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海洋装备制造业逐步复苏

来源:浦东时报 发布时间:2020-09-15 浏览量:29

1月23日,沪东重机股份有限公司在其位于临港的柴油机生产基地发布了全球首台大型低速船用柴油机排放系统。该套系统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可使大型船舶的氮氧化物污染下降80%。

记者从新区相关部门获悉,以沪东重机为代表,目前临港的海洋装备制造业正借行业逐步复苏之机,呈现逐步上升态势。去年1至10月,临港地区海洋装备制造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1.3亿元,同比增长41.9%,占临港工业总产值的30.1%。

国产船载系统攻克“世界难题”

据了解,船舶排放污染比汽车污染更甚,其中氮氧化物是主要污染源。“一艘万吨级的大型集装箱船一天排放的氮氧化物,相当1600多辆小车一天的排放量,而排污的‘罪魁祸首’就是大型低速柴油机。”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因此,这些年世界顶尖的科研机构都投下巨资,研发符合国际海事组织要求的环保船舶柴油机排放系统。

上述业内人士介绍称,国际海事组织(IMO)去年通过了防止船舶造成大气污染的修正案。该修正案规定了污染严重的船舶禁止驶入欧盟和其他一些国家的港口。同时,该组织制订的TierIII标准(对柴油机氮氧化物排放限制的第三阶段)也将从2016年1月1日起实施。这都使得该系统的研发迫在眉睫。

2011年,沪东重机与世界柴油机研发制造领军企业瓦锡兰公司携手开发SCR排放系统。通过3年研发,成功制造出全球首台安装于瓦锡兰船用低速机的选择性催化还原反应装置(SCR)系统,将率先安装在4艘新加坡22000吨多用途船上,可使集装箱船的氮氧化物污染下降80%。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系统的发布对我国环境改善及政策应对无疑也是一大利好。据悉,在目前全球十大集装箱港口中,中国占据了其中七个,但进出港船舶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很大。此外,在近日举行的“2015年上海产业结构调整与节能环保研讨会”上,相关人士也透露,上海将在近三个月内推出包括船舶在内的10个行业的排放标准。

海洋装备占临港工业产值三成

值得一提的是,与沪东重机的临港基地的情况相类似,临港海洋装备制造业在经过近三年的行业低迷后,自2013年下半年逐步复苏,船舶订单保持高位。其中,盈利能力良好的环保节能型新船继续受到船东青睐。海工装备订单也将在未来五年保持逐年增长态势,且有从浅海平台向深海平台转移的趋势。

从行业细分来看,船舶制造方面订单比较充裕,产能利用率明显提高,三分之二企业实现增长。去年1至10月,临港船舶企业实现产值33.6亿元,同比增长30.1%。大型船企中船三井反映,随着新一轮船舶制造业的复苏,目前企业手持订单生产任务已排到2016年。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经营情况好于船舶制造,产业链进一步完善,涉及海工的企业总产值全部实现增长。目前,临港涉及海工的企业共7家,其中5家已营业,2家处于投资建设阶段。海工产品结构从涉及单一领域向多个领域发展,包括海上钻井平台、平台辅助船、钻井包设备、大型构件等,产业链逐步完善。

临港海工领域的代表企业外高桥海工在码头加宽加深改造等生产条件不断完善的情况下,生产能力不断强化,订单结构也趋于多元化,实现从单一的母公司分配订单到自主承接订单与分配订单相结合的转变。作为平台总装的主战场,外高桥造船临港基地将为其手持的11座两型自升式海洋钻井平台提供助力,其承接的4条PSV(海洋平台供应船)计划于今年4月开始逐条交付。

此外,上海中曼石油有限公司和宏达海洋工程设备制造等项目陆续落户临港。前者为一家石油钻井包(陆地和海洋)设备制造企业,后者在计划投产后,将生产、研发ROV水下机器人等潜水特种装备。

另据临港管委会方面透露,瓦锡兰与中船集团日前也正式签署合作协议,组建合资公司生产中大型缸径中速柴油机及双燃料发动机。计划中的中船瓦锡兰发动机(上海)有限公司将其工厂设于临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