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这是上级医院开的方子,请帮我配一下药。”如今,社区卫生中心也配备了临床药师,为患者临床用药把好关。
20世纪50—60年代,美国首先建立了临床药学这一新兴学科,把药学教育重点由传统的“重药”转向“重人”。虽然这一学科在我国起步较晚,但随着国内医药市场的开放和繁荣,医院合理用药这一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发展迅速,而临床药师在帮助医生合理用药方面,发挥着关键的作用。现在,上海各二三级医院均已配备了相应数量的临床药师。不过,直到去年下半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还没有临床药师这个岗位。
去年,上海市启动实施《上海市社区临床药师在职规范化培训方案》,并公布首批15家市社区临床药师在职规范化培训基地名单,其中,浦东新区有周浦医院、浦东医院、公利医院、浦东新区人民医院4个基地。全市范围内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师,在报名且初试合格后,可以参加培训。
到了去年下半年,第一批社区临床药师“出师”,填补了社区临床用药服务的空白。
“有些患者一个病要去多家医院诊治,一家医院和另一家医院开的药有时候是重复的,需要临床药师把关。”周浦医院培训基地负责人,也是该院药剂科科长、副主任临床药师陈敏说了一个故事:一名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药时说,自己浑身无力,非常难受。临床药师要患者把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拿来检查,发现他在两家医院分别开了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这两种药效果一样,一起服用属于重复用药,因此引发了不良反应。在临床药师指导下,患者停止服用阿托伐他汀,相关症状也随之消失。
随着上海医改的推进,“大医院看病,社区里随访”已成为慢病患者的共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诊量由此逐步上升,“一张医保卡看遍所有医院”引发的“毛病”也随之出现在社区。陈敏指出,不仅出现过重复用药的情况,药品剂量不当也有发生,“同样的药,在不同的医院里品规不同,病人不注意就会吃错了。”比如,同样一颗阿司匹林,有的医院是25毫克的,有的是100毫克的,吃得不对就可能出事。
“临床药师的工作为什么这么重要?我再讲一个故事。”陈敏娓娓道来:有一名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就诊时说自己近期“乳房胀痛”,医师检查之后认为可能是高血压引起的,临床药师却看出了端倪——原来,患者正在服用的药物螺内酯,就有引起男性乳房发育的副作用。调整用药后,患者的症状果然消退。陈敏说:“术业有专攻,因药物品类繁多,医师不一定能记全各种毒副反应,而临床药师在这方面就有优势。”
这些案例,都来自周浦医院牵头的医联体。陈敏告诉记者,周浦医院的药师会经常下社区为居民服务,他们最开始发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心内科方面,“因为心内科用的很多药都需要专业指导,马虎不得。”
为此,今年5月,该院药剂科率先与心内科合作,开设了药学整合门诊,患者挂一个号可以同时得到心内科医师和临床药师的双重服务。
据悉,整合门诊主要针对冠心病支架术后的患者和抗凝治疗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管理,药师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及治疗方案,为患者进行药物重整、宣教、建档、随访等服务。随后,药剂科在7月开设了独立的药学门诊,挂号但不收取挂号费,在每周的固定时间段为所有患者提供药学咨询服务。
在大医院门诊量过大的当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分担更多的患者管理任务。记者了解到,一名社区药师获得临床药师资格证书需要脱产培训3个月,他们由大医院的临床药学指导老师带领,围绕药物的不良反应、吸收代谢机理、药物和药物乃至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进行专业再学习。回到社区后,临床药师对患者用药进行药物重整、建立患者用药档案,与临床医生实现有效互补,从而达到更好的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