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东上川路旧改体现政府执行力

来源:浦东时报 发布时间:2020-09-15 浏览量:18

补偿“数砖头”居民“很放心”

“我,出生于高庙。儿时暑假,白天在马家浜游泳,晚上和街坊们在路灯下纳凉。曾几何时,我的家园变成了一个混居的地方!跨世纪的老旧砖木建筑和新搭的混凝土房,你墙挨我墙,喘气都很困难……环顾四周,还有比高庙更差的穷街吗?我真的没有勇气和魄力,让我的娘亲、父亲,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再住几十年!所以,我家签了!你家呢?”这是70岁的童阿婆的儿子写的。虽然他早已搬离了上川路地块,可是,在房屋征收过程中,这位“60后”两度写就激扬文字,贴在房屋征收组临时办公房前,主动充当“马前卒”。  

“我儿子说出了大部分人的心声,好多街坊都夸他,我很为他骄傲。”童阿婆说出了自己为什么感谢党、感谢政府的原因:“连我这样好的儿子都会因为搬迁被人骂,政府要做这样难的事情,那得有多大的魄力啊?!”一次涉及到699户人家的房屋征收,让居民感受到的却是——

政府为民办事的执行力

沪东上川路旧改地块,5.5万平方米的地面上,有产业365处,居民户数699户。

更多人却把这里叫做“高庙”、“庆宁寺”。老奚家六代居住的老屋已经有100多年历史,一大家子19口人同在一个屋檐下,他说:“时代变了,我们这里已经成为洼地,一下雨就积水,改造都不可能。”唯一的办法是“动迁”,他开玩笑地说:“说动迁说了十几年了,好些人家做好了准备,纷纷往房子里迁户口。”  

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瞿秋云告诉记者,上川路地块已经经历两次动迁:第一次是造军工路隧道,12户人家搬走了;第二次是造马家浜水闸,97户人家乔迁;“从2010年开始,剩下的居民开始通过各种途径不断要求动迁。”然而,“高庙”临江,滨江地块是上海市整体规划区域,浦东新区也得“一切行动听指挥”。  

作为新区四届人大代表,每逢两会,瞿秋云就要提上川路旧改问题,并且提交书面意见,“区人大两次组织有关人员来实地视察,非常重视。”顺应民意,解民之忧,成为新区上下执政的共识。2013年11月,新区主要领导在“解决街镇反映问题和意见建议工作推进会沪东街道现场会”上明确表示:“要在政策范围内想方设法推进上川路旧改征收。”  

在分管副区长推动下,新区建交委、滨江公司、沪东新村街道等认真贯彻落实领导指示精神,跨前一步,做好了资金、房源的准备。

“最大公约数”定义征收方案

盼动迁,想动迁,真的动迁了,又“动”不了了!老奚苦笑着说:“我们这里啊,有私房,有公租房,有公房转的产权房……要出一个人人都满意的征收方案,难!”

为此专门成立了由建交委征管处、新区房屋征收中心、沪东新村街道、滨江公司等相关部门组成的旧改征收指挥部,在详细核对人口、面积、产证等元素摸底的情况下,在确保遵守71号令的前提下,多次召开征询会、听证会,反复研究确定合理补偿口径,寻找民意“最大公约数”,制定出了惠及多数居民的补偿安置方案。  

户口人数最多的老奚满意了:“我女儿家两年前动迁的,拿她比较一下,我们这次心满意足了!”叶阿姨住的是公公分的房子,二十多年前她买下了房子的产权,她说:“阿拉这种老公房物业是差得来!连我家外孙都说,外婆家老龌龊噢!这回换了两套电梯房,心里敞亮多了!”公租房的补偿20%给单位,80%归个人,租户们大部分都表示满意。  

“‘数砖头’(注:以被拆除房屋面积为补偿依据并给予补贴)是硬杠杠,谁都看得见摸得着,其实不大容易产生矛盾。”瞿秋云告诉记者,“最难解决的其实是家庭内部矛盾,拔出萝卜带出泥,考验的是基层干部的执政能力。”比如,童阿婆住的房子是其婆婆的阿姨造的,而她的婆婆又嫁过两次人,为了房产问题,家里人多次闹上法庭,找不到平息矛盾的方法。“这一次房屋征收,房产价值可以算得清清楚楚,而人心、亲情的价值正好也可以得到‘清算’。”街道、居委会方方面面的干部一趟趟帮着“算账”,终于把这笔“家务账”了断了!童阿姨喜极而泣:“一辈子的问题都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