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浦东新区青农联谊会正式挂牌。新生代农民的培养,又多了一个规范的组织化平台。
青农联谊会由浦东团区委、区农委以及浦东青联共同发起建立,首批会员39人,涵盖了浦东现代农业领域的青年企业家、创业者,以及农业服务企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人员。
青农联谊会的最大特色之一,在于年轻——会员平均年龄不超过35周岁,最小的一名会员是个“95后”。
2014年“五四”青年节当天,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沈晓明与8名“农二代”青年座谈时,曾强调“年轻人是浦东农业的未来。”如今,浦东的广袤田野间,已经有了不少年轻人的身影。
李玉梅:农业也能“高精”
老家在农村,大学上的又是农业大学,工作还是搞农业技术,李玉梅觉得自己与农业密不可分。
李玉梅是个东北妹子,普通话里带着那么一丝东北腔。“老家是黑龙江省牡丹江那边的,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就在上海博翼有机农业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工作。”
从2010年来上海到现在,不到5年,李玉梅已经从一个应届毕业生,成长为公司里的生产技术经理。1988年出生的她,过了年才27岁。
老家在农村,大学是读内蒙古农业大学园艺专业,毕业后又到了跟农业有关的公司上班。用李玉梅自己的话来说,她与农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当初选择内蒙古农业大学,除了从小在田间长大的这一份情愫之外,李玉梅也有过自己的思考。“高中毕业时,曾经听到别人说,农业领域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当时我也这么觉得,所以选择了农业大学。”
刚到公司的时候,李玉梅也曾有一段时间不适应。南北地区气候、土壤等因素的差异,让她感觉到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技术用不上。另外,在学校时实习的机会少,实际操作方面也欠缺经验。
于是,年轻的李玉梅跟着有经验的当地农民一起下地干活。育苗、栽种、施肥、修剪,所有的活都跟着学,并且都亲手操作。头两年时间里,她基本没怎么进过办公室,而是把公司基地里栽种的所有蔬果都试种了一遍。
“做农业要是自己不动手,绝对了解不了其中的奥妙。”这是李玉梅坚持的一个道理。有了“实战”经验,加上扎实的知识基础,她迅速成长。2013年,公司任命她担任了生产技术经理。
高学历的优势由此开始发挥。李玉梅开始负责公司里的各种事务,包括田间作业的管理、各种项目的开展,以及专利申请等。在公司的小会议室墙上,已经挂了不少的专利证书,有的出自李玉梅之手。
李玉梅有个想法,就是要把农业做得“高大上”、“高精深”。这就需要更多有眼光、有基础的年轻人加入到农业这个领域。李玉梅,算是个很好的榜样。
赵梦琪:做个农民很幸福
辞去货代工作到合作社上班,奔跑在田间,赵梦琪感觉自己比白领要幸福得多。
赵梦琪与李玉梅一样,都出生于1988年,也出生在农村。不过,后者是从东北来到上海,前者则是土生土长的浦东南汇人。
高中毕业后,赵梦琪考上了上海师范大学,学习物流管理专业。2010年7月毕业后,她成为了机场的一名货运代理。
然而,工作不到一年,舅舅找上门来,想让赵梦琪去他开设的上海南汇民信桃业专业合作社帮忙。
虽然这份工作并不符合自己的白领梦,但赵梦琪最终还是决定去帮助舅舅。于是,2011年5月,她辞去货代的工作,来到了合作社。舅舅也大胆放权,直接让赵梦琪担任了总经理。
赵梦琪主要负责的是市场的开发和与农户之间的沟通。合作社规模不小,她要经常与超市、农户进行交流。
这3年多来,赵梦琪最满意的成绩之一是帮合作社做了一个不错的电商平台。“之前合作社也有网站,但只是一些简单的介绍,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电商平台,客户可以直接在上面选购各种产品。”
当然,作为合作社的总经理,她的任务远不止于此。每年的不同时间,她还要组织专家给农户去讲课,教授一些栽种方面的新技术。
赵梦琪坦率地说,自己去田地的机会并不多。例如4月到9月水果销售时间,她除了去收购场合外,基本都是在忙销售。9月到冬季的栽种季节,她去田间的次数也不多。
不过,她还是决定学习一些农技方面的知识,也准备多去田间向农户学习一些经验。而同时,她也在读农业信息化方面的在职研究生。
虽然听上去非常辛苦,但赵梦琪却认为在合作社工作是件幸福的事,甚至连白领梦都渐渐褪色。“现在的一些白领,周末都要去农家乐什么的,我现在每天都能享受田园的风光和乐趣,不是比那些白领要幸福多了?”
