站场配套设施不完善等原因,造成该线路仍未正常运行。铁路运输已开始制约着城市综合交通发展和城市经济的发展。
ü 运输企业规模小、市场混乱
区内从事公路货物运输的相当一部分为个体经营业户,业户规模小、服务态度差、经济效益差,绝大部分只能提供区域性运输服务,缺乏具有全国、全程、全网服务的运输企业。各运输企业间缺乏足够的联系,政府职能部门不能很好的组织和利用现有的运输资源,造成运输资源严重浪费,空车率高。目前加强综合交通运输市场的建设和管理,提高运输效率迫在眉睫。
ü 公交网络布局不合理,场站规模小,市场混乱
发展公交事业、提高公交出行比例,符合居民出行方式向机动化、舒适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也是国家的城市交通发展方向。但是,公交市场的人为分割、城市路网结构的不完善,造成了武进区公共交通网络布局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公交线网密度低、线路重复系数高、网络通达度低、经济性能不佳。随着公交网络覆盖范围的扩大,基于中心城区建设的武进公交系统运能不足,表现为公交车辆不足,公交保养场、中心客运站、枢纽站、首末站的数量少、规模小。参与公交市场的企业既有武进公交公司等大企业,也有承包车辆和个体营运车辆,市场管理困难,服务水平不高。
ü 静态交通矛盾突出
目前武进区公共停车设施极少,区域内共有公共停车泊位90个,停车供需严重不足。通过对现状分析, 武进区静态交通主要存在以下矛盾:○1停车建设、供应方面,建筑物配建停车泊位不足、出入口设置不合理、供需严重失调等。○2停车使用方面,配建停车挪用严重、停车高峰明显。○3停车管理、政策方面,对停车重视不足,缺乏政策和立法保障措施,停车收费制度不尽合理,路内非法停车现象严重。
ü 缺乏交通管理
“三分建、七分管”道出了交通管理的重要性。目前武进区交通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特点:○1道路使用者交通意识淡薄,交通秩序混乱;○2交通管理警力相对不足;○3交通管理设施不足,交通管理科技有待加强。

 

 

                                      第四章  武进区“十一五”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研究
        一. 综合交通运输需求总量分析
综合交通需求总量预测是区域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预测以历年统计数据资料为背景,分析研究武进区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运用科学方法,建立各种定性或定量的预测模型,对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的规律性和未来趋势作出有根据的、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的预见和推测,其目的是为武进区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和决策提供依据。
1. 区域客、货运总量预测
搜集并分析武进区国民经济指标、客、货运量的历史资料,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法,预测武进区客、货运总量,在此基础上分析公路运输构成的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确定各运输方式客、货运构成比例;以现状客、货运流向流量构成为基础,分析武进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及特征,预测客、货运适站量。
n 预测方法
? 时间序列法
时间序列法,也称趋势外推法,即根据规划区域的综合交通需求总量的历年统计资料,以年份为自变量建立数学模型,对未来的综合交通需求总量进行合理的预测和规划,一般应用于规划区域基础资料较少、发展趋势平稳、规划年限较短等情况。
时间序列法的具体工作步骤为:
①收集规划区域历年的综合交通需求总量的统计资料,对由于各种原因缺省的年份可利用邻近年份的数据进行内插法确定;
②分析历年统计数据的发展规律,以年份为自变量,选择一种或多种数学方法对历年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
③综合各种数学模型的预测结果,以供参考。
根据研究思路的不同,时间序列法可以分为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趋势曲线拟合法、灰色预测GM(1,1)法等等。
? 弹性系数法
弹性系数法是利用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合理预测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按照国外已有实践经验,取一定值的弹性系数,对规划区域的交通运输量进行预测,具有操作简便,适用性强的特点,应用较为广泛。
? 因素分析法
研究区域的综合交通需求预测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它们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因素分析法是通过研究区域货运需求总量与相关影响因素(如区域人口、面积、经济发展水平、车辆拥有率等)的联系规律,建立相应的函数关系式,从而进行预测和分析的方法。
因素分析法的适应范围相对较广,其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影响因素。影响因素选择方法有主观选择法(即专家法)、客观选择法(包括逐步回归法、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等。根据选择的影响因素数量的不同,可以分为单一因素法、综合因素法等;根据选择的影响因素内涵的不同,可以细分为经济强度法、货运强度法、人口密度法、车辆密度法等。
? 综合分析法
由前面的介绍可以看到,目前可以用于综合交通需求总量预测的方法种类十分繁多,总的来说,上述方法各具特点,各有优势。单纯的利用其中一种方法难以得到可靠的预测结果,因此,提出了组合预测的思路,将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多种方法对武进区综合交通需求总量进行预测,并综合不同方法的预测结果,在此基础上得到武进区综合交通需求总量的推荐取值。
n 货运量预测
近二十年来,武进区的货运量虽有起伏,但总体呈增长趋势,尤其是2001年以来,货运量稳步增长。本次预测首先通过对武进区全社会货运总量的预测,然后预测各运输方式的分担比例。
? 武进区货运总量预测
ü 一元二次回归预测
趋势曲线拟合法是长期趋势预测的主要方法,他是根据时间序列的发展变化趋势,配合合适的趋势曲线模型,利用模型来推测未来的趋势值,应用较为广泛。常用的趋势曲线模型有指数曲线模型、多项式曲线模型、罗吉斯谛曲线(Logistic Curve)模型等。
依据常州市区1995~2003年历年货运总量资料,采用一元二次预测法,按历年年度差与货运总量建立如下模型:
                                                  (4-1)
式中:
 。
经分析,以1995年为基准年建立如下模型对武进区客、货运总量进行预测。
ü 灰色预测法
灰色系统是指既含有己知信息,又含有未知或非确知信息的系统。它利用灰色系统信息,建立灰色预测模型,从而确定系统未来的变化趋势。由于灰色预测模型能够根据现有的少量信息进行计算和推测,因而在人口、经济、交通、生态、农业等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最常用的灰色预测模型是GM(l,l)模型,下面简要介绍GM(l,l)模型的预测步骤。
假设有原始序列
                            (4-2)
将上述序列 累加可以得到 如下
                             (4-3)
其中 ,根据 建立方程:
                                               (4-4)
为GM(l,l)模型的一般(白)微分方程形式,亦可以建立
                                               (4-5)
称其为GM(l,l)模型的灰微分方程形式,其中 称为导数 的背景值,一般为实数。如果
①取 在k点的灰导数为 ,
②取 在k点的值为
 ,
③考虑信息浓度指标拓扑空间的最大浓度,则GM(l,l)的灰差分形式为
 ,                                        (4-6)
令 为参数向量,即 ,则在最小二乘准则下,有
                                           (4-7)
其中
 ,                            (4-8)
GM(l,l)的下述形式
                               (4-9)
称为时间响应式,上标 表示预测值。并以 作为解灰微分方程的条件。
本次预测以1995~2003年全社会客、货运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灰色预测法预测货运发展趋势。
ü 弹性系数法
 弹性系数法是利用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合理预测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按照国内外已有的实践经验,取一定值的弹性系数,对规划区域的交通运输量进行预测,具有操作简便,适用性强的特点,应用较为广泛。其计算公式见式(4-12)。
                                           (4-10)
式中: ;
 ;
 。
ü 货运强度分析
货运强度是指单位产值的货运量。根据研究区域历年货运强度变化趋势分析,预测研究区域不同分析年限的货运强度结合经济预测值,预测研究区域的货运需求总量。
ü 综合分析法
由前面的介绍可以看到,目前可以用于货运需求总量预测的方法种类十分繁多,总的来说,上述方法各具特点,各有优势。单纯的利用其中一种方法难以得到可靠的预测结果,因此,本章提出了组合预测的思路,将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多种方法对武进区货运需求总量进行预测,并综合不同方法的预测结果,在此基础上得到武进区货运需求总量的推荐取值,其计算方法如(4-11)式所示。
                                               (4-11)
式中, ——推荐取值;
     ——利用第i种方法得到的预测值的权重系数;
     ——利用第i种方法得到的预测值;
  n——用于预测的方法总数。
(4-11)式中的权重系数可由(4-12)式计算得到。
                                        (4-12)
式中, 为利用n种方法得到预测值的平均值,其他符号意义同前。
由(4-12)式可以看到,与平均值差距越大的预测值,其权重系数越小,对最终推荐取值的影响也越小,这样就有效的避免了因个别预测值偏离群体而使最终推荐取值出现偏高或者偏低的不利情形,从而较好的保证了推荐预测值的合理性。
由于采用预测的基础数据波动幅度较大,一元二次线性回归和GM(1、1)法的预测进度可信度较差;但从历年货运强度发展趋势分析,武进区的货运强度呈现负指数幂函数发展,总体符合发展规律。本次预测主要以货运强度分析法和弹性系数为主要分析方法。
2010年武进区全社会货运总量预测值
预测方法 GM(1、1) 一元二次回归 弹性系数法 货运强度分析法 综合预测法(推荐值)
2010 1720 6981 2500 2548 2600

