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码头路街道巧用“智能”这根绣花针

来源:上海浦东门户网站 发布时间:2020-09-15 浏览量:23

11月14日下午,家住南码头路街道西三居民区的徐先生办事回家,他推着电动车,走向小区停车棚。当距离车棚约一米多的时候,只听“嘀”的一声,铁门应声而开。

这是南码头路街道智慧社区建设的一个小细节。像徐先生一样,这里的居民因“智能”而住得更加安心,并享受生活上的便捷。街道负责人说,社会治理千针万线,如果将其比作绣花,那么,“智能”便是一根细巧的绣花针。

贴上标签的电瓶车

徐先生的电瓶车上有一张小贴纸,其实就是电子标签,当他推车进车棚的时候,车门便能快速感应而自动开门。

这张小贴纸的作用,还不止于此。如果电瓶车没有停放在车棚内,而是停在楼道内或居民区过道上,小区物业就会收到警报,相关人员便前来劝阻,防止乱停车、乱充电现象的发生。

南码头路街道有56个老旧小区,差不多占到住房总面积的一半。这些小区设施陈旧,群租现象多,如何提升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街道对症下药,因地制宜,利用“智能”实现精细化管理。今年初率先在西山居民区试点,并逐步向所有老小区铺开,目前共布设感知设备点位13587个,实现了除商品房小区以外的全覆盖。

电瓶车上的小贴纸,便是感知点位中保障“公共安全”的一类。除此之外,还有小区出入口及主要通道的智能视频监控、小区内的智能车辆管控以及单元大门上的智能门禁等。

穿上智能“外衣”的老小区,犹如多了一层安全铠甲。出入口安装了具有人像识别功能的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后,可疑人员望而却步;车辆进出自动抓拍识别功能,使外来车辆难以随意进入;而单元楼大门前“扫脸”开门功能,让“坏人”无机可乘。

南码头路街道城运分中心负责人蒋沈舣介绍,通过门禁系统人脸识别监测以及对单元楼房屋水、电、煤等关联大数据的分析,大幅度提升了问题发现机制的精准度。一年内共发现疑似群租41起,确认并处理了4起。

不会缺失的窨井盖

在西三居民区内,路面上的窨井盖不仅不会缺失,就算破损了,也会被及时发现。

这是为什么?原来,窨井盖上加装了智能传感器,当发生异常时,传感器会快速向社区综合管理平台及一线物业工作人员发出警报,工程人员能够马上前来查看、维修。

“智能”不仅提升了市民的安全感、幸福感,也使南码头路街道的公共管理变得更为精准高效。

除了窨井盖,在街道内的高层楼道、商铺、封闭式集中存放场所内,都安装了具有烟感探测功能的智能感知设备,在后端社区综合管理平台的GIS地图上,可呈现各区域烟雾探测的详细信息,一旦监测到异常情况,可快速推送告警及处置,实现火灾的预先感知。

除此之外,小区消防通道的防火门,也安装了感知门磁设备,如有异常,会马上被发现并处置。居民楼里的水箱,则安装了水质监控设备,如果水质不达标,后台便会收到告警。

对于人的管理,也用上了“智能”。街道开发了平安志愿者智能管理系统,可对志愿者、巡逻人员、服务人员进行实时定位和工作签到,通过智能感知和设备反馈信息,感知他们的分布情况,从而实现精细化管理。

“1+3+X”的架构

“智慧社区建设的落脚点,是让百姓受益。”蒋沈舣说,“因此,我们的着重点不是通过‘智能’发现问题,而是用以解决问题。”

目前,街道智慧社区建设已逐步形成“1+3+X”架构:“1”是一个平台,即智慧社区综合管理应用系统平台;“3”是三个中心,即智慧公共安全中心、智慧公共管理中心、智慧公共服务中心;“X”是若干应用项目,率先挑选了17类应用在西三居民区试点。

今年4月,南码头路街道完成了智慧社区模块系统开发和各类感知设备建设,实现了公安网、视频监控网、政务网和互联网的“四网合一”。

这样的智慧平台,具有自动发现、自动派单、分级响应、联勤联动、快速反馈等功能。蒋沈舣说,这是一个“发现—分析—推送—处置—反馈”的闭环系统,结合“家门口”服务站、“美丽家园”建设等,调动了各市场主体、社区单位、物业公司及居民家庭的参与。

这几天,南码头路街道全体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和考察上海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城市治理“在智能化上下功夫”的相关指示,街道负责人表示,他们将继续探索创新,问计于民,提升发现和研判问题的能力,推进大数据的智能化应用,让更多市民享受智能带来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