尹士丰:小姑娘田间有梦
“95后”的尹士丰,目前还在跟着父亲学习合作社的事务,认真地充实着自己。
在第一届青农联谊会的所有会员当中,1995年出生的尹士丰,是年龄最小的一个。相比其他的会员,她还显得十分稚嫩。
2014年大专毕业后,尹士丰听从家里的安排,来到了父亲创立的上海尹民果蔬专业合作社帮忙。
像每一个小女孩一样,小尹对自己的未来也曾有过遐想,那就是当一个甜点师。不过,对于家里的安排,她也没有太大的抵触情绪。
“我从小就是在农村长大的,小时候爸爸比较忙,奶奶带的时间比较多,奶奶在干农活的时候,我就在田间玩。”她告诉记者。
初中毕业后,小尹读了中专,学的是民航物流。2010年,父亲的合作社成立,之后她听从家里的安排,到上海开放大学读大专,学的是农业经济管理。
2014年7月毕业后,小尹就来到了合作社。虽然挂着一个“经理”的头衔,但小尹对自己的定位十分明确:“爸爸让我来这里,就是让我先跟着他学习一段时间,等有基础了再真正去做事。”
2014年10月,合作社申请了一个家庭农场,当年年底获批,110亩地的规模。小尹告诉记者,这个家庭农场由她和伯伯一起负责,她也希望能尽快学到足够的知识和经验,把家庭农场做好。
小尹对父亲的一句话记得特别清楚,那就是“要带动周围的农民一起致富”。为了完成这个愿望,她也确实在
认真地充实自己。几乎每天,小尹都会按时到合作社报道,除了帮助完成一些文案工作,也会跟着农民到田间体验。
除此之外,她还积极参加浦东新区举办的各种培训,包括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而这次能够加入青农联谊会,也被她看作是一次极佳的学习机会。
陈翔:“海归”传承中药文化
作为百年传统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陈翔带着“海归”的身份,立志于把这个非遗项目继续传承下去。
身穿体面西服的陈翔,看上去完全不像是与农业打交道的人。不过,他自己却宣称:“在青农联谊会的会员当中,我可能是与农民打交道最多、最广的人。”
刚过而立之年的陈翔,是上海康桥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他的另一个身份,是“益大中药饮片炮制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
“宣统二年,我的祖先就已经开设了益大药行。从那个时候起,这门中药饮片炮制技艺就在我们家传了下来,现在已经是上海市的非遗项目了,我们还打算申报国家非遗。”陈翔告诉记者。
陈翔是个海归,他曾到英国留学了三年,学的是管理专业。不过,2009年毕业之后,他还是回到上海,进入了公司。
事实上,从小在药厂长大的他,早已经知道自己的未来发展不会离开药厂。“家里不希望在我手中断了这个家庭延续了百年的事业,甚至说是一种传统文化。”陈翔说道。
进入公司后,陈翔并没有光坐在办公室里,而是从跑采购做起。“有一种说法,说是穷的地方才会种药材,所以我经常去各种穷乡僻壤、小山沟,跟那里的农民直接打交道。”
甘肃、安徽、广西、贵州、四川……陈翔在全国各地到处跑,一跑就是4年。也正是这4年的经历,才让他敢于宣称自己是“与农民打交道最多、最广的青农联谊会会员”。
事实上,在2009年底,也就是陈翔进入公司不久后,公司就开始在康桥地区建设益大本草园。如今,本草园里种植了460多种中药,请了当地50余位农民来照料,已经成为集药用植物栽培与研究、中药文化展示的一个主题园林。
用陈翔的话来说,中药制药企业,与农业无法脱开关系。这次加入到青农联谊会,一方面有助于公司的发展,同时也希望能继续传承中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