? 货运量分方式预测
从武进区货运构成发展趋势分析,公路货运比例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公路货运比例不断增加;水路货运比例历年呈下降趋势。
武进区历年货运构成比例一览表
年份 公 路(%) 水 运(%) 合 计(%)
1996 29.68 70.32 100
1997 23.18 76.82 100
1998 28.33 71.67 100
1999 24.97 75.03 100
2000 21.92 78.08 100
2001 21.55 78.45 100
2002 13.54 86.46 100
2003 13.09 86.91 100

从武进区交通运输部门的货物构成比例看,公路货运仍然是以煤、钢铁等大宗货物为主,货运的经济性较差。但由于受其它运输方式接近饱和或是运能下降等因素影响,近期内仍无法改变这种不合理的局面。只有待规划铁路的实施、长三角航道网等级的提升,铁路、水路的货运能力将得到大幅提高后。公路运输才有空间转向运输时效高、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机电产品等货类,综合交通运输方式才能得到不断的优化。综合分析,各分析年货运方式构成比例如下表:
武进区货运方式构成比例一览表    单位:万吨/年
分析年限 铁 路 公 路 水 运 合计
 货运量 比例(%) 货运量 比例(%) 货运量 比例(%) 
2010年 182 7 2184 84 234 9 2600

? 组织量和适站量预测
货运适站量是指进入公路枢纽货运站场进行处理的货运量。相对公路客运而言,公路货运的组织、管理要复杂的多。为能较准确的反映出货运适站量情况,本次预测采用分量推算法预测武进区未来各特征年的货运适站量情况。
公路货运适站量一般可分为公路零担配载适站量、公铁联运适站量、公水联运适站量、公路储运适站量四大部分,本次规划结合《常州市公路枢纽总体布局调整规划》中对公路货运适站量的研究,分项计算得武进区公路货运适站量如下表:
2010年武进区公路货运适站量表      单位:万吨
货运分类 零担配载 公水联运 公铁联运 公路储运 合计
2010年 70 16.4 30.6 38.6 155.6

n 客运量预测
? 社会客运总量预测

国民经济总量的发展变化代表了区域经济的活跃程度,经济的活跃程度与区域客运交通呈正相应的关系;人口总量的发展变化是地区客运总量最重要的基本因素。本规划利用客运总量与GDP、人口的因果关系,采用弹性系数分析法,分别预测武进区的客运总量。由于到2010年武进区内尚无其它的客运方式,客运仍然以公路运输一种方式进行分析。
2010年武进区全社会客运总量预测表   单位:万人次
预测方法 GDP法 人口法 推荐值
2010年 5090 5012 5050

? 公路客运适站量

公路客运适站量预测是以武进区公路客运适站量为基础数据,通过一元二次回归分析法、灰色预测法、因果关系法三种预测方法分别预测2010年武进区公路客运适站量情况,并提出公路客运适站量的推荐值如下表:
2010年武进区公路客运适站量预测表   单位:万人次
预测方法 一元二次回归法 灰色预测法 因果分析法 推荐值
2010年 435 366 476 438

武进区作为常州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综合交通需求是和整个常州市区联系在一起的,综合交通研究的影响不仅仅是武进区域内部综合交通需求总量所能够确定的。为能准确的研究武进区综合交通发展规模,合理布设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本次研究根据《常州市市域公路枢纽总体布局调整规划》中对市区综合交通需求总量的预测,将常州市区的综合交通需求总量需求列出。
常州市区客运需求总量预测表     单位: 万人次
分析年限 铁路 航空 公路 合计
 总量 比例(%) 总量 比例(%) 总量 比例(%) 
2010 1122.50 10 28.06 0.25 10074.44 89.75 11225
2015 2105.25 15 42.11 0.30 11887.65 84.70 14035
2020 3426.00 20 59.96 0.35 13644.05 79.65 17130

常州市区货运需求总量预测表   单位: 万吨
分析年限 铁 路 公 路 水 运 航空 合计
 货运量 比例(%) 货运量 比例(%) 货运量 比例(%) 货运量 
2010年 350 7 4198.5 84 450 9 1.5 5000
2015年 525 10 5847.5 78 1125 15 2.5 7500
2020年 800 13 7196.5 72 2000 20 3.5 10000

