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调研+”助推浦兴“家门口”服务提质增能

来源:上海浦东门户网站 发布时间:2020-09-15 浏览量:22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区委“四高”战略,积极开展以“为群众打造高品质生活”为主题的大调研活动,浦兴路街道采取蹲点调研的形式,扑下身子、沉到一线,针对调研过程中收集的诉求,梳理出群众普遍反映、呼声强烈的共性问题,结合“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带着问题去问需问计,带着方案来求证求效,以调研促服务,有效助推“家门口”服务提质增能,最大限度提高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推动基层社区和谐善治。

一、理念再革新,进一步提升“家门口”服务的高度

一是对标找差距,认识再提高。街道要求基层切实将思想统一到贯彻落实“区委”四高战略上和持续深化“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上。街道采取问卷调查、蹲点调研、分类座谈等形式收集各方对“家门口”服务提质增能的意见建议;召开“深化‘家门口’服务,创造高品质生活”组合式研讨会,通过不同领域专家的对话,共同探讨“家门口”服务提质增能的实践路径;研究制定组织落实《浦兴路街道关于推进“家门口”服务体系提质增能工作方案》;举办“家门口”文化艺术季,开展“最美阳台”“最美浦兴人”等六个“最美”系列评选活动,通过情景展示、小品演绎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进一步增强居民群众对“家门口”服务的知晓度、参与度和认同感。

二是提炼方法,系统指导。在大调研中,有部分服务站提出落实“四化”后,对腾出的空间如何更好地发动群众参与存在困惑。街道指导基层从提升服务水平转为提升治理能级,积极运用“四步”工作法(即集成治理资源、拓展治理方式、联动治理载体、打造治理模式)开展工作。目前部分服务站已结合实际,在“四步”工作法上不断深化。

二、功能再优化,进一步拓展“家门口”服务的深度

一是在规范站内功能上,形成模块。街道根据“四化”要求制定并全面落实统一标准,完成各服务站的“去行政化”。所有服务站书记、主任“零办公”,实现把社工工作地变为群众活动地的目标,并正在研究建立浦兴版高品质“家门口”服务标准化体系。着力完成从形态标准到功能标准的转变,研究规范居民区“家门口”服务站“1+6+X”功能模块,使“家门口”服务站真正体现“功能综合、一室多用”。

二是在延伸服务网络上,纵向贯通。街道形成“园、站、点”三级网络,在优化40个“家门口”服务站的基础上,一方面向上延伸,建设“家门口”综合服务园。为不断满足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充分发挥服务资源的有效性,按照一平方公里一个的原则,建设“家门口”综合服务园,目前已初步建成运行了5个“家门口”综合服务园。另一方面向下拓展,深入挖掘培育“家门口”服务点。居民区“家门口”服务站空间有限,为使服务项目能为更多的群众提供服务,居民区充分利用小区内的体育健身场地、便民服务广场、议事亭等空间资源,多层次多角度提供“家门口”服务。

三、制度再完善,进一步加大“家门口”服务的力度

一是优化三张清单制度。在底线民生层面,落实普惠项目,确保政务代理、生活保障等基础性民生服务项目全面覆盖和有效落地。在基本民生层面,嵌入所需功能。在质量民生层面,配置专业服务。充分发挥社联会等作用,将专业社会组织项目配送至各服务站,并对服务项目运行情况进行自下而上的评价评估,梳理制定、动态调整需求、资源、项目清单,体现菜单制、预约制、约请制、代理制。

二是深化“一核多元”社区协同参与制度。一方面建立科学、规范的参与制度,充分落实“三会一代理”制度,形成社区协同参与治理模式,激发内生力。在研究破解小区物业管理中的停车难、乱堆物、宠物扰民等难题时,街道指导各居民区实行每周至少一次的三位一体联合接待,每半月至少一次的三位一体联席会议等制度。另一方面加强团队培育,指导居民区培育形成“1+N+X”团队模式。“1+N+X”即:一支党员志愿者队伍,N支核心志愿者团队,X支各类群众志愿者团队。利用服务站改造后的活动空间鼓励团队自主性地开展活动,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进一步激发基层治理的活力。

三是完善评估考核制度。制定“i党建”系统运行考核办法,对服务站首问接待、民情走访、七大类服务进行跟踪考核。把“家门口”服务情况纳入年终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与居民区绩效、社工薪酬待遇挂钩。完善“全岗通”明星社工推荐、培训、考评和激励的完整体系。开展第三轮“全岗通”全员培训,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大调研+”家门口服务,1+1>2,让浦兴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取得初效。下阶段,浦兴将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积极打造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格局,持续深化“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完善“15分钟服务圈”,使居民群众能够在“家门口”办成事、好办事,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为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真正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而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