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成为观察新型无人业态“前哨”

来源:上海浦东门户网站 发布时间:2020-09-15 浏览量:22

近两年,受到人工智能、面部识别等高新技术支持,大量无人商业模式被推向市场,它们的命运却各不相同。浦东作为无人商业模式的重点落地区域之一,不少商家纷纷在此试水自己的无人商业创意,因此也成为观察无人商业发展的一个“前哨”。

无人KTV和健身仓拓展放慢

近两年最火的无人KTV在浦东多个商业综合体内铺开,包括世博源、丁香国际商业广场等。由于模式新颖、商家推广期优惠券不断,曾经备受消费者推崇。但随着消费者新鲜感流逝,无人KTV并未能持续形成消费浪潮。

记者调查后发现,目前浦东各商业综合体内已有的无人KTV普遍使用频次不高,部分商场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未有大举引进的计划。记者近期在商业综合体内看到的无人KTV,大部分时间处于空置状态,偶尔有穿着校服的女生们结伴使用。不少消费者对记者表示,无人KTV空间狭小,不适合多个朋友聚会,而且隔音效果不好,整体氛围不如KTV。

无人健身仓的运行情况也很一般。据媒体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底入局共享健身仓的公司近40个,但目前市面上能够看到的健身仓品牌已不足十家。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去年底出现在锦绣坊的觅泡无人健身仓已不在原址。信息显示,公园盒子的无人健身仓落地速度也明显放缓。

有分析人士认为,无人健身仓没有足够的刚需性,较为小众的市场让企业拓展较为缓慢。足够的刚需性建立在商业模式能够直击消费者的痛点,能产生足够的用户黏性,仅仅凭借模式新鲜和无人概念的商业模式容易缺乏后劲,很难如滚雪球般持续放大。

智慧微菜场和无人彩妆店“蹿红”

相比上述无人业态不温不火的境况,另一种无人业态——智慧微菜场却在浦东经过较长时间的默默耕耘后获得稳健发展。据浦东新区商务委相关负责人的介绍,智慧微菜场主要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在居民密度大、菜场分布相对不足的小区保证蔬菜供给,补充民生需要。

记者采访了浦东智慧微菜场中占比最多的食行生鲜,根据最新数据,他们在新区22个街镇布了225个点位,大部分点位运行情况良好,在周浦、三林等人口密度较大的社区,月补货次数达到19次。

食行生鲜负责人告诉记者,新鲜、便捷、安全、便宜是他们的特色。食行生鲜的无人菜柜采取“网订柜取”模式,没有现场售卖,零库存无剩余,因此可以保证新鲜。点位基本坐落于居民小区中,服务周边取货便捷。配送方式选择全冷链,耗损少,因此价格便宜。“我们还提供很多经过处理的半成品蔬菜,价格也很实惠。很多白领不高兴去菜场就会在我们的APP下单,下班直接在无人菜柜取货,回家烹饪。”食行生鲜负责人说。根据市商务委的要求,今年浦东在原有230家的基础上,计划再增加60家智慧微菜场。

作为短期业态,无人快闪店的新鲜度一直很高。上个月玛丽黛佳的无人快闪店在浦东正大广场超预期大卖后,品牌方迅速在北京进行活动复刻。本周,另一个平价彩妆品牌妙巴黎的无人快闪店也登陆浦东,显然是受到了成功先例的激励。“1元就能买到粉底试用装,9.9元就能买口红,我希望这样的美妆无人店越多越好。”现场一位排队选购的消费者告诉记者。

监管和法规配套还有待跟进

记者获悉,针对网购中居高不下的快递费用,无人机和无人货车成为不少企业的发力点,谷歌、亚马逊均重金投入无人机研究。国内公司中,京东正在研发6种不同的送货无人机。相关报道显示,环比5月同期,京东无人机6月份的起飞架次增长43%,订单配送量增长46%,但在网络上关于无人送货机是否合法、安全的讨论也一直不断。京东方则表示无人机一直按照国家相关规定飞行。

虽然无人商业模式的高科技、新鲜感总能引起消费者的热议,但作为新生事物,其监管和法规配套还有待跟进。浦东新区文化市场管理所负责人就曾向记者表示,对无人KTV内提供的曲目、歌词、画面存在难以审核的问题。

有关专家认为,作为新兴业态,无人商业模式值得市场和社会的长期关注,那些真正满足消费者刚需,经得起市场检验的好企业,在大浪淘沙之后才能得以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