2. 公路交通量预测

由于缺乏武进区公路运输的OD调查资料,无法进行准确的过境交通运输总量预测。在此,利用武进区干线公路的交通流量数据,结合武进区的公路路网规划和客货运输总量的发展趋势,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进行武进区过境交通运输总量发展趋势的预测。
公路交通量预测是根据现有主要公路交通量,在考虑区域交通增长、区域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后吸引交通量两部分内容的情况下预测武进区公路交通量。
ü 原有交通量
武进区的过境交通主要由干线公路承担,干线公路的交通流量变化趋势基本反映了过境交通运输总量的发展趋势。自1995年到2003年,武进区干线公路交通流量数据分析见下表。
武进区干线公路交通流量数据分析表    单位:辆/日
公 路 东 西 向 南 北 向
 312国道 342省道 239省道 232省道
1995年 18610 10464 6001 11110
1996年 15925 10077 5855 10792
1997年 14357 9478 4920 8043
1998年 14080 9217 4190 7102
1999年 13941 14173 7115 7130
2000年 14440 15474 9392 7753
2001年 18080 19967 9587 8152
2002年 17053 20536 10683 8752
2003年 19649 19886 13920 12033
年均增长率 0.7% 8.4% 11.1% 1.0%
合计交通量 39535 25953
年均增长率 6.0% 5.3%
注:表中交通量为年均日当量大型汽车交通量。
由于312国道和232省道城区段早已饱和,交通流量增长幅度较小,其他干线公路增长率均较高。综合计算,自1995年至2003年,武进区东西向干线公路交通流量年均增长率为6.0%,南北向干线公路交通流量年均增长率为5.3%。
结合《常州市市域公路枢纽总体布局调整规划》中对公路客、货运发展趋势的分析,2005~2010年间公路客、货运年增长率分别为2.4%、4.8%,公路客、货运量增长脚步会逐步放慢。本次公路交通量预测在充分考虑了区域公路客、货运增长趋势、公路网络不断完善等多方因素的影响下,确定2005~2010年间公路交通量增长为东西向6.0%,南北向5.3%。
ü 诱增交通量
常州市的市域公路路网布局调整对武进区的过境交通影响极大。2004年,锡宜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十一五”期间,市域公路路网主要建设项目有常泰高速和宁太高速,这三条交通动脉的建设,将给武进区带来大量的吸引过境交通流量。
由于受长江、太湖水体的影响,常州缺乏南北向交通干线,南北向过境交通流量不大。常泰通道—西绕城高速公路连通京沪高速与宁杭高速,将成为苏北与浙江、皖南间最便捷的联系通道。根据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的《常泰过讲通道项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常泰通道的交通流量增长率2006~2010年为6.9%,常泰通道的年平均当量小客车日交通流量2010年为27912辆/日。据此分析,到2010年,在常泰通道—西绕城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的情况下,将为武进区带来南北向新增过境交通量约15000辆/日。
宁太高速是沪宁之间的第二通道,主要功能是将分流沪宁高速、312国道的过境交通。对于312国道的交通分流,不影响武进区的过境交通流量的预测。由于宁太高速绕行距离较长,与沪宁高速的交通分配比例较小,本次分析暂定比例为20%。2003年,沪宁高速常州段年平均当量小客车日交通流量约为40000辆/日。按年均增长率7%计算,至2010年,在宁太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的情况下,将为武进区带来东西向新增过境交通量约13000辆/日。
锡宜高速公路是340省道的平行道路,主要功能是吸引皖南与上海之间的交通流量,分流340省道的过境交通,不影响武进区的过境交通流量的预测。
通过武进区干线公路的交通流量、市域客货运输总量、市域公路路网的综合分析,武进区过境交通总量分析汇总见下表。
2010年武进区过境交通量分析汇总表     单位:辆/日
方向 原有交通量 年均增长率 新增交通量 诱增交通量 合  计
东西向 79070 6.0% 118890 13000 131890
南北向 51906 5.3% 74510 15000 89510
注:表中交通量为年均日当量小汽车交通量。

3. 城市交通量预测
武进中心城区包括湖塘镇、牛塘镇、遥观镇和南夏墅镇的部分地区,2003年在册总人口为22万,外来人口11万人。考虑外来人口的流入、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等因素,按年均2.5%增长率计算,至2010年,中心城区总人口约为40万人。2004年城市居民平均出行次数2.22次/日,预计到2010年,居民平均出行次数为2.5次/日。按此计算,武进中心城区居民交通出行总量约100万人次。
根据2001年和2004年常州市居民出行交通调查,结合常州市的城市交通网络规划、《常州市综合交通发展规划研究》和《常州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中对居民出行方式的预测,武进中心城区居民出行交通结构分析见下表。
武进中心城区居民出行交通方式分析  
年份 步行 自行车 摩托车 公交车 出租车 小汽车 其他 合计
2001 比例(%) 17.0 41.4 28.0 6.5 0.95 5.25 0.9 100
2004 比例(%) 20.56 34.20 26.15 8.39 1.05 8.55 1.1 100
2010 比例(%) 20 25 20 15 4 12 4 100
注:2001年和2004年数据为常州市的统计数据,2010年为武进中心城区的预测数据。

按摩托车实载人数1.0人/次、公交车实载人数40人/次、出租车实载人数1.2人/次、小汽车实载人数1.5人/次计算,2020年,武进中心城区的当量小汽车交通量为22.75万辆/日。结合2004年常州市交通调查,居民出行的早高峰小时系数为0.20,晚高峰小时系数为0.15。2010年,武进中心城区的机动车交通高峰小时系数按0.2计,则高峰小时当量小汽车交通量为4.55万辆/小时。
二. 综合交通体系发展规模研究
运输方式是指以运输工具和运输线路为标志的各种交通运输类型的统称。目前我国现代化的运输业主要有铁路、水运、公路、航空和管道等五种运输方式组成的。虽然它们的产品(客、货在空间的位移)是相同的,但它们的送达速度、输送重量、运输的连续性、保证货物的完整性和旅客的安全性以及舒适程度等各项技术性能是不同的,并且它们对地理环境的适应程度和经济指标(例如运费等)也是不同的。因此,不同的运输要求对运输方式的选择也应有所不同。
各种运输方式的合理规模往往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且作用关系复杂,对其进行研究时,既要考虑各种方式的运输需求量,又要考虑区域的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土地状况以及环境等的影响。为此,在充分考虑运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宏观定性研究为主,定量分析为辅的思路对运输方式合理规模进行研究。
目前,有关运输网合理规模的推算有多种方法,概括起来有时间序列法、因素分析法、连通度分析法、运输强度系数法等,根据不同运输方式的自身特点,其适用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1. 铁路
目前铁路在武进综合交通体系中占的地位远不及公路,但由于铁路具备快速、便捷、准时等多方面的优势,随着一部分适合铁路运输的客、货运量通过铁路进行运输,未来铁路运输势必会在武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铁路运输服务的范围较为广泛,本次分析不能仅仅以武进区作为研究范围,同时常州市作为京沪运输大通道上的重要城市,是铁路客货运集散的重要节点。对于武进区铁路线路规模的确定无法也不可能仅仅从常州市更不可能从武进区范围内来考虑,而应该从更大的范围,如江苏省或者东部地区以至全国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在此对武进铁路运输规模不多加讨论。
2. 公路
武进区公路运输需求预测是公路运输网络规模确定的极为重要的依据之一,而各交通节点的连通情况也是公路运输网络规模确定的重要依据之一。本次对武进区公路系统评价的范围为扣除武进城区和滆湖水域后的776.3km2范围。
  交通运输网络连通度是通过考察网络交通节点的连通情况,从运输网络的布局方面来反映交通运输网络的结构特点,其定义为规划区域内各节点间依靠交通运输网络相互连通的强度,计算公式为
 
其中:C为规划区域内交通运输网络的连通度;L为区域内交通网络总里程(km);H为相邻节点之间的平均空间直线距离(km);A为规划区域面积(km2);N为规划区域内应连通的节点数; 为非直线系数,定义为交通运输网络各节点间实际线路总里程与直线总里程之比,干线网络的非直线系数的取值为1.1,次干线网络的非直线系数的取值为1.2,村镇公路网络的非直线系数的取值为1.3。
根据武进区的交通战略目标与网络功能,公路网络线路与节点应分三个层次:
干线与节点:干线网络包括武进区的对外交通网络和区域内部的干线网络。根据《常州市武进区战略规划》,武进区的用地布局规划为“一城、二区、五片”即:中心城区、武南高新区、滆湖农发区、东北城镇发展片、东部城镇发展片、环太湖湾旅游渡假发展片、西北城镇发展片、西南城镇发展片,附加与其接壤的常州市区、金坛、宜兴、丹阳、无锡、江阴,武进交通干线网络节点取14个。干线网络包括一级公路和高速公路。
次干线与节点:次干线网络主要指覆盖23个建制镇的区域内部交通网络。包括二级公路、一级公路和高速公路,附加外围节点,网络节点取40个。
村镇公路网络与节点:网络主要指覆盖23个建制镇、407个村委会、63个居委会的区域内部交通网络和对外交通网络。根据新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公路等级已取消等外公路,分析数据中的全部公路里程应扣除等外公路里程,附加外围节点,网络节点取600个。
当交通网络连通度为1时,表明交通网络呈树状分布;当交通网络连通度为2时,表明交通网络呈网状分布;当交通网络连通度为3时,表明交通网络呈方格网加放射线状分布。对于武进区的公路网络,较为经济、合理的网络连通度分别为:干线公路网络1.8,次干线公路网络2.5,村镇公路网络2.0。结合分析区域面积(扣除水域和武进中心城区面积)预测武进公路网络的合理规模,预测结构如下表:
武进区公路网规模建议值
公路等级 干线公路 次干线公路 村镇公路
建议公路里程 206.4 528.6 1774.5
建议连通度 1.8 2.5 2.0

