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交16号线开通后相关区域出行“公交+轨交”成主流

来源:浦东时报 发布时间:2020-09-15 浏览量:33

公交拟调整布局迎合出行变化

轨道交通16号线运行以来,南汇公交公司数据显示,途经轨道站点的长线路及超长线路的客流较16号线开通前下降了近5%,但短途乘客人次有所上升。这意味着,浦东相关区域的市民出行方式有了转变——长途出行方式从单纯依靠公交转为轨交或“公交+轨交”。

4月11日,南汇公交公司开展了“轨交16号线公交配套第二阶段线网优化方案市民意见征询活动”,面向乘客推介16号线公交线网第二阶段调整优化方案和惠南镇公交线网优化方案设想。

市民出行:“公交+轨交”

南汇公交公司总经理助理李良告诉记者,16号线自去年年底开通至今,公司营运的公交线路日均客流约38.5万余人次,而途经轨道站点的长线路及超长线路的客流比16号线开通前下降了近5%;而从票价反映,短途乘客人次有所上升。“这说明相关区域市民出行开始转为公交换乘轨交的方式,为此给公交带来了两个尖锐的问题。”李良认为,即如何做好对超长线路的优化调整;如何做好线路对轨道交通站点的衔接。

为此,公司基于营运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并走访街镇、轨交公司听取意见和建议,初步制定了《轨交16号线公交线网第二阶段调整优化方案》和《惠南镇城区线网微循环布局设想方案》。目前,南汇公交公司已计划进一步优化调整超长线路,并做好16号线站点的公交衔接,如在超长线路试点全程车定班和区间(高客流区域)相结合的营运模式,同时在惠南镇城区布局微循环线网。

试点:全程车定班+区间

据了解,《轨交16号线公交线网第二阶段调整优化方案》涉及优化线路15条,其中新辟8条,调整7条。此次线网优化,将突破以往线路营运模式,在超长线路试点全程车定班和区间(高客流区域)相结合的营运模式。

以龙新芦专线为例,把全程线龙阳路地铁站至芦潮港站改为定班线,做到高峰班次不变,减少低谷班次实行挂牌服务,而在惠南地铁站至新港站的高客流区间段改为区间线,原因是该区段的较多乘客在惠南地铁站换乘轨道交通了。

从营运班次来讲,目前龙新芦专线的总班次是121个(高峰38个,低谷83个)。调整后,定班线总班次约60个(高峰38个,低谷22个),而区间班次约达86个(高峰28个,低谷58个),调整后的总班次比调整前约多25个。“很显然,这一调整将提高在主高峰、高客流断面区域的服务供应,从而缩短市民换乘轨交时间;同时,也保证了低客流区域乘客的出行需求,让不同出行方式的市民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李良认为。

此次方案新辟、调整的线路还填补临港大道、拱极东路、下盐公路、南汇工业园区等地的公交空白,使广大市民出行更便捷。

公交线网:布局“微循环”

16号线开通也让惠南镇原有的公共交通结构、市民出行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此,南汇公交公司还设想布局微循环线网——将惠南城区划成7平方公里的主城区和约28平方公里大城区两块。其中,在主城区内新辟2-3条微循环线路,在主城区外和大城区内新辟2-3条大循环线路,衔接村与镇之间、镇区域与轨道交通站点之间的交通,高峰发车班次密度达到内环内中心城区供应水平,从而减少市民出行时间,让市民经过一次乘车或一次换乘到达目的地。

方案中,南汇公交公司结合城区中的公交枢纽站或公交首末站点、轨道站点、居民住宅区、学校、医院、商业网点、社区服务中心等市民主要出行点,形成以观海路、宣黄公路、大川公路、下盐路为大循环;以靖海路、南祝路、通济路、拱极路、人民路、沪南公路等纵横主干道组成几个小循环线网,以轨道站点为中心从而形成公交循环网络。

记者了解到,“惠南1路”将率先新辟,在惠南地铁站至惠南地铁站之间进行双向微循环。新辟线以惠南地铁站为起点,经南祝路、人民东路、北门大街、南门大街、卫星西路、城基路、西门大街、城西路、拱极路再至惠南地铁站,全长4.8公里。双向约16个站点,平均站距300米左右,该线主要连接地铁站、学校、居民小区、商业网点、镇政府等,并在主干道上与其它公交线路并站,达到零换乘,在营运时间上和16号线的首末班时间相衔接,高峰间隔在5分钟内,低谷间隔在10分钟内,达到市中心城区的服务水平。

微循环设想还计划在城区内将原有的村村通线路改造为大循环线路,更好地衔接起主要站点;避开惠南镇主城区的道路拥堵路段,优化调整现有的公交线网,新辟和改造循环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