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看似小事多,但关乎民生大计,城市温度。年关将近,全区36个街镇迎来市民体验员的考试。这份答卷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
“我们共体验走访了12个街镇,基层社会治理项目的特色和创新让人印象深刻。”在浦东当了3天的市民体验员后,来自杨浦区的李珍这样写道。
12月中旬,浦东新区地区工委举办了“漫步浦东 感受温度——浦东社会治理创新成果”市民体验活动,在“浦东发布”微信公众号向社会发布招募令,来自上海市各区的15位志愿者通过面试,成为此次活动的市民体验员,“零距离”感受浦东各街镇在创新社会治理方面的优秀项目和成果。
3天的时间,“睦邻议事厅”“朝阳村家庭医生诊所”“惠民学盟”……新区各街镇的创新成果,得到了市民体验员的认同。有人评价,这些项目提升了居民生活的便利性和获得感,透出的是社会治理的“浦东温度”。
“开方”多听再多听
广泛听取民意,借居民的智慧和参与来解决问题,这样的创新做法,体现在多个街镇的社会治理创新项目中。
12月13日,“漫步浦东 感受温度”活动的第一天。寒风有点刺骨,但周家渡街道上南四村16号302室里却是一派火热景象——10余位居民围坐在方桌四周,热烈地讨论着。
最先吸引市民体验员们的,是门口悬挂的“家庭小党课”标牌。“家庭小党课”,是周家渡街道网格睦邻党建项目的内容之一。
周家渡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周家渡街道老旧小区较多,传统的社会管理面临挑战。根据基层党建和社区管理、服务进网格的实际情况,周家渡街道党工委提出以网格睦邻党建为突破口,以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实现二者有机结合。
于是,街道根据社区所辖范围,以道路中心线为边界,按社区200-250户为限,综合考量地域分布、党员规模、驻区单位数量以及城市管理网格等因素,设置党建网格,把支部建在网格上、党小组建在睦邻守望楼组里。
由此,形成以社区睦邻区域和网格单元为依托,按照多方协同、社会参与的方式,强化党组织和党员在楼组、邻里和网格工作中主体作用的居民区党建工作新模式。
这一模式的创新在于,将“网格化”治理的发力点放在了基层党建领域,而非传统的基层政府和居民自治领域,打造双网格叠加效应,借此实现基层党建和社区治理的共推并举。
上南四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张茵岚介绍,以自己所在的居民区为例,已成立了4个党支部、8个网格及14个党小组。“我们的这个家庭小党课,就由党小组长组织,每个月举行一次。”
虽名为党课,内容却不仅仅限于党小组学习,还有对于社区事务的商议。“大事小事,只要跟我们居民的日常生活有关,大家都可以在‘家庭小党课’里讨论,为社区自治提供建议。” 张茵岚说。
大家的讨论成果向上汇聚,最终形成解决各种疑难杂症的“良方”。在上南四村,诸如楼道堆物、非机动车停放等问题,都借助民意汇集再“开方”,问题迎刃而解。
“周家渡街道的党建网格化已经形成体系,上南四村16号楼组的党建服务点和‘家庭小党课’,利用楼道的有限空间,设立功能齐全的服务点,还送党课上门,让党建工作深入到社区‘细胞’,并与小区治理相结合,实际效果显著。”市民体验员应雯说,这是她在3天体验过程中感触最深的一个项目。
广泛听取民意,借居民的智慧和参与来解决问题,这样的创新做法,体现在多个街镇的社会治理创新项目,例如上钢新村街道的“睦邻议事厅”、南码头街道的“‘走进唠’长效机制”,泥城镇的“七方会谈”等。
在祝桥镇的东海社区,则有一个民主议事的“铁三角”平台。2012年,祝桥镇成立五大社区,东海社区结合“乡村型社区”的实际,探索“镇管社区”新型治理模式,在全社区9个村(居)民委员会的所有村(居)民队(楼)组建立了145个民主议事会,建立了社区“1+9+145”共商共治工作平台。
所谓的“铁三角”,即民主议事会一般由村(居)民队(楼)组长、党员责任人和村(居)民代表3人组成。有了这样的民主议事会,帮困救助、矛盾调解、安全生产、户口迁移、文明创建、文化体育和选举工作等,都可以通过村居民民主议事予以开展。
这样一来,群众的参与度增加了,村居民的自治热情提升了,基层组织的办事效率提高了,民主管理的行政成本反而降低了,一举多得。
“服务”贴近再贴近
各种便民惠民的服务项目,越来越多地走近百姓身边,真真切切地来到了家门口。
“来到合庆镇的朝阳村,体验团的志愿者们一致认为,生活在这样的新农村是幸福的,家门口的卫生医疗服务竟然可以做得这么好。” 走访了朝阳家庭医生诊所后,市民体验员应雯感慨。
“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正在浦东新区全面铺开。各种便民惠民的服务项目越来越多地走近老百姓身边,真真切切地来到家门口。朝阳家庭医生诊所,正是社区卫生服务延伸到基层的一个体现,也成为社会治理的一项创新。
走进诊所,艾灸的味道弥漫在空气中。诊所虽小,五脏俱全——有全科医生坐诊、有注射补液、采血检查服务,还有中医诊疗等服务。配药更是不在话下,依托医药分开新机制和社会化药房,诊所的药品种类从村卫生室的150多种,扩展到了500多种。
作为合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延伸点,朝阳家庭医生诊所相比村卫生室,在医疗质量、服务内容、药品种类方面都有着明显优势。更有价值的是,一个诊所能够覆盖朝阳、向东、前哨、勤奋、向阳五个自然村,意味着这片区域内的1.6万多人,都可以就近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勤奋村村民凌菊芳,之前一直要跑到社区卫生中心配药。自从今年8月朝阳家庭医生诊所开门后,她要跑的路少了许多。“要配药了,吃完中饭骑个车就过去了,方便很多。”凌菊芳说。
