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国家战略 勇闯“无人区” 科技奖创新成果在浦东“多点开花”

来源:上海浦东门户网站 发布时间:2020-09-15 浏览量:27

昨天上午,2019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揭晓。经过“3+1”轮专家评审和奖励委员会审定,2019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从提名的835项(人)中,评选出308项(人)授予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成果紧紧围绕科创中心建设这一主题,在突破国外垄断、满足国家高精尖和战略性科技需求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不少已经在浦东“多点开花”,或成功产业化,或正为科技创新“深蹲助跑”。

浦东企业破解“卡脖子”技术 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

在今年颁布的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中,田禾、陈亚珠2人获得上海市科技功臣奖,首次捧得200万元的科技功臣奖金;许琛琦、郭志前、何斌、曹育才、姜育刚、吴江斌、张龙、赵晨、刘振民、王少白10人被授予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共有294项科研成果分别荣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以及首次单独设奖的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奖。其中,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均有“特等奖”涌现,是近年来特等奖最多的一年。卢克·塔尔维(比利时籍)、余金权(美国籍)2位外籍专家荣获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奖。

据市科委方面介绍,从技术领域看,能源与环境技术、生物与医药技术、信息技术等三个领域持续表现出较强的创新活力与创新实力,获奖成果持续保持领先,分别占比20.41%、19.05%和11.22%。其中,与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三大领域”密切相关的生物与医药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等领域成果,获奖比重合计达到44.55%。

如上海华力微电子有限公司参与的《核心芯片特色工艺技术开发及应用》摘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其研发了事务处理型CPU专用工艺技术、科学级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CIS)制造技术等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自主可控核心芯片特色工艺技术,实现了产业化应用,近三年来累计新增产值58.44亿元。

在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上,浦东企业也一直在“深耕”,   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在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精准对接等方面作用显著。如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参与的《12000吨全回转起重船关键技术研发》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研制了世界最大的12000吨全回转起重船,提高了我国深海资源的开采能力和海上重型作业的吊装能力,形成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特等奖首现“三星同曜” 浦东落地产业化

从“花开并蒂”到“三星同曜”,三个重磅级项目同时摘得特等奖,打破了自2012年上海恢复特等奖以来的授奖纪录。此前的2016年度和2018年度,上海科技奖评选曾两次评出“双黄蛋”。这意味着,上海正朝着全球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努力迈进。

发明奖特等奖“高功率密度燃料电池薄型金属双极板及批量化精密制造技术”,实现了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技术的突破,对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进步奖特等奖“基于脑可塑理论新发展修复残障上肢功能的新方案”,不仅创造性的提出了治疗中枢神经疾病的全新途径,而且深化了我们对于大脑及其神经系统的认识,对于促进人工智能产业也具有启示意义;“面向重大工业装备核心控制软件的安全可信保障技术及应用”,则作为上海全力打造的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之一——上海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创新功能型平台的核心技术支撑,促进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汽车电子和电力控制等领域软件研制。

技术发明奖特等奖由上海交通大学、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位于临港的上海治臻新能源装备有限公司共同完成。该技术已成功产业化,在浦东临港地区建立了我国首条金属双极板批量化生产线,年产量达到50万片。

今年也是上海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全面落地的一年:七大奖项首次同台亮相,科技功臣奖和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评选由两年一次调整为一年一次;在全国地方科技奖励体系中首次单独设立科普奖;提名专家和获奖人的国际化程度更高……在服务国家战略、提高策源能力、赋能产业发展、促进民生改善和营造创新文化上,上海正涌现一批批具有影响力的创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