3. 城市道路
依据前面对武进中心城区高峰时段交通量预测,高峰时段武进中心城区的道路网容量要求达到4.55万辆,如按每车道通行能力900PCU/h,行车速度40km/h,在考虑城市道路V/C为0.6的情况下,武进中心城区需要的车道公里数为337车道·公里。
研究区域呈长方形,东西长、南北短,中心城市内部交通的东西向交通为55%,南北向45%。根据预测,东西向需求车道公里数为185.4,南北向需求车道公里数为151.6。
4. 水运
武进区地处水网地区,所在地区为全国内河航运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具有良好的内河航运发展条件和发展潜力。由于武进区产业结构具有原材料和产成品“两头在外”的特点,区域的内河航运具有总量大、交流强等特点。航道网的形成受到自然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制约相对较大,一般来说,航道的总里程数增长较少,重点在于航道等级的提升。目前,武进区的航道等级构成有四级、五级、六级、七级等,本次规划建议重点放在提升干线航道网等级和航道网连通度。由于水运影响的范围较广,仅以武进区为范围进行分析是不合适的,在本次分析中不对武进区水运规模做详细的分析。
5. 静态交通
通过《常州市停车设施专项规划》中对武进区现有停车设施的调查分析,现状武进区建筑物配建停车泊位极少,公共停车设施几乎为零,面对武进城区小汽车快速进入家庭的局面,停车矛盾显得日益突出。《常州市停车设施专项规划》中对武进区域内不同片区的公共停车需求预测如下表:
2010年武进区社会公共停车需求一览表   单位: 个
          分析年限组团名称  2010年 2020年
湖塘 4822 11309
遥观 30 146
卜弋 / 361
奔牛 / 263
湟里 / 300
武南 80 928
漕桥 / 122
洛阳 / 578
横山桥 / 308
合计 4932 14315

据表分析2010年武进区的停车矛盾主要集中在武进城区,其外围片区的停车矛盾尚不严重,但由于武进城区建筑配建停车极少,加之公共停车泊位几乎为零的尴尬局面使得武进城区的停车矛盾极为严重。根据《常州市公共停车设施专项规划》中对武进城区的公共停车需求预测,2010年武进城区公共停车缺口4822个,停车矛盾急需解决。
6. 综合交通站场
综合交通站场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水运站场,其中公路客、货运站场的确定需要结合整个常州市的公路客、货运站场的布局规模来进行确定,而铁路、水运站场由于服务的范围更大需要通过全省、长三角地区甚至全国范围来进行分析研究才较为合适,在本次分析中只着重分析公路客、货运站场规模需求。
依据预测的客、货运适站总量情况,结合客、货运站场的一般规模情况,预测各分析年限常州市的货运站场数量。客、货运站场的数量按下式进行分析:
 
 ——规划区域客、货运适站量;
 ——客、货货运枢纽站的设计发送能力(;
 ——需设置的客、货运站数目。
在客、货运适站量一定的情况下,客、货运枢纽站的数目与单个客、货运站的设计能力成反比。D值越大,n值越小;D值越小,n值越大。
结合经验值对武进区客、货运场站的数量进行分析得到2010年武进区需要公路货运站场2~3个,公路客运站场1~2个。
三. 综合交通体系布局研究
1. 武进区公路网络布局分析
? 公路网络布局方法
2002年,由于行政区划调整,武进撤县并市,成为常州市的武进区。作为常州市的一个区,武进区是常州市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路网规划上要综合考虑支撑武进区的区域发展和各区间的协同前进。但是,行政区域、城镇体系及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武进区有别于其它各区的公路网络要求。
武进区公路网络体系的发展应与《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武进区战略规划》相协调,公路路网规划的目标应是功能完善、层次分明、布局合理。根据常州市的“市区、二级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镇”的四级城镇结构体系、以及武进区的“一城、二区、五片”用地布局规划,武进区的公路网络体系应分三个层次:干线公路网络、次干线公路网络、村镇公路网络。
干线网络包括武进区的对外交通网络和区域内部的干线网络。网络覆盖范围包括武进区“一城、二区、五片”,以及与其接壤的外围重要交通节点,干线网络的公路等级应在一级公路标准以上。
次干线网络主要指覆盖23个建制镇的区域内部交通网络,公路等级应在二级公路标准以上。
村镇公路网络主要指覆盖407个村委会、63个居委会的区域内部交通网络,公路等级应在四级公路标准以上。
用地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决定区域内部公路网的形式和布局。根据武进区“一城、二区、五片”的用地布局规划,从奔牛至东安,构成武进的西部片区;从焦溪至雪堰,构成武进的东部片区;中心城区与武南组团自成一体,构成武进的中部片区。受常州主城区和隔湖的挤压,武进区区域形状自然形成“H”型,东、西部片区是“H”的二竖,中心城区是“H”的一横。由于京杭大运河、隔湖、高速公路及新长铁路等交通屏障的切割,将武进的公路网规划为理想的方格网加放射线既不经济,也不合理,较合理的方法应是“集中成轴,分片成网”。即按照区域内用地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顺其自然地规划建设区域内部的“H”型交通轴,以交通轴为引导,形成“一城、二区、五片”各自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的区域内部公路网。通过交通轴的串联,在武进中心城区周围,间以生态绿地,形成各具特色的城镇片区。
规划武澄公路、现状239省道均为一级公路,是常州公路大外环的东西环线,南北向贯通东西片区,可以建设成为武进区东、西部片区的交通轴;长虹路东接无锡、西连金坛,横贯通武进中心城区,且为常州总体规划中的城市快速道路,有条件成为武进区公路网中的横轴。根据对武进区公路网的地理位置、道路等级、历史成因的分析,武进区内部“H”型交通轴的雏形已成,唯缺武澄公路。
? 干线公路网络
干线公路网络包括武进区的对外交通网络和区域内部的干线网络,其功能是武进中心城区与常州主城区、各片区中心镇、以及周围县市的连接道路,主要承担长距离、大运量的干线交通。
在《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规划建设“二纵四横”高速公路网络,武进境内有一纵、三横。一纵:西绕城高速;三横:沪宁高速、宁太高速、锡宜高速。以高速为主体,辅之以312国道、340省道(张家港—常州—溧水)、342省道(雪埝—漕桥—宜兴线)、232省道(泰州—漕桥线)、239省道(常州—溧阳线)、长虹路—金武路,已经构成了武进区对外交通的公路网布局。
239省道、长虹路、武澄公路构成了武进区内部交通的“H”型公路骨架。在进行交通轴建设的同时,武进必须加强武进中心城区与常州主城区、以及各片区之间的干线公路建设。为了加强武进南部片区与常州主城区的交通联系,在232省道的基础上,规划建设湖滨路、青洋路、大明路。为了加强武进内部的东西向沟通,在312国道、长虹路、武进大道、340省道的基础上,规划建设武南路、南环线。在“一纵三横”高速公路网络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武进区“六纵六横”的干线公路网络。
武进区干线公路网信息一览表
线路编号 线路名称 线路的走向 道路功能
1 沪宁高速 南京-常州-上海 上海与苏南各市之间的主要道路。
2 宁太高速 南京-常州-太仓 沟通苏锡常都市圈内部之间的联系。
3 锡宜高速 无锡-宜兴 皖南与上海的连接道路。
4 西绕城高速 泰州-扬中-常州 苏北与苏南、浙江、皖南的连接道路。
5 312国道 南京-常州-上海 乌鲁木齐到上海的国道。
6 长虹路 金坛-常州-无锡 武进内部骨架道路,对外交通干线公路。
7 武南路 滆湖-洛阳(北) 武进内部干线公路。
8 武进大道 滆湖-洛阳(南) 武进内部干线公路。
9 南环线 寨桥-戴溪-陆区 武进内部干线公路。
10 342省道 宜兴-常州-常熟 武进对外交通干线公路。
11 239省道 高淳-溧阳-常州 武进内部骨架道路,对外交通干线公路。
12 湖滨路 常州港-常州-寨桥 常州城市快速道路,武进对外交通道路。
13 232省道 泰州-常州-漕桥 武进内部干线道路,对外交通干线公路。
14 青洋路 江阴-常州-运村 常州城市快速道路,武进对外交通道路。
15 大明路 常州-南宅 常州城市道路,武进内部道路
16 武澄公路 江阴-常州-宜兴 武进内部骨架道路,对外交通干线公路。