这样的便捷,连居住在城市里的体验员们都羡慕不已。有体验员说:“村民不出村就能得到医疗专家的服务,这真是一件大好事。”
给群众提供更多的便利服务,也是社会治理创新的内容和目标。朝阳家庭医生诊所提供的是医疗服务,周浦镇周南社区则通过打造“文化超市”,为居民送上文化大餐。
周南社区中心打造的“文化超市”服务项目,聚焦老百姓的文化需求,把文化教育资源送到了居民群众的家门口。在“文化超市”项目的运作下,有文化专长的社区居民被挖掘出来担任老师,摄影、太极、拉丁、瑜伽等10多个兴趣班纷纷开启,吸引了数千名居民。
不久前,“文化超市”达人学院的组织者、老师们还专门召开了一次年终总结会,对一年来各种兴趣班的开办情况进行总结,并准备“在新的一年让更多居民感受到来自周南社区中心的大爱” 。
来自杨浦的市民体验员李珍,对“新场自产自销便民疏导管理体系”这个项目很好奇。所以,当3天体验最后一站来到新场时,虽然下着雨,她仍兴致勃勃地去实地走访。
据新场城管中队相关负责人介绍,早在10年前,新场辖区内便设置了自产自销疏导点。今年,出于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城管中队建成了自产自销便民疏导管理体系,统筹管理8处共3223平方米的疏导点,为买菜卖菜的群众提供方便。
位于新环西路的疏导点是规模最大的点位,面积有2500平方米,可容纳191个设摊数量。为使疏导点体系真正服务于民,新场城管中队不仅设定了准入条件,还根据农户售卖的物品制作了四色准入证,并建立了自产自销农户诚信档案库。
自从有了这一体系,周边居民买菜难问题解决了,本地农户卖菜难也解决了,流动摊贩少了,市容环境有了改善。一举多得的社会治理创新,让市民体验员们耳目一新。“唯一的遗憾,就是下雨,没能买到新场有名的矮脚青。”李珍说。
“资源”多些再多些
借助社会治理创新,各方资源被集聚起来,为社区居民所用,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
事实上,前一天在走访体验惠南镇的创新项目“惠民学盟”时,李珍所在的这组市民体验员已经有了不小的收获——当地书法家专门为他们题写了“漫步浦东 感受温度”八个大字。
当然,因为“惠民学盟”而获益更多的,还是惠南镇的老百姓们。“惠民学盟”是惠南镇探索、引导各类教育资源互动融合,形成的一个公益性教育服务联盟组织,旨在为惠南百姓提供“家门口”教育服务。
自去年成立以来,已经有30余家教育机构先后加入“惠民学盟”,包括早教机构、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以及各类培训机构和志愿者团队。大量的教育资源汇集在一起提供公益教育服务,并先后在惠南镇五个镇管社区建立起特色“惠民学盟”项目。
伴随着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推进,包括学堂、沙龙、体验、剧场在内的各种“惠民学盟”服务资源也被列入清单,进一步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
当天在文源社区,市民体验员们感受到了“惠民学盟”真正的惠民之处。“想学书法,有书法家教;想学剪纸,又有非遗传承人教,惠南的老百姓有这么多好老师,业余生活太丰富了。”市民体验员完利俊说。
东明路街道的金色雅筑小区,也想到了借助附近学校的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民服务。于是,一个解决孩子放学后托管难题的“330公益学堂”便诞生了。难能可贵的是,这是一个由居民自发提议、自发促成的项目。
金色雅筑居民区党支部书记洪洁介绍,金色雅筑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居民小区,居民以白领双职工家庭居多,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每周五下午学校放学后,孩子无人看管。
有热心居民发现这一问题后,找到了居委,党支部借助共建单位三林小学的资源,创办了“330公益学堂”,每周五下午三点半为孩子们提供课后学习的场所,组织相关的教学课程活动,填补孩子们放学之后的管理真空,保障青少年的人身安全,解决家长们的后顾之忧。
市民体验员到访的当天,一群孩子正在老师的带领下,上着一堂“红领巾由来”的知识拓展课。教室的一角,挂满了参与“330公益学堂”的学生送给老师和金色雅筑党支部的锦旗。
洪洁说,“330公益学堂”的成果,还从另一个侧面体现出来。“年轻白领们平时工作忙,压力大,对居委工作不支持,参与社区治理也很不积极。自从公益学堂开办后,或许是受到孩子们的带动,年轻家长们开始更多关注社区的事,对我们的工作也支持了许多。”她说。
“东明路街道的330公益学堂项目通过区域化党建联建,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实现了‘小手牵大手’,带动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在有需求的商品房小区,可以尝试推广实践。”市民体验员应雯在体验后给出了这样的建议。
市民体验员杨敏瑶,在她的体验日记中如此总结3天的感受:“组织市民感受、检验社会治理创新成果的举措本身就是创新。体验使我有了全面深入了解浦东的机会,进而也有了宣传浦东的资本。体验是桥梁,可以传递政府的要求和民生的需求,在法律、政策的框架下变‘为民做主’为‘由民做主’,推进民主进程。体验的过程更是学习、提高、升华的过程,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