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行动计划开启了创新2.0时代互联网发展的新形态、新业态,在发展过程中,人工智能无疑将为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领域的创新应用提供核心技术。基于此,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发起主办“2015第五届中国智能产业高峰论坛”。国内外知名学者以及产业界高管汇聚一堂,就产业发展方向、技术趋势、国家政策等方面进行交流与探讨。
大数据是新时代的“石油”
“有一个教授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工作,把李白的一生所写的1010首诗碎片化,把他所有诗句进行‘机械切割’,把这些切割后的字串构成数据集,变成了小数据。”李德毅说,这个例子说明了数字是不同于物质和能量之外的人类的资产,数据就是新时代的“石油”。
李德毅认为,所谓“创新”,在大数据时代就是要靠数据说话,要更多地依赖大数据,这些数据常常是交叉的,因此体现在交叉理论框架下建立的。“聚类是大数据使用的一个突破口。我觉得我们要研究大数据的聚类。”公理、模型、程序要围绕数据转,形成数据定义的系统。
他还谈到了“云机器人”。他认为,机器人与人,可以形似神不似,也可能神似形不似,当前应该更多研发的不是人形机器人,而是神似形不似的云机器人。云机器人依托云计算优势,重在认知,体现在端设备上是感知和行动。
利用云+端的形态和深度学习,涌现出太多的云机器人雏形,它们和自然人相比神似形不似,太多的记忆认知和计算认知可从云上获得,当前的感知、交互、认知、行为控制和协调在端上,有自主学习和主动寻求帮助的能力,能够满足移动生活中的人群对特定领域工作的机器人的迫切需求。
李德毅认为,可以先研发语言和图像丰富、认知复杂、动作相对简单的特定认知域的云机器人,如导航机器人,其智商和情商更容易取得小众的共识。
智能制造推动工业跨阶段发展
卢秉恒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以典型的产品为代表,形成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改革开放初期是家电制造;第二次,汽车;现在,进入第三个制造浪潮,就是中国要制造自己的飞机。卢秉恒认为,飞机可谓是先进制造技术的典型代表。很多的制造技术,包括数控机床,就是因航空工业的需求而发展起来。
卢秉恒谈及了“中国制造2025”,认为中国制造可能面临着工业2.0、工业3.0和工业4.0并行发展。“有些人认为这个好像是不太科学的,但是这是现实,我们必须这样。我们不能够坐等2.0的解决,然后再去做4.0。实际上我们做4.0对于2.0和3.0的发展是有促进的,也就是说在适当的时候是可以进行跨阶段的发展。”
卢秉恒认为,需要协同创新,推进中国制造2025。“我们需要发展自己的装备制造,就要发展我们的智能制造,就要发展我们的人工智能。我们应该把握好中国的大市场,规划好市场的每一项需求,然后把力量的支点放在自己主动的范围上。”卢秉恒还认为,中国制造2025需要一批领军人才,需要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工程师。
关于智能制造,卢秉恒认为它是中国制造2025中的一个重要的抓手。“希望做大数据、传感器、软件的都要关注这个发展。用大数据来使工艺更优化。我们用大数据将这些机器的运动状态和工作成效,实现连入大数据的网络,那么我们将各个用户变成为制造企业的实验室了。如此这般,将使得设计更加完善,效率更加提升。”
互联网+制造是人工智能新机遇
陈伟认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以及深度学习等等,将为人工智能发展带来新一轮创新活力和动力。以“互联网+”制造为代表的经济社会深度智能化应用,将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广阔市场空间。
“互联网+”制造为人工智能发展带来新机遇。半个世纪以来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在包括:智能终端、手机、平板,都在摩尔定律的作用下。摩尔定律逐渐逼近物理极限,软件和应用开始主导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和发展模式。如果说摩尔定律代表了ICT1.0,那么“互联网+”将标志着迈入了ICT的2.0时代。
“互联网+”与人工智能关系中间,直接反映了互联网连接“大脑”。互联网可以使无数个孤立的“人工大脑”实时连接起来,实现协同化思考。云计算降低了大规模计算成本,降低了人们享受IT资源的成本与壁垒,使成本低廉的大规模计算得以实现。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