? 次干线公路网络
次干线公路网络主要指覆盖23个建制镇的区域内部交通网络,其功能是武进各建制镇之间的联系道路,并分流干线公路的集散交通。
为防止减少集散交通对干线交通的干扰,避免交通流量的过度集中,在交通轴的两侧,应增设平行道路。在239省道的东侧,新建奔牛—滆湖农场的二级公路,西侧结合南新孟河的建设,规划预留罗溪—九里—蒋墅—泰村—夏溪的二级公路线位。在武澄公路东侧,规划建设朝阳路,西侧建设大明路的南延段。在长虹路的南侧,延政路西延至239省道,北侧建设剑马公路,剑马公路西接广电路、东连老312国道。
按照“集中成轴,分片成网”的原则,武进区的东北片区、西南片区相对独立,片区内部的公路网络应各自成网。西南片内部路网稀疏,路线曲折,需对原公路路网作较大调整。结合宁太高速的预留道口,规划建设夏溪—湟里—东安的二级公路;结合滆湖旅游资源的开发,在滆湖西岸规划建设环湖西路;在宁太高速的南北两侧,规划建设成章—嘉泽、湟里—嘉泽的二级公路;并对湟里—村前、湟里—东安的公路线形作局部调整。东北片区经济发达,土地开发强度较高,但公路路线曲折,不利于土地利用。在规划建设朝阳路的基础上,结合各镇区的道路规划,对常焦公路、常芙公路、焦横公路、戚横公路作适当的线形调整。
为了加强奔牛、邹区与常州主城区的交通联系,规划建设奔牛--邹区—钟楼开发区的二级公路。为了加强东部片区与常州主城区的交通联系,规划建设常青路南延段。结合滆湖旅游资源的开发,在滆湖东岸规划建设环湖东路。结合太湖旅游资源的开发,在太湖湾沿岸规划建设环湖公路。
武进区次干线公路网信息一览表
线路编号 线路名称 线路的走向 道路功能
1 罗夏公路 罗溪-泰村-夏溪 239省道的东侧分流道路。
2 农奔公路 奔牛-滆湖农场 239省道的西侧分流道路。
3 老机场路 奔牛-常州 常州-奔牛-机场
4 常奔公路 奔牛-邹区-常州 奔牛、邹区与常州主城区的连接道路。
5 夏东公路 夏溪-湟里-东安 片区内部道路,加密片区路网。
6 环湖西路 嘉泽-东安-宜兴 片区内部道路,结合滆湖旅游资源开发。
7 嘉成公路 成章-嘉泽 宁太高速北侧集散道路。
8 嘉湟公路 湟里-嘉泽 宁太高速南侧集散道路。
9 村湟公路 湟里-村前 片区内部原有道路。
10 东湟公路 湟里-东安-宜兴 片区内部原有道路。
11 延政路西延段 城区-夏溪 长虹路的南侧分流道路。
12 环湖东路 农发区-寨桥-宜兴 片区内部道路,结合滆湖旅游资源开发。
13 剑马公路 马杭-剑湖 长虹路的北侧分流道路。
14 常青路南延段 常州-洛阳 东部片区与常州主城区的连接道路。
15 朝阳路 焦溪-横林-洛阳 武澄公路的东侧分流道路。
16 常焦公路 常州-郑陆-焦溪 片区内部原有道路。
17 常芙公路 常州-横山桥-芙蓉 片区内部原有道路。
18 焦横公路 横山桥—焦溪 片区内部原有道路。
19 戚横公路 戚墅堰-横林-无锡 片区内部原有道路。
20 环湖公路 漕桥-太隔-无锡 片区内部道路,结合滆湖旅游资源开发。

? 村镇公路网络
村镇公路网络主要指覆盖407个村委会、63个居委会的区域内部交通网络,其功能是以满足镇、村居民的生产、生活需要为主,过境交通少,交通量小,所以乡镇公路网络的发展重点在于路网的通达性能。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对乡镇公路网络进行调整梳理,并适当提高公路等级,提高路网的规整度,以利于土地利用,减少居民出行距离。
2. 城市道路网络布局分析

城市道路在解决交通问题的同时起到土地开放的作用,为协调好城市交通和道路交通土地开发利用的关系。本次分析结合《武进区路网控制性规划》中对武进中心城区的路网规划,在依据2010年武进中心城区交通需求的基础上,考虑城市土地开发利用需要,提出2005~2010年间武进中心城区城市主、次干道建设意见。
2005~2010年武进中心城区主次干道建设建议表
方向 序号 道路名称 起、讫点 长度(km) 宽度(m) 车道·公里数 备 注
横向 1 聚湖路 青洋路-龙江路 9.5 36 30 规划
 2 人民路 常锡路-湖滨路 10.0 40 40 改建
 3 广电路 常青路-长虹西路 6.8 40 27.2 已有
 4 延政路 青洋路-239线 11.5 60 69 已有
 5 金鸡路 星火路-西环二路以东 7.5 24 15 规划
 6 东方路 凤凰路-横五路 8 24 16 规划
 7 定安路 青洋路-湖滨路 10 30 40 已有
 8 鸣新路 常青路-湖滨路 10 36 40 已有
纵向 1 淹城路 常锡路-武南路 7.5 60 45 规划
 2 武宜路 新运河-联三高速 8 36 32 已有
 3 常武路 新运河-联三高速 8 60 48 已有
 4 夏城路 常锡路-南环线 7.7 50 46.2 已有
 5 湖滨路 金鸡路-西环而路 7 30 28 已有
 6 东龙路 长虹路-武南路 7.5 24 15 规划
 7 长沟路 金鸡路-广电路 3.2 24 6.4 规划
 8 星火路 聚湖路-中央大道 5.2 24 10.4 规划
合计 东西向 277车道·公里 南北向 231车道·公里


