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人大为新区“互联网+政务服务”提供法治支撑

来源:上海浦东门户网站 发布时间:2020-09-15 浏览量:21

自去年区人大常委会充分运用浦东综合配套改革决定和再出发决定叠加赋权,作出《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在线政务服务水平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探索“一业一证”改革的决定》以来,浦东持续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加快探索“一业一证”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市场感受度。

今年疫情期间,浦东推出的远程身份核验功能为不少企业办事提供了便利,办事人员通过“浦通办”小程序,花上几分钟即可完成身份核验、数字签名和办理事项确认,而后台综合受理平台自动实现数字签名和人工智能身份核验的数字化存档,收件人员和审批人员可随时调取,无需多名股东约齐时间再跑一次。这些举措的实现,背后是法治的支撑。

2019年3月,区政府在企业登记注册环节率先探索运用互联网+政务服务理念,采用人脸识别、信息共享等技术,依托微信小程序,进行“远程身份核验”功能上线试运行,但远程身份核验本身缺乏制度依据。2019年6月,区人大常委会作出《在线政务服务决定》,明确各相关部门应当认可以电子形式存储的身份认证数据,对于通过远程身份核验能够实现身份认证的政务服务对象,可以不再要求其或者相关人员到场确认,为新区探索远程身份核验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截至6月30日,累计有13976家企业(36965人次)通过“浦通办”实施远程身份验证,足不出户完成了企业变更备案等相关事项的办理。

通过贯彻落实“决定”,浦东率先在全区使用电子签名、电子印章、电子证照、电子档案,推动政务服务从政府供给导向向群众需求导向转变,从“线下跑”向“网上办”转变,从“分头办”向“协同办”转变,全面推进“一网通办”,为优化营商环境、方便企业群众办事提供有力支撑。

比如在电子印章使用方面,已有36个街镇制作200余枚电子印章,实现212项个人社区事务“家门口”办理,有十余家区政府部门制作电子印章,在线劳动仲裁、自助机打证、企业随申办浦东移动端办事等方面进行应用;在电子证照使用方面,浦东已实现对上海市电子证照库归集的电子证照100%覆盖政务服务事项,要求凡是能够提供电子证照的,原则上一律免于提交身份证、营业执照、居住证、食品经营许可证等实体证照;在电子档案使用方面,浦东选择部分审批事项进行档案全程电子化试点,探索将“单窗通办”办件数据自动归档至区档案部门平台,电子证照类目100%关联办事材料清单,全区电子证照月均调用量达7000余次。

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2019年7月,浦东紧紧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探索推出“一业一证”审批模式,通过“六个一”的审批流程再造,提升行业的准入便利度,实行以来受到市场高度认可。截至目前,“一业一证”从首批10个试点行业拓展到43个行业,共发出109张综合许可证。从已经核发的综合许可证的办理情况来看,“一业一证”改革总体实现审批事项压减76%,审批时限压减88%,申请材料压减67%,填表要素压减60%。上海福满家便利有限公司证照办理专员施遨泽说:“有了‘一业一证’之后,我只需要提交一份材料,只需要跑一次,就可以领了,非常方便,对公司来说也节省了很多成本。”

两项“决定”实施以来,区人大也持续关注政府部门的落实情况,相关专工委深入调研,召开系列专题座谈会,听取区审改办、企业服务中心等部门关于两项决定的贯彻落实情况,了解部分企业负责人、人大代表、咨询专家等关于两项“决定”实施以来的主要成效、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还赴企业服务中心走访调研,会同企业服务中心对办理过远程身份核验、“一业一证”业务的256家企业进行回访,了解企业和群众对两项决定贯彻实施的体验感、满意度。

回访反馈显示,企业群众对远程身份核验的满意率达98.57%。一些异地法人企业反映,原来需要1-2个月才能办成的业务,现在只要点一点、扫一扫、签一签,通过微信小程序3分钟就能轻松完成,真正感受到了企业办事的便利;“一业一证”改革方面,企业的回访满意率更是达到100%。不少企业反映,“一业一证”改革以来,企业办事申请材料变“薄”了、变“轻”了,申请速度大大加“快”了,真正实现了降本增效。

据了解,下一步,浦东将继续探索全程电子化在政务服务中的应用,比如进一步扩大电子签名、电子印章使用范围,探索基于单窗受理系统的电子材料自动归档技术标准和功能模块,努力打通从申报、受理、流转到审批、决定、归档的全程电子化数据通道;“一业一证”改革方面,将以市政府向浦东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为契机,推动“一业一证”改革试点逐步由区级审批行业向市级审批行业拓展,进一步探索审批成本趋零化,建立行业综合许可制度,提升政务服务智能化水平,树立“放管服”改革系统集成全国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