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杨浦大桥下的罗山中学,是一所公建配套初级中学,承担着罗山新村社区地段学生的义务教育。无论是校名、还是生源,在浦东的六百多所学校里,都显得非常普通。然而,就是这样一所看似平凡的学校,这些年却以优质的教育赢得了家长和学生的口碑,学业成绩稳居新区同类学校前茅,地段生几乎无人外流择校。2012年该校入选上海市教委评选的新优质学校名录,这也是浦东获得这一市级荣誉的唯一一所初中学校。
罗山中学“寂静中崛起”的奥秘到底在哪?记者发现,正是该校精心打造的研究型教师团队,让每位学生有了可持续发展和快乐成长的可能。
“百草园”里的新老传承
在罗山中学并不大的校园里,有一处几十平方米的“百草园”。每周四下午,这里都充满了欢声笑语。一块块自留地上,预备年级的学生努力地挖土、播种、施肥……经过几周的培育,这些原本从未接触过农活儿的孩子,亲手种出了土豆、玉米、茄子、黄瓜、香菜、豆苗等瓜果蔬菜,还把劳动果实带回家和爸妈一起分享。这门名为《蔬菜种植》的生活探究课程,为城市里的学生们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劳动体验。
在校园里开辟“菜园”给孩子们种菜,是学校的一大创举。为了帮助和引导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体验生活,体会成功与失败,学校创新性地在预备和初一两个年级设立了生活探究课程,《蔬菜种植》便是其中之一。据悉,这门课是由在学校工作了20多年的资深教师张利开发的,张老师自己也是边学边教。“跟着孩子一起学习种植知识,一起拓荒种地,真的很快乐!”张老师说,她还请来了退休已十多年的俞老师前来帮忙,手把手地教孩子们锄地、施肥。短短一年多,《蔬菜种植》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生活探究课程之一。
而这,只是该校研究型教师教学成果的“冰山一角”。在罗山中学,无论是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资深教师,还是刚入校不久的年轻教师,都有着一个朴实的共同目标——成为一名学有所长的研究型教师。
由点及面实现团队成长
为了帮助学生成长,同时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教师需要成为一名研究者。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校长王丽霞在多年前就鼓励教师走出职业倦怠,认真研究各具差异的独特学生个体,在不断反思中提升自己,走上富有创意的教学生涯。
于是,该校对于优秀教师的评判标准与众不同:他们应该不只满足于“吃透教材”,而要让课堂成为孩子们体验生活、体会快乐、感受成功的舞台。
这几年,由探究生活、探究科学、探究社区等三大板块100多个主题共同组成的系列“校本探究课程”应运而生。郭兴鸣老师执教的《解读达利》一课,被市教委教学研究室拍成录像,供全市研究型课程教学资源共享;朱弘老师在日本大阪参加了第32届INSEA国际教育会议,并作了主题发言;《石库门艺术探寻》被上海市立为青年教师研究项目……多年来,优秀的研究型教师在罗山中学不断涌现,他们在市、区以及国际的教学研讨活动中也大放异彩。
研究型教师的涌现有力推动了罗山中学的内涵发展,也由点及面地带动了一批研究型团队的形成。以刘惠娟为组长的英语教学研究团队、以刘健儿为代表的探究课研究团队、以郭兴鸣为组长的美术教研组……他们都能做到研究活动常态化,隔周一次;研究内容专业化,每组都有著名学者、专家和具有丰富教学研究经验的教师参与;研究方式民主化,无论学者、专家,无论资历深浅,平等对话,畅所欲言。
引入“外援”保持战斗力
如何保持研究型的教师团队的活力和持久的战斗力?2008年,学校搭建了四个教学研究平台,即与华师大合作的研究型课程指导教师的研讨活动、“英语课堂教学描述性研究计划”的研讨活动;与上师大合作的“语文课例研究与教学”的研讨活动和“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研讨活动。华师大、上师大等高校的教育专家深入参与课程与教学的研究活动,为教师提升理论水平推波助澜。
该校还邀请辖区内其他学校的名师和特级教师等来校上课、听课和评课,为青年教师“现身说法”,让教师在实践中“站稳讲台、双基落地”。
2013年,罗山中学的教研活动还走出了上海。该校参加了长三角千校网络结对项目,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与舟山市第一初级中学、舟山市南海实验中学进行深入的教学研讨。该校还通过《初级中学学科教学特色化的探索》课题,两周一次邀请专家到校,挖掘教师课堂中的亮点和闪光点。参与课题的教师涵盖了语、数、外、生命科学、信息科技等14门学科,数量达到了26位,占到了全校教师总人数的近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