3. 武进区航道网络布局分析
武进区现有“一纵一横”的骨干航道,即苏南运河、锡溧漕河,是长三角干线航道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经苏南运河和五级航道网的整治,通航条件不断改善,但还是不能够适应运量发展和船舶大型化发展的需求,改造升级是必然趋势。最近,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规划已将苏南运河、锡溧漕河列为三级航道。
武进区航道网络布局的重点在于航道网络的建设和航道等级的提升。常宜线连接常州、武进地区,沟通苏南运河和锡溧漕河;常溧线连接常州、武进、溧阳地区,沟通苏南运河和芜太运河;新孟河、藻港河、三山港沟通长江和苏南运河;西流河在武进东南部地区沟通苏南运河和锡溧漕河。作为武进区纵向沟通的干线航道,对武进地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应将其等级提升为五级,与苏南运河、锡溧漕河共同构成武进区的干线航道网。同时,将通尧线打通连接丹金溧漕河和锡溧漕河,作为横向沟通航道纳入五级航道网,以加强武进与金坛的航道联络。
武进区干线航道规划表
航道名称 位置 现规划等级 新规划等级 备注
苏南运河 常、武 4 3 
锡溧漕河 常、武、宜 5 3 
芜太运河 溧、宜 5、6 3 
丹金溧漕河 金、溧 5 3 
德胜河 常、武 6 3 
常宜线 常、武 6 5 改线运河以南
常溧线 常、武、宜 6 5 
新孟河 常、武 6 5 
藻港河 常、武 6、7 5 水利
三山港 常、武 6 5 
西流河 常、武 7 5 
通尧线 武、金 6 5 丹金溧-锡溧
4. 武进区公共停车布局分析
依据《常州市公共停车设施专项规划》中对武进城区社会公共停车需求预测,结合《武进城区停车整治规划》对公共停车布点的研究,在本次研究中提出武进城区近期停车实施方案,具体如下表:
2010年武进中心城区公共停车设施布局规划一览表   单位:个
序号 位置 规模(泊位) 停车场型式 功能 实施建议
1 步步高 110 地面 服务于步步高酒店 急需
2 棉纺市场 110 地面 主要用常武路的金鸡路段 急需
3 兰新大厦 440 立体停车楼 服务于兰新大厦、常武路、人民路沿线商业建筑 急需
4 金悦酒店 90 地面 服务于金悦酒店 急需
5 乐购超市 350 立体停车楼 服务于常武路-定安路周边商业建筑 急需
6 顾家村 130 地面 服务于武宜路(东方路-人民路段) 需要
7 薛家村 380 地面 服务于武宜路南段 急需
8 人民路 160 地面 服务于人民路附近的商业建筑 急需
9 人民商场 120 地面 替换原花园街路面停车场 急需
合计                       1890

5. 武进区交通枢纽及场站布局分析

武进境内的公路客、货运站场规模应从整个常州市区出发,综合分析选择合理的布点位置和规模。具体规模的选择和规模确定以《常州市公路枢纽总体布局调整规划》为依据进行分析。
? 客运场站布局规划
武进区现拥有二个公路客运站,即武进汽车站和湖塘桥汽车站。武进汽车站位于常州核心区,远离武进中心城区,对武进区的公路客运作用不大。湖塘桥汽车站占地3000平方米,兼有公交站场的功能,相对于武进区的区域和人口规模,站场规模太小、功能混杂,远远不能满足公路客运的需要。
依据《常州市公路枢纽布局调整规划》对常州市区范围内公路客运枢纽的布局研究,规划在武进范围内的建设武南汽车站,站场级别为一级站,主要依托锡宜高速、联三高速、西绕城高速,服务对象主要为浙北皖南的中长途客流。依据对武进区客运适站量的预测并结合常州市客运枢纽布局规划,武南站的设计旅客发送能力在400万人次左右,占地面积4.5公顷。
结合整个常州市的公路客、货运枢纽布局整体考虑,2010年前建议武进建设一个公路客运武南站和一个公路货运武南占枢纽站。其中公路客运武南占规划为一级站,占地面积5公顷,公路货运武南站,占地面积5.5公顷,年发送能力60.4万吨。考虑到与常州市公路货运站场的建设相衔接,武进境内的公水联运需求主要通过新运河的东港站解决。

? 货运场站布局规划
武进区目前没有货运枢纽站,武进区公路客货运枢纽的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货运场站的布局与交通网络、货源分布、产业和产品结构密切相关,规划时统筹考虑。
结合武进区公路货运适站量的预测,到2010年武进区共需要货运站场2~3个,结合常州市公路货运枢纽的布局实施情况分析,2010年前武进区建议规划建设一个公路货运枢纽站——货运武南站。该货运站位于联三高速、武南路与省道232包围的区域内,规划占地面积5.5公顷,年货物适站量60.4万吨。
其主要功能为公路零担、配载,主要服务于中心城区南片——武进城区,为其提供货物集散、储运服务。依据常州市总体规划,新运河与联三高速包围的区域是未来常州市中心城区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三产业发达,货运零担需求量大。规划站点位于高速公路环以内、城市中心区边缘、联三高速、省道232线、城市干道武南路的包围区域,地理区位优育、交通便利。
目前武进境内的公水联运尚无合适的港口码头,本次研究建议武进区公水联运适站量需要主要通过常州市规划的运河东港来解决。

根据《常州市公路枢纽布局调整规划》中对常州市区公路货运枢纽的布局研究,远期武进境内布设的公路货运枢纽站点主要有:
ü 货运奔牛站
项目选址和规模:运河奔牛港、沪宁铁路奔牛站附近的区域,具体位置结合铁路站场和运河码头确定。结合未来货运枢纽发展空间需要,规划占地面积控制在25.0公顷左右,年货物适站量117.3万吨。
主要功能:结合沪宁铁路、京杭运河构成公铁水联运的常州公路货运枢纽中心站。服务于整个市区及苏北皖南地区,主要为公铁水联运、铁路集装箱运输、公路零担、配载和仓储。
选址依据:京沪铁路在此设有奔牛货运站,京杭运河在此也设有奔牛航运港,省道239从奔牛南北越境而过,该节点是铁路、公路、水运三式联运的交汇处。结合铁路、水运场站以及自身公路的诸多优点,规划在此建设一公铁水联运,一大宗货物为主的公路货运枢纽中心站。
ü 货运运村站
项目选址和规模:新长铁路、锡溧漕河以北,青洋路以东的区域,在适度考虑未来货运站场发展空间的需求,规划占地面积取6.0公顷,年货物适站量35.2万吨。
主要功能:通过新长铁路、锡溧漕河和青洋路等交通基础设施,构成公铁水联运的大型货运枢纽站。服务于整个常州市区通过新长铁路、锡溧漕河、青洋路等进出常州的货流。
选址依据:规划站点具有良好的交通条件,新长铁路货运站、锡溧漕河、青洋路等城市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在此交汇,具有大力发展公铁水联运的优势。
ü 货运西港站
项目选址和规模:位于新运河以北,312国道以南的区域,规划占地面积5.5公顷,结合规划东港的港口面积25.5公顷,港区和公路货运站场共需用地31.0公顷。规划货运站场年货物适站量36.3万吨。
主要功能:侧重于公水联运,为通过运河进入常州的钢材、建筑材料等生产原材料提供公水联运,主要满足城西制造基地的生产原材料需求。
选址依据:依托运河东港,大力发展公水联运,疏散通过运河进出常州市区的货运物资。同时规划站点周围有良好的公路交通基础设施(西绕城高速、西环二路、省道340)。
ü 货运横林站
项目选址和规模:位于联三高速以东、京杭运河以北的区域,具体结合沪宁铁路横林货运站场布设,规划占地面积6.0公顷,年货物适站量54.4万吨。
主要功能:公铁水联运、公路零担、配载、储运,主要服务于城东组团、横山桥片区、洛阳片区。
选址依据:依托沪宁铁路、京杭运河进行公铁水联运,同时为城东组团和外围片区企业提供货物集散、仓储。
四. 综合交通网络评价
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是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与国防建设的基本条件。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基本目标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配置交通运输资源,实现运输系统的高效率和高效益,支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使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相适应、相协调,是综合交通运输规划方案评价最根本的出发点。
综合交通运输规划方案的评价是通过一系列的指标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方法,对综合交通运输规划方案的优劣做出评定,它是对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内部结构合理性和整体系统性的分析,为综合交通运输规划方案的优化与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如何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全面、系统地反映规划方案的总体性能,这对于最终评价结果的合理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综合评价的普遍性原理和综合交通运输规划方案综合评价的特殊性,在建立综合交通运输规划的评价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ü 系统性原则
由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多目标的复杂系统,单一评价指标只能从某一侧面反映系统的某种性能,而不能反映系统的整体结构特点与效益。因此,评价指标体系应力求全面反映各备选方案的综合情况,既能反映系统的内部结构与功能,又能正确评估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联,既能反映直接效果,也能反映间接影响,以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和可靠性。
ü 科学性原则
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客观地反映各综合交通运输规划方案的可行性与满意度,既有定量分析,也不乏定性分析,既有宏观分析,也有微观分析,做到宏观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ü 可比性原则
在确定评价指标和标准时,须考虑时间与空间的变化及其影响,合理地选用相对指标与绝对指标,以保证各方案之间的可比性。
ü 实用性原则
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力求达到层次清晰、指标精炼、方法简洁,使之具实际应用与推广价值。
ü 协调性原则
很多评价指标只能反应规划方案的某一方面,并且在与其它指标一起来评价某一方案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要求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是相互协调的(或者是相容的),而不是相互矛盾的、冲突的。
?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由多种运输方式构成。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由于国情不同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产生了对各种运输方式的不同需要,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综合运输系统。根据常州市目前的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的基本情况,综合交通运输方案的评价应该侧重于交通运输与经济的协调性关系、综合交通网络总体性能以及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影响三个方面,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见下图。
 
