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人大代表开展年末集中视察

来源:上海浦东门户网站 发布时间:2020-09-15 浏览量:22

近日,一年一度的新区人大代表年末集中视察活动拉开大幕。伴随着浦东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和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大代表的视察内容不断增加。此次集中视察,百余名新区人大代表“兵分三路”,就重大工程建设、环境综合整治、城市综合管理,审批制度改革、事中事后监管,社会民生事业、“家门口”服务等三大内容进行了实地视察并召开座谈会,了解相关工作并提出意见建议,切实发挥人大监督职能。

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田春华,副主任袁胜明、庄品华、谢毓敏、周奇分别率队开展视察。区委常委、副区长陆方舟,副区长王靖等政府领导陪同视察。

重大工程建设、环境综合整治、城市综合管理

12月8日下午,由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田春华、副主任谢毓敏带队,新区人大代表们先后前往三林恒大整治地块、小盐船港河道整治现场、地铁9号线、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就环境综合整治、城市综合管理进行实地视察并听取相关汇报。

一路视察,区人大代表们的一致感受是浦东开发建设不断“加速度”,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环境综合整治如火如荼,城市管理治理能力水平不断进步。据介绍,今年浦东环境综合整治围绕重点整治区域,“又快又稳又好”地推进各项工作。截至12月5日,全区共整治违法建筑2219.42万平方米,浦东纳入市考的555条段河道整治工程进度为96%,河道两侧10米范围违法建筑全部拆除;轨交9号线三期(东延伸)工程将于年底建成开通,从而极大缓解杨高路的交通压力;区城运中心自9月4日启动试运行以来,构建了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实现城市管理各类数据信息一体化集成、全方位共享,建立了联动高效的运行机制。

田春华表示,今年来,无论是浦东的城市建设管理,还是区域环境整治,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令人振奋。城市建设管理是永恒的难题,需要大家再接再厉、加倍努力。对于中小河道整治,需要加强整治后的管理,水系要进一步打通,水系周边的截污治污还要加大力度;“五违”整治丝毫不能松劲,要加强建筑垃圾处置,管好拆后土地利用;城市建设管理要守住安全底线,提升城运平台的运作水平,加强城市管理领域信息交换、资源共享。希望人大代表继续加强监督,提出更多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更好地推进浦东各项工作。

座谈会上,部分区人大代表也纷纷结合视察感受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丁海涛代表认为,中小河道整治应该变突击性整治为常态化管理,要落实人员、落实经费,长抓不懈;同时要从源头管控,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要进行水网建设,实现自我修复;要加强技术上的治污能力,加强科研;建立奖惩机制,提升工作水平。万建军代表则建议,“五违”整治、中小河道整治在巩固成绩的同时要防止回潮,对整治地块的后续开发要合理合法加以利用,要加强规划,更好地发挥功能作用。

周全代表结合自己的工作,提出相关部门要重视老旧小区水污分流的改造;对环境综合整治过后的产业升级要加强规划,力求透明,以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要加强协同,真正落实河长制。

作为基层工作人员,薛金祥代表针对一些实际问题,建议政府部门应加快整治过后的项目推进,在中小河道整治的同时解决村庄公共厕所、建筑垃圾处理的问题。

针对代表们的建议,王靖回应表示,将把代表们提出的意见建议纳入各项工作中去,希望区人大代表一如既往地监督政府工作,继续给予支持。

审批制度改革、事中事后监管

浦东正努力打造政府治理能力的先行区,各项工作推进得如何?还有哪些薄弱环节?12月8日下午,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袁胜明带队,部分区人大代表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为主题,先后视察了欧莱雅中国研发和创新中心、自贸试验区行政服务中心、新区事中事后综合监管平台。

在欧莱雅中国研发和创新中心,区人大代表了解到,欧莱雅是首批参与“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由行政审批改为备案的企业,荣获了第一个企业用户账户和第一个产品备案凭证。该试点方案是在不降低产品安全监管的基础上,对产品监管方式进行的制度创新。备案资料较以往没有变化,最大的变化体现在流程上,将审批改为备案,能为产品上市节约至少三个月左右时间,基本实现了全球同步上市。

自贸试验区行政服务中心也有颇多改革特色。数据统计显示,2017年1月至10月,该中心已服务156.9万人次,受理66.6万件,办结65.8万件。区人大代表在视察时注意到,目前大厅取号已实现微信扫码、摇一摇和无声叫号、短信提醒等,并在去年年底推出网上预约、支付宝预约等服务。11月6日,服务中心更是启动了企业市场准入“单窗通办”机制,实现了“三个通”,即:“一窗通”、“一网通”、“一次通”。

