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建为引领,居民、社会组织、社区单位等的社会多元力量在浦东社区治理中持续发力,在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的同时,也成为浦东社会治理创新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楼宇党建、“1+1+X”工作法、居民自治金……浦东开发开放28年以来,不仅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也开创了一系列富有新时代特色的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品牌。尤其是从去年开始,新区探索推进“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成为浦东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标杆。
通过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居民自治力量、社区单位等社会多元力量被召集到社区治理的大旗之下。他们如何充分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发挥自己的能量与作用?
用需求调动社会组织
要将党建工作嵌入到社会组织事务中,用需求引领、或是以软性文化来引导,尊重社会组织的情怀与信念,以暖人心的举措推动真正的发展。
每周一至周五下午3点半开始,来自各个社会组织的专业工作人员就会来到塘东居民区“家门口”服务站待命,有的负责为孩子们辅导功课,有的根据自身专长,开展“认识社区、机械臂制作、特别微课堂”等特色课程,以及读书故事分享会等活动。
这是塘东居民区推出的“爱心三点半”项目。该项目一次性引进了9家社会组织,为周边小学生提供一站式的公益晚托班服务,有效缓解了双职工家庭学生放学后“看护难”的问题。
今年,塘桥街道在购买第三方社会组织服务时,一改以往“公共平台统一发布、公开招投标,再安排到各个居民区”的程序,而举行居民区“家门口”服务需求与社会组织供给侧服务项目推介会,由社会组织给出“菜单”,老百姓直接“点菜”,政府负责“买单”,通过党建引领,探索社会组织服务供需的精准对接。
近年来,浦东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茁壮发展,截至今年5月15日,新区拥有社会组织2196家,逐步成为提供社区服务,参与社会自治共治,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之一。
社会组织的自身性质决定它会主动、积极地融入社区,参与社区治理,但是社会组织发展百花齐放,同时社会资源有限,如何将“好钢用在刀刃上”,提升社会组织的效能?塘桥街道作为新区层面社会组织发展较早、数量较多、成效较好的一个街道,采取以党建引领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为切入点,让社会组织提供的服务能够紧贴民生需求,承接更多具有群众性、公益性的公共事务。
“专业高效的社会组织已经成为社会治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通过党建引领,塘桥的131家社会组织紧密衔接社区养老、就业服务、公益慈善、物业服务等民生领域,已经成为社会建设、民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塘桥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沈英说。
上海市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副主任何海兵教授提出,基层政府要找到党建工作与社会组织事务的融合点。“要将党建工作嵌入到社会组织事务中,用需求引领、或是以软性文化来引导,尊重社会组织的情怀与信念,以暖人心的举措推动真正的发展。”
在洋泾街道,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则走了另一条路——2013年,由街道出资400万元成立社区公益基金会,再通过这一新兴平台性机构,整合社区力量。作为洋泾社区公益的枢纽,基金会注重资助和扶持本社区公益生态的成长,因此在设立之初,它便将“筹人”作为与“筹款”同样重要的工作,开展日常运营。
一方面,基金会注重呼应社区需求。“我们在初期进入社区的时候,就做了充分调研,定下了失智老人回应服务、青少年社区发展等项目。”洋泾社区公益基金会秘书长任艳萍称,同时由于基金会具备公募资格,可以开展非定向的公众捐赠,并进行项目筹资、专项基金、在线众筹等工作。“筹集到的资金可能并不是很多,但居民的关注非常多,让我们能够实现‘筹人’的目标。”
同时,基金会也在帮助政府创新多元参与社区治理的路径。公益集市、亲子公益俱乐部、“少年志”项目、家长互助平台等,让各年龄段的居民都可以深入参与到社区治理中。
“在基金会成立之初,街道对我们有一个非常大的期望,就是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任艳萍称,在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后,基金会引入参与式的理念,开始逐步推动社区自治的专业化。“例如在开展自治金项目时,我们将‘开放空间’议事制度的理念与技术引入社区,培养居民自主成长,并通过这样参与式的资助,培养社区精英参与社区事务的自觉。”
协商民主百花齐放
社区治理方式从行政命令式转为依法协商式,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重要基础,也是最基本、最有效的形式。
“党建引领这一概念,首先明确了基层党组织的中心作用,要加强基层战斗堡垒的建设。”新区人大代表、洋泾街道博山居民区书记刘玉萍说。在她看来,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最前沿,就像是政府的末梢神经,群众的需求和困难,都需要通过基层党组织往上传达,政府的政策、福利也都经过这里贯彻执行。