武进区综合交通运输评价指标体系
2. 综合交通运输方案评价
? 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总体性能评价
调整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结构,促进网络结构的合理化,提高网络总体性能,使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在量和质上与运输总需求相适,以取得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付出最低的社会成本代价,并符合技术革命的发展趋势。评价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总体性能的主要原则是:
ü 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
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是为社会经济服务的,必须在量和质两个方面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相适应。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巨大的相互作用,既有正面,也可能产生负的效应。当处于互补、互促的良性循环状态时,产生的是正效应,反之,则互拖后腿,制约经济发展速度。
ü 与需求结构相适应
众所周知,在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下,任何一个生产部门的生产,都必须有资金流,物流、人流和信息流的支持,而物流和人流是完全由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来实现的。这就决定了运输供给必须与需求结构在两个方面保持适应。一是在发展规模和速度上的适应,即运输供给与社会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一切物流和人流保持总量和动态平衡,能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运输需求,并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二是在发展水平上的适应,即指交通运输网路性能的发展水平和高度必须符合产业结构的发展阶段和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
ü 以技术进步为先导
技术进步对交通网络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技术进步带动产业发展(包括产业的形成、分解和新兴产业的崛起),引起交通需求变化,促使交通运输网络结构产生相应的变化。二是技术进步直接导致新的运输方式的出现、运输技术装备性能的改进和运输结构的发展。
ü 与本区域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相适应
一个国家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既是推动和制约本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也是影响交通运输网络结构的基本因素。一般来说,凡是海洋性国家和具有发展内河航运的国家,都首先充分开发和利用水运;凡是国土面积较狭小的国家,公路运输在综合运输体系中都处于重要甚至是主要地位;凡是国土面积广大的国家,铁路在货物运输(以周转量计)中都承担重要或主要角色;凡是地形地貌十分复杂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是阻碍交通发展的欠发达国家或地区。
ü 有利于各种运输方式间的协调发展
交通运输网络结构的发展变化除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外,还必须高度重视各运输方式的协调发展和综合利用,使之形成统一、高效和分工、布局合理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运输需求在量的方面进入相对稳定阶段以后,其运输政策已由鼓励各种运输方式相竞争转变为提倡协作、发展联运,进而支持在运输组织上建立经营多种运输方式的联合公司和发展货运代理制,事实表明,发展联运,组织联营,开展运输代理业务,实行一票到底,全程负责是促进各种方式间协调发展,发挥各种运输方式优势,挖掘运输潜力,提高综合经济效益,方便用户的客观需要,也是现代运输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综合交通网络总体性能评价主要采用交通网络负荷度、交通运输网络密度和交通运输网络连通度指标。
 1.交通网络负荷度:
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必然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运输结构为之服务。二者相适应,就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不适应,就会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用交通网络负荷度来评价交通运输网络是否能满足交通需求,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M为交通网络负荷度,D为运输需求量(换算成吨公里),S为运输能力之供应量 (换算成吨公里)。
随着武进区综合交通运输的不断发展,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规模变得越来越大,到2010年,公路网中二级以上的公路里程将大大增加,水运航道的等级也得到提高,可以得出在各个规划年交通运输网络的运输能力与运输需求量之间的适应程度较好,交通运输网络的运输能力能够很好的满足交通运输的需求,并且处在一个比较适宜的范围内,既没有使交通运输网络的运输能力产生较大富裕而产生浪费,也没有因不满足交通运输的需求而阻碍经济的发展。
2.交通运输网密度
交通运输网络密度的大小反应了地区的交通发展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路网结构规模的合理性,它是宏观规划的重要指标之一。
交通运输网络密度即为交通网路干线里程与区域面积之比,计算公式为
 
其中:K为交通运输网路密度;L,S分别为特定区域内干线公路里程、水运干线航道里程和铁路里程总长度和区域面积。
目前武进区交通运输干线网密度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随着武进区众多干线公路的建成,水运航道等级和里程的提升,综合交通运输干线网络的规模逐渐变大,交通运输网密度也逐渐增大,交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3.交通运输网络连通度
交通运输网络连通度是通过考察网络交通节点的连通情况,从运输网络的布局方面来反映交通运输网络的结构特点,其定义为规划区域内各节点间依靠交通运输网络相互连通的强度,计算公式为
 
其中:C为规划区域内交通运输网络的连通度;L为区域内交通网络总里程(km);H为相邻节点之间的平均空间直线距离(km);A为规划区域面积(km2);
N为规划区域内应连通的节点数; 为非直线系数,定义为交通运输网络各节点间实际线路总里程与直线总里程之比,由于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中包括公路、铁路和水运,因此非直线系数的取值范围为1.05~1.15。
通过计算武进区交通运输干线网络的连通度在2010年会有大幅的提高。随着武进区交通运输干线网络规模的扩大,交通运输干线网络连通度逐渐变大,在一些重要的节点之间联系变得越来越方便,重要节点之间能够通过一定的运输网络来联系,武进区各片区之间的相互联系将变得更加紧密。
? 综合交通运输对环境影响评价
交通运输系统给经济带来了活力,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快速、便利、灵活的交通运输途径,但也给相关的社会环境带来了种种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交通噪声、尾气污染、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四个方面。常州市综合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影响从交通建设占用的土地面积、交通噪声和大气污染三个方面来评价。
1.土地利用率
国土资源是有限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交通建设需要占用大量的国土资源,交通建设与土地资源之间存在着矛盾,既要保证交通建设,又要最大限度地节约用地,因此需采用土地资源的利用程度来评价。
土地利用率即为交通建设占用的单位土地面积所能提供的运输能力。计算公式为
 