而在去年6月27日,新区事中事后综合监管平台在全市率先上线运行。同年底,“六个双”被明确为打造提升政府职能能力和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的重要抓手。区人大代表在新区市场监管局了解到,“六个双”指的是通过综合监管平台,做到相关行政事项的“双告知”“双反馈”“双跟踪”“双随机”“双评估”“双公示”。目前,“六个双”闭环监管机制基本成型,已于今年8月11日上线。

座谈会上,钟雄久代表表示,要加强包括案例交流、实践培训等对企业的指导和培训,尤其要关心好处于起步阶段的企业,因为审批制度改革对企业生存环境能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张晓红代表则表示,身处信息化时代,政府也应通过智能化、云计算、大数据等手段加快深化改革的步伐,尤其是对老百姓的日常便民服务完全可以做到移动化、自动化。

项震代表认为,整合意味着责任与担当,尤其在创新方面,源头在市场,龙头在政府。管理部门要相互借力,比如在办理工商类事务时,可以探索借力银行网点,同时各类行政服务事务力争触网,如此一来政策能快速普及,办事力量也能迅速下沉。刘宏代表认为,政府治理的观念要跟着市场的需求不断改革。其中,事中事后监管与事前放开审批是相对独立又相互连接的关系,这当中不能产生空窗期和空白点,同时还要避免信息碎片化、独立化、障碍化。

詹庆华代表表示,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果显著,在浦东形成了非常好的政务生态。目前来看,包括审批、服务、监管等政府行政工作离市场水平还存在一定距离。李群代表表示,要及时公开抽查结果,完善有奖举报制度,强化信用约束,加强行业协会政策引导,制定行业公约,加强网络科技应用。张晓喆代表则建言,希望政府办事材料清单更细一些,更新对于电子材料的认定标准。在具体办事过程中,希望一件事锁定一位经办人员,提升用户感受度。

对于区人大代表的建议,陆方舟回应表示,未来,新区行政事务改革将更多以企业为中心,根据企业需求形成新政策、新思维,具体将包括深化证照分离、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营商环境优化提速、四个集中一次办成、数据资源的开发运用,并在创新机构方式方法、事中事后监管方面有所突破。

袁胜明表示,要通过着力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找准浦东行政审批改革、事中事后监管方面存在的不足和薄弱环节,补足短板;要聚焦需求、切实提高市场主体的认可度和获得感;要注重系统集成,切实增强浦东新区政府职能转变以后的整体效能,体现改革深度、改革效能。

社会民生事业、“家门口”服务

社会民生事业、“家门口”服务也是代表们关注的重点。12月8日下午,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庄品华、周奇带队,与部分区人大代表实地视察了原五牛城轻纺市场、长者照护之家、银桥居民区等地,了解相关工作。

据介绍,浦兴路街道坚持深化落实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要求,探索构建“家门口”服务体系总体布局及“专业办”“就近办”“门口办”“互助办”的“四办”服务理念,努力将各类服务资源送到群众身边,全力构建“有温度”和充满“大爱”的浦兴社区。目前,浦兴路街道已完成30家居民区“家门口”服务站、4家“家门口”综合服务园建设,同时,通过自治金项目激发共建共治共享新常态,形成社会合力,完善居民区治理格局,共建美好家园。

赵晓冬代表就“家门口”服务提出,要将工作做得更实,区人大需对工作人员配备、人员业务培训和指导、人员工作能力是否得到提升等内容加强监督。

原五牛城轻纺市场项目地处浦兴路街道,原先存在违法建筑,市场关停后租借给外来人员居住使用,安全隐患极大。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下,浦兴路街道在2017年4月开始对该市场存量违建进行拆除,并于5月上旬完成场地清理及围墙圈围工作,现该地块已基本符合立项建设要求。

就原五牛城轻纺市场项目,谢金亮代表提出,该地块周边综合性体育设施不足,现地块规划已明确,建议尽快理清该地块单位的权属关系,有关部门提前论证,尽快列入民生实事工程,确保地块尽快建设,以满足周边居民对体育设施的需求。马建忠代表提出,街道区域内大型文化体育设施少,既然地块已平整,建议区委、区政府予以重视,抓紧建设。郎凤芳代表也表示,此次视察看的是浦东,关注的是民生。关于拆后土地利用,政府部门应考虑尽快让老百姓有获得感。

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区人大代表还听取了新区民政局关于浦东新区养老服务工作情况的介绍。据悉,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形势,浦东以推进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巩固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相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作为基层居民区的党总支书记,刘玉萍代表认为长者照护之家的模式值得学习、借鉴、推广。她建议管理部门结合社区实际,实行类似小而精的模式。管景志代表则建议社会养老服务可以更加多元化,除政府、企业、保险公司外,也可以引进外资。

庄品华表示,此次活动既是视察,也是监督,既看成效,也找不足。他建议要认清形势,高度重视,切实增强做好社会事业和民生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大力推动社会事业和民生工作全面发展;要强化保障,形成合力,务求社会事业和民生工作取得新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