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一期)顺利通过海关总署等国家八部委组成的国务院联合验收组验收,成为我国151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唯一的特殊综合保税区。
“一线放开,二线管住”
今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规划面积25.31平方公里,包括芦潮港区域、小洋山岛区域、浦东机场南部区域等3个区域、5个区块。此次通过验收的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一期)包括原洋山保税港区陆域和洋山深水港区1-4期,面积14.27平方公里。
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明确,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作为对标国际公认、竞争力最强自由贸易园区的重要载体,在全面实施综合保税区政策的基础上,取消不必要的贸易监管、许可和程序要求,实施更高水平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和制度。
特殊综合保税区内将实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即一线进出境径予放行;一线可在区内检疫;二线进出口单侧申报;区内不设账册、自由流转,实施特殊的统计方式;区间流转单侧申报。设立在新片区规划范围内、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外的企业,依申请享受电子监管、创新检验检疫方式、简化海关手(帐)册管理等海关特殊监管政策。
封关围网四大亮点
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是我国唯一的特殊综合保税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武伟介绍,与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相比,一期封关围网工程主要有四大亮点。
一是区港一体。一期封关面积14.27平方公里,包括芦潮港区域6.36平方公里,小洋山岛区域7.91平方公里,两块区域通过东海大桥连接,实施区港一体化、全封闭管理。
二是实施最新标准。一期封关区域严格按照2019年《综合保税区基础和监管设施设置规范》标准,对网片、巡关道、视频监控探头、周界报警系统、查验场站、海关办公用房、监管用房、专业技术用房等进行合规性改建升级。
三是坚持国际高标准。在全部满足上述标准的同时,按照建设国际一流智慧园区的目标,运用无人机、5G、物联网、综合杆等手段,提高区域智能化监管水平。特别是参照荷兰查验中心做法,对查验平台实施了全封闭改造,努力将其打造成为一体化、全封闭、高标准、24小时全天候运作的查验场站。
四是建设一体化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为全面提升区域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便利区内企业自主开展贴近市场的创新业务,新片区管委会会同上海海关、外汇管理局等部门,按照共商共建共享共用原则,开发建设了一体化信息平台,满足海关、市场监管、税务、外汇等部门信息化协同监管的需要。
三个月建成验收
1月国务院批复后,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与市商务委牵头成立了由市发改委、市规资局等部门以及上港集团、临港集团和亿通公司等组成的封关验收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封关围网实施方案和“50天决战决胜”部署图,明确了基础设施、隔离设施、卡口设施、监管设施以及一体化信息平台建设等172项任务、责任部门和时间节点,挂图作战,并建立信息报送、重大事项协调及督办等机制,全面组织实施。
在疫情特殊时期,仅3个多月的时间里,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即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了封关验收的各项任务。目前,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内共建成约32.87公里隔离围墙、39公里巡关道、2个客货分流复式卡口,完成161.23万平方米土地平整任务,并建设了具备普货、跨境电商及食品查验功能的查验场站。
同时,按照海关总署要求,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与上海海关牵头,会同市相关部门,聚焦协同监管、风险预警、政务服务、增值服务等功能,以逐步构建多维度的“电子围网”、实施精准监管、智能监管和无感监管为目标,开发建设了临港新片区一体化信息管理服务平台。
通过验收后,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将立足“临江临海大上海、海港空港自由港”的定位,重点发展国际供应链管理、高端制造及相关服务业和跨境综合服务业,推进产业链集群发展,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全球示范意义的国际投资贸易服务自由化便利化一体化最佳实践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