其中:C为土地利用率,T为交通运输网络的运力,S为交通建设占用的土地面积(km2)。
2.交通污染
交通污染主要包括交通噪声和大气污染。交通噪声是指由交通所产生的那些影响人类健康和破坏人类生活环境的各种声音的统称。评价交通噪声的指标有A计权声级、等效声级和统计声级,交通工程中采用A计权声级。交通运输对大气的污染是指交通运输中,交通工具排放出的烟尘和有害气体,其数量、浓度和持续时间都超过了大气的自然净化能力和允许标准,使人和其他生物都受到了伤害。在评价其污染程度时,一般选取两种典型的污染物,如CO、NO2。
根据武进区综合交通运输的规划方案,运用噪声的理论计算模型,可以得到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公路噪声在65分贝左右,水运和铁路其产生的噪声比较大,一般在70分贝以上,对沿线的居民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要采取一些减少噪声的措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对大气污染的程度没有超出标准的控制范围。经统计得到公路对大气污染中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的含量较小,污染不大。对于水运和铁路,由于其运输工具的拥有量要远远小于公路的汽车的拥有量,其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仅为公路排放量的1/2~1/3,因此其对沿线空气质量的污染也不大。
3.生态环境影响
所谓生态环境,通常是指动物、植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发展的各种条件构成的大自然,包括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生物条件、地理条件、人为条件等各种生态因素。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状况的好坏,在长时期、大范围内,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进城产生深远的影响。交通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动物群、植物群和自然景观等方面。
武进境内风景、历史文物众多,如滆湖、淹城等名胜古迹。武进区的交通建设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改变地形地貌,交通污染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动植物的生存,交通建设也会带来对自然景观的破坏。在该综合交通运输规划方案中充分考虑这些影响因素,因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轻微。
? 综合评价
通过对各预测年的交通运输规划方案的评价,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⑴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与经济协调发展
规划方案的有效实施能够使得物资和人员的流通更加便捷快速,节约了运输时间,更好的推动了武进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⑵ 综合交通运输总体性能较好
武进区综合交通运输性能较好,通过计算可以得出武进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交通网络负荷度逐年下降,并且处于比较适宜的范围,交通运输网络密度和交通运输网络的连通度逐年提高,使得常州各个区域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人们的出行也越来越方便,交通网络结构趋向完善。规划方案的实施可以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形成分工协作、取长补短、协调发展和运输能力充分的综合运输体系。
⑶ 综合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影响比较轻微
武进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对环境的影响比较轻微。武进区在2010年的规划方案能够有效的较少交通建设用地,节约国土资源,对环境的交通污染程度也不大,并且交通建设对地形地貌、动植物群和自然景观等生态环境的破坏比较小。
综上所述,在规划年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规划方案是较为合理的,能够满足目标年的交通的需求,使得综合交通运输总体性能得到提高,并且对环境的影响也在一个较小的范围。

 

 

 

 

 

                                    第五章   “十一五”期间综合交通体系重大建设项目
一. 公路网络系统
根据公路网络现状分析和需求预测,武进公路网络体系最大的问题对外交通全面饱和,急需建设对外交通的干线公路;其次是建设“H”型交通轴;再其次是区域内部干线公路网络建设;最后是次干线和村镇公路网络的建设。
一般说来,高速公路的决策权在省、市级,武进区的工作重点是积极参与、提出意见、维护权益。所以,武进区公路项目建设时序分析中不再考虑高速公路网络。
在“六纵六横”的干线公路网络中,239省道、232省道、340省道、342省道、武进大道已建设完成。312国道是武进区东西向交通干线,承担了大量的过境交通;长虹路、武澄公路既是武进区内部的“H”型公路骨架,也是武进区对外交通的干线公路;湖滨路既是中心城区与常州主城区间的联系道路,也是武进区对外交通的干线公路。“十一五”期间,武进在继续建设312国道改线段、长虹路-金武公路、湖滨路的同时,急需开工建设武澄公路,在构建区域内部公路骨架的同时,打通对外交通的联络通道。根据交通流量分析和预测,“十一五”期间,青洋路、大明路、武南路、南环线等干线公路可以缓建。
2010年武进区干线公路建设时序表
线路编号 线路名称 线路的走向 道路状况 开工时间 完成时间
1 312国道 邹区-横林 改线 2004年 2005年
2 长虹路 夏溪-横林 延伸 2003年 2004年
3 武南路 滆湖-洛阳 改建 2006年 2007年
4 武进大道 滆湖-洛阳 已建 2002年 2003年
5 南环线 寨桥-戴溪 新建 2010年以后 2010年以后
6 342省道 漕桥-潘家 改建 2006年 2007年
7 239省道 奔牛-湟里 已建 1998年 1999年
8 湖滨路 牛塘-寨桥 新建 2002年 2007年
9 232省道 湖塘-漕桥 已建 1994年 1995年
10 青洋路 湖塘-运村 新建 2004年 2010年以后
11 大明路 遥观-洛阳 新建 2010年以后 2010年以后
12 武澄公路 焦溪-潘家 改建 2007年 2008年
二. 城市道路系统
规划京杭大运河的建设,对武进北部中心城区路网的影响较大。建议金鸡路东西向延伸,以利于地块开发;提高聚湖路道路等级,并东西向延伸,以利于跨运河交通的分流;牛塘片区的路网被切割破坏,需重新整理。
武进区与常州主城区间的道路交通,经过常州总体规划的梳理调整后已大为改观。“十一五”期间,武进应注意城区路网与常州主城区的衔接,主要道路有:湖滨路、淹城路、武宜路、常武路、夏城路、青洋路等。2010年武进中心城区城市道路建设建议表如下:
2005~2010年武进中心城区主次干道建设建议表
方向 序号 道路名称 起、讫点 长度(km) 宽度(m) 车道·公里数 备 注
横向 1 聚湖路 青洋路-龙江路 9.5 36 30 规划
 2 人民路 常锡路-湖滨路 10.0 40 40 改建
 3 广电路 常青路-长虹西路 6.8 40 27.2 已有
 4 延政路 青洋路-239线 11.5 60 69 已有
 5 金鸡路 星火路-西环二路以东 7.5 24 15 规划
 6 东方路 凤凰路-横五路 8 24 16 规划
 7 定安路 青洋路-湖滨路 10 30 40 已有
 8 鸣新路 常青路-湖滨路 10 36 40 已有
纵向 1 淹城路 常锡路-武南路 7.5 60 45 规划
 2 武宜路 新运河-联三高速 8 36 32 已有
 3 常武路 新运河-联三高速 8 60 48 已有
 4 夏城路 常锡路-南环线 7.7 50 46.2 已有
 5 湖滨路 金鸡路-西环而路 7 30 28 已有
 6 东龙路 长虹路-武南路 7.5 24 15 规划
 7 长沟路 金鸡路-广电路 3.2 24 6.4 规划
 8 星火路 聚湖路-中央大道 5.2 24 10.4 规划
合计 东西向 277车道·公里 南北向 231车道·公里

三. 交通枢纽及场站
武进区现拥有二个公路客运站,即武进汽车站和湖塘桥汽车站。武进汽车站位于常州核心区,远离武进中心城区,已不适应周边环境。湖塘桥汽车站占地3000平方米,兼有公交站场的功能,相对于武进区的区域和人口规模,站场规模太小、功能混杂,远远不能满足公路客运的需要。
结合2010年武进公路客运适站量需求预测,2010年前武进区域内迫切需要建设一个一级客运站。规划建设的客运武南站设计旅客发送能力在400万人次左右,占地面积4.5公顷。
结合武进区公路货运适站量的预测,到2010年武进区共需要货运站场2~3个,结合常州市公路货运枢纽的布局实施情况分析,2010年前武进区建议规划建设一个公路货运枢纽站——货运武南站。该货运站位于联三高速、武南路与省道232包围的区域内,规划占地面积5.5公顷,年货物适站量60.4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