在博山居民区,党建工作的确发挥了引领作用,不仅做好了上级政府与基层居民间的桥梁,还有效聚集社区多元力量。参与到社区治理中。这份参与还集中体现在诸如“家门口”服务站建设、“五违四必”整治等重点工作中。
博山居民区旁边有一家菜场,一些菜贩将摊位摆进了小区,影响到居民休息与环境秩序,为此管理部门安装了一道铁栏杆,阻止乱设摊。但是铁栏杆在拦住乱设摊的同时,也封锁了这条通道,遇到突发事件,救护车、消防车都开不进来。
这个两难的问题,最终通过居民自治中较为普遍的“三会”制度,召开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由居民自己商议,作出决定。“居民提出,生命安全要放在第一位考虑,乱设摊问题可以靠加强管理来根治,于是我们把意见上报给街道,街道再牵头城管、安监等部门到现场调查。”刘玉萍说。
小区建筑垃圾堆放清运问题、物业管理问题、居民活动室空调安装问题……博山居民区内关乎民生的大小事务,都会依靠居民自治进行推进。同时,通过党建工作与周边单位联建联动,也发挥了资源共享的功能。
“小区边有一座公园,一些广场舞团队在内活动,难免有噪音问题。通过党建联建,公园方向我们透露了人手不足的难处,居民们就决定组织一支志愿者队伍,进入公园参与秩序维护,达到了各方都满意的结果。”刘玉萍说。
另一方面,大大小小的群众自治团队也在提升普通居民的社区自治意识。截至5月15日,新区备案的群众自治团队已经超过6000家。
前段时间,潍坊十村一小区物业管理突发“地震”,物业公司经理退休、业委会成员全体辞职,小区陷入无人管理的状态中。在居民区党组织的牵头下,一批自治骨干紧急成立了“物管家”自治项目,处理新业委会成立前过渡期内的种种小区事务。
卫生、安保缺失,“物管家”组建“环境安全维护”工作小组,组织志愿者开展保洁、巡逻工作;房屋漏水需要维修,懂技术、工程的专业志愿者挺身而出;新旧业委会交替时发生纠纷,社区“老娘舅”及时介入……在“物管家”坚守下,小区成功重焕生机。
早在去年初,潍坊新村街道就定下了“深化推进党领导下的社区共治和居民自治三年行动计划”,鼓励、发动每个社区主体升级成为社区的主角,共建共享美好社区。一个“自下而上”的居民自治参与体系被建立起来,鼓励居民用法治思维化解矛盾,自己“开处方”、共决策、破难题。
新区区委党校党建研究中心主任邱素琴副教授表示,目前浦东新区基层党建引领基层共治自治方面,已经出现了一些由点到面的突破。“例如努力探索形成了协商民主整体推进的治理模式,使社区治理方式从行政命令式转为依法协商式,这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重要基础,也是最基本、最有效的形式。”
以服务型党建深入企业
党建引领的作用可以嵌入到服务过程中,通过提供大量对方急需的、专业化的服务,润物细无声地开展引领。
在引导多元力量参与社会治理中,社区单位是不容忽视的一份子,尤其是在区域化党建工作深入开展后,许多社区企业都深入参与到各类社区事务中,但仍有不少企业似乎与社区治理绝缘。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黄晓春副教授认为,要调动企业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通过党建引领是一个好办法。“党建引领的作用可以嵌入到服务过程中,通过提供大量对方急需的、专业化的服务,润物细无声地开展引领。”
惠南镇聚集社区单位力量,绘出的社区共治“同心圆”就充分利用了这一理念。镇党委副书记徐建军介绍称,惠南镇作为南汇地区的区域中心,拥有丰富的公共服务配套资源,包括三甲医院、文化中心、体育中心等,镇政府希望通过区域化党建这面大旗,将上述资源以及各类商业资源,有效整合起来,并通过项目化的方式,配送到居民家门口。
通过镇党委牵头,“惠民医盟”“惠民学盟”“惠民商盟”“惠民艺盟”等四大惠民联盟相继成立,惠南调研形成了资源、需求、服务三张清单。在这个“同心圆”中,围绕社区治理这一主题,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聚集资源、搭建平台,增进社区多元治理新活力。
民乐社区是惠南镇一大保障房基地,尚处于健康基础设施支撑保障没有完全落地的尴尬时期。通过“惠民医盟”项目,民乐社区党委与浦东医院党委结对签约形成党建共建关系,医院六大科室与民乐社区六个居委会签约,将医疗资源送到居民区中,缓解了公共服务配套不足的问题。
“驻区单位在这个过程当中会有很多的付出,例如医生周末要下到社区服务居民,这势必增加了他的劳动量,因此镇党委也在积极地向医院、医生提供服务。”徐建军举例称,驻区单位在开展文明创建工作时,镇里会帮助他们宣传区域化党建方面的成果。“再比如说通过‘惠民商盟’,一些银行走进社区为居民提供金融方面的服务,我们也帮助它们拓展业务,实现双方的互惠互利。”
为数众多的小微企业常常是党建工作开展的难点,引导它们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更是难上加难。不过洋泾街道另辟蹊径,通过针对中小企业集中的园区、楼宇开展服务的方式,有效调动了中小企业员工融入社区的积极性。
洋泾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赵山宝介绍,洋泾街道辖区内有不少商务楼宇,以及创意园、产业园、服务园等小微企业集中区域,由于它们建设较早,不少配套设施没有到位,街道抓住这一“痛点”,以服务型党建切入其中。
位于浦东大道罗山路路口的龙珠广场就是一个典型:建成已近20年,楼内没有食堂,白领只能自带午餐,或者网上订餐。龙珠广场周边的阳光世界、上安大厦等5幢楼宇中,超过150家企业、近3000多人均面临这样的困境。
这也为区域治理带来一系列不稳定因素,如外卖员频繁往来造成交通隐患、厨余垃圾不能及时清运影响楼宇环境等。街道在与龙珠广场楼宇党支部开展调研后,协调工会、社会组织、物业等有关方面,协商取得大厦地下一间房间的物业使用权,引入不需要明火的粥店,以及诚信餐饮企业提供送餐服务,为白领职工建成了一所公益食堂,解决了白领的饭盒子问题。
“楼宇、园区是小微企业的**点,党建引领这些小微企业参与社区治理,关键在于将管理融入于服务之中,搭好平台、整合资源开展优质服务,从而实现党建引领、园区治理、企业管理和白领满意多方的共赢。”赵山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