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身后的遗产如何分配?要不要给保姆巨额辞工赔偿?谁能当失智老人的监护人?在洋泾街道,这些麻烦的法律问题,在“家门口”就能得到解决。今年1月,街道启动社区法律顾问工作,19名法律工作者走进“家门口”服务站提供法律服务,成为基层矛盾纠纷化解的前沿阵地。近一年来,社区法律顾问提供了近600人次的服务,实现法律服务与居民的无缝对接,受到社区居民欢迎。
一般纠纷不出居委会
前不久的一天,洋泾街道凌四居民区居民刘女士满面愁容地走进“家门口”服务站,她找到了社区法律顾问许建斌律师,大倒自己的“苦水”。
原来,刘女士的公公早已去世,婆婆年事已高患有老年痴呆症,且半身瘫痪。老人家与刘女士夫妇同吃同住,现在夫妇俩年龄也大了,照顾起来日趋艰难,想把老人送去养老院,由专业陪护人员照顾。“公婆一共有4个子女,但是她的3个女儿这几年从未照顾过母亲,婆婆的银行卡还在二女儿手里,养老金从没用过。”刘女士称,现在她提出用婆婆的养老金支付养老院费用,短缺部分再由4个子女分摊,但遭到了3个女儿的一致反对。“我想知道怎么让她们尽赡养义务,怎么解决婆婆养老的问题。”
许建斌在详细了解了情况后,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为刘女士提供了咨询意见。他明确了3个女儿不赡养婆婆是违法的,并且可以通过诉讼要求返还侵占的养老金。“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老人患有老年痴呆症,需要确定监护人,再由监护人行使前两项诉讼的权利。”
面对一脸茫然的刘女士,许建斌详细说明了接下来的操作流程。即先向婆婆户籍所在地人民法院提出确认其无民事行为能力的申请,再由4个子女协议确定监护人。“显然你们难以达成协议,这种情况下会由老人住所地的居委会、村委会或民政部门指定监护人。”
“这个问题一直很烦心,不知道要怎么做,现在律师讲解了要走的几步程序,可以说豁然开朗,真是太好了。”刘女士称。
自今年1月洋泾街道启动社区法律顾问工作以来,一家律师事务所的15名律师,和一个法律服务所的4名法律工作者走进居民区“家门口”服务站。许多居民区社工难以解决和解释的法律问题,在社区里就能处置完毕,实现了“一般矛盾纠纷不出居委会”的目标。
律师将法律服务送上门
洋泾司法所相关负责人介绍称,洋泾尝试结合“家门口”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把矛盾纠纷的化解阵地前移到居民群众的身边,要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家门口”服务站的服务功能与效能,同时这也增进了社区的和谐稳定。
参与社区法律顾问项目的律师事务所是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这是一家综合性律师事务所,共有100多名律师。在法律顾问项目中,事务所选派了15名精兵强将参与其中。张庆律师就是这样一名业务骨干,主要办理房地产、金融投资与公司治理等业务。“律师应当关注民生,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实现社会价值。”他说,把法律送到百姓家门口,实现法律服务普惠制,是党的惠民政策,也是法治建设的需要,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印象最深的是一户居民要辞退在他家工作了十多年的保姆,保姆提出60万元的辞工赔偿费。”张庆说,通过他的服务,双方虽然没能解决纠纷,但是都能坐在桌边进行协商。“他们心中牢固地树立了法律这把‘量尺’,懂得通过法律法规解决问题,这可以说是我最愿意看到的结果了。”
据悉,洋泾街道社区法律顾问项目,能在居民家门口提供包括法治宣传、法律咨询、人民调解、法律服务、文书审核、矛盾化解、决策咨询、法律建议在内的8大类、22项服务内容,并形成了驻点定时、线上服务、志愿服务等特色服务模式。近一年来,19名社区法律顾问提供了近600人次的服务,实现法律服务与居民的无缝对接。
接下来,洋泾街道将继续贴近群众需求,在服务项目选择、社区资源整合、体制机制完善等方面下功夫,为“家门口”服务站这一居民身边的服务平台,注入更多活力与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