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18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签署了一份发明专利证书——“应用RFID技术的检验全自助服务系统及方法”。发明人是朱兆丰、隋海晶、赵中华、沈伟、杨骁俊、松迪。
消息传来,位于川沙新镇的浦东新区人民医院一片欢腾,被大家称为“朱工”的朱兆丰更是热泪盈眶,团队中的5位年轻人也难抑兴奋:“用技术解决看病难问题,这条路走对了!”当年12月,朱工荣获上海市浦东新区总工会工人发明家一等奖。
医保卡扫出检查结果
到医院看病几乎离不开各种检查,取检查报告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开始是到服务台去翻一堆报告,找出自己的;三五年前开始,可以在机器上自助取报告了,但必须用检查时拿到的条码扫描;最近,只要扫医保卡就可以取到报告了,免除了丢失条码的尴尬。
鲜为人知的是,扫医保卡取报告就是朱工团队的发明。团队中的小伙子杨骁俊来自信息科,他与检验科的技师赵中华负责系统软件开发,他们说:“解决办法是在终端上增设了RFID射频感应卡应用项目,在国内首次将PACS、RIS以及HIS里的患者信息集中到一台自助服务机里,实现了医院信息系统的集成应用和资源共享。”
提出“需要医保卡取报告单”需求的则是负责核磁共振取单服务的隋海晶。她发现,同名同姓的患者报告单容易混淆,“如果报告单与医保卡一一对应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朱工说:“从患者的需求出发,用技术代替人力,正是我们团队的出发点。”
填补美国自动取片空白
从2009年开始,朱工团队获得过8项专利,其中,2012年8月20日获得美国联邦政府专利局颁发的发明专利授权和证书:“自助医疗服务及系统(专利号为US8229759B2)”尤其特殊,意味着当时美国还没有自动取片的技术。
即使是在当下,到医院里拍片子还是避免不了以下流程:到服务台预约—排号—拍片—拿报告;如果需要片子的话,还要与服务台预约,等待几天后才能拿到片子。只有在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只要刷一下医保卡,这些就一次性全部搞定了。
“我做过调查,每个医院排队最长的就是拍片的地方。”朱工分析,出报告结果是科主任,打印胶片是技师,把报告结果和胶片匹配起来还需要有专人负责,“匹配过程中很容易出差错。”匹配,是一个简单重复的劳动,“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来解决。”
出于这一思考,2009年,朱工开始组建团队。“我是搞硬件修理的,信息技术还得仰仗年轻人。”朱工特别感谢团队里的年轻人,“没日没夜地干,没有加班工资,完全出于兴趣和责任心,他们才是医院的希望。”从2009年生产的第一代自助取片机开始,团队根据实际应用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推出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一直到带刻录功能的第五代取片机,方便了患者,解决了排队长的问题。
有国际眼光的医院管理层是这项新技术的强大支持者。“申请美国专利需要好几万元费用,我们的院长、书记二话不说就批准了。”朱工颇有点兴奋,说,“美国方面查询之后告诉我们,自助取片在美国当时还是个空白。”不过,朱工还是自嘲道:“美国每千人有3个医生,是我们的两倍。他们医院里不缺人,所以没有动脑筋发明取片机。”
成果转化遇到“山寨机”
拥有专利的医院不少,可是,像浦东新区人民医院这样把专利变成“真金白银”的还真是凤毛麟角。
据了解,朱工团队发明的取片机早在2010年就实现了专利成果转化,医院以知识产权入股成立桓达公司,累计生产了自助取片机200多台,目前全国各地近35家三甲、二甲医院正在使用该院的专利转化产品。
“2010年我们带着取片机去参加全国医疗器械博览会,那就是一花独放啊!”朱工笑了;到了第二年,仍然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2012年的博览会立刻让朱工露出了“苦恼的笑”:“一下子冒出2家山寨机!如今,全国仿冒我们的厂家不下10个。”
2015年,浦东率先进行知识产权保护改革,“三局合一”让朱工增添信心:“只要能服务患者,我们会在发明创造的路上继续走下去的。”事实上,朱工的团队的“一种自助式辅助治疗慢阻肺系统”等4项发明已进入了专利审批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