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蔡镇探索“1+4+1”农村垃圾分类运作模式

来源:上海浦东门户网站 发布时间:2020-09-14 浏览量:18

扫码、拍照、评判、上传……这一连串的动作并不是网上点评,而是北蔡镇杨桥村的保洁员孙师傅每天挨家挨户收运垃圾时,向北蔡镇垃圾分类智能分析平台实时传输数据。

记者获悉,北蔡镇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聚焦民生实事,结合农村实际,探索“1+4+1”农村垃圾分类运作模式,用智能化管理手段实现农村垃圾分类“全覆盖”。

运用信息化手段监控

“城市化地区,以小区为单位,大家居住相对集中,而农村地区要实施定时定点的投放模式,选择合适的垃圾投放点位并不容易。”北蔡镇城运办主任鲍有波说。

目前,北蔡镇农村地区共有9个村1个工作站,共有村民2000多户。拿杨桥村来说,从一头走到另一头单程就要约20分钟。

“村里不像居民小区有围墙的,采用定点定时投放,还是由保洁员每家每户收运,我们之前一直纠结。”杨桥村党总支书记季玲告诉记者。

如何推进北蔡镇农村地区的垃圾分类?北蔡镇在主题教育中聚焦民生实事,提出“1+4+1”农村垃圾分类模式:前一个“1”是“党建引领”推动农村垃圾分类“全覆盖”,发挥党员带头表率作用,创建“党员先锋责任区”,组建党员志愿者队伍、讲师团到各村宣讲;“4”是“四长联管”全面为农村垃圾分类“保驾护航”,构建“村党总支、片区长、宅基长、户长”的“四级责任人”结构;后一个“1”是“信息化支撑”确保农村垃圾分类“长效精准”,研发“垃圾分类微信评价系统”和“智能扫码体系”,精准采集每户垃圾分类数据,运用信息化手段监控垃圾分类全程。

今年8月,“1+4+1”农村垃圾分类模式首先在杨桥村开始实施。

每户门牌标有二维码

在北蔡镇城运中心的大屏幕上,通过垃圾分类智能平台,不仅能看到垃圾采集情况、居民垃圾分类的准确程度等数据,还能通过电子地图,看到保洁员当天已经完成了收运垃圾的行进线路以及完成收运的户数。

“这个平台基本达到了管人管物也管事的目标。”提供技术支持的中国联通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浦东分公司大客户经理陶徐福介绍,比如通过保洁员上传的信息,可以知道他去了哪些人家收运了垃圾;也可以知道保洁员对每户人家垃圾分类的评价情况;而当出现差评时,平台会自动生成工单,发送给村里相关的片区长并同时通知户长和宅基长,并派人上门指导、约谈,处理后的情况也会显示在这个平台上。

这一平台上线后,保洁员上门收运垃圾时,会先扫码门牌号上的二维码,并对门牌号码及垃圾分类情况分别拍照,然后对每户按照优、良、差3档进行评价,最后上传至平台。

“此前已经对村里的房屋进行了身份编码,专门制作了带二维码的门牌号码。而平台每周、每月生成的报表,为推进、完善垃圾分类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鲍有波表示。

垃圾分类准确率95%以上

据了解,杨桥村现有3个生产队,共有95户村民。按照“1+4+1”农村垃圾分类模式,分成4个片区,片区长由村两委班子成员担任,宅基长由志愿者担任,每个宅基长负责对3至4户村民进行垃圾分类督导,而每一栋独立的房屋设定一个户长,户长可以是房屋产权人,也可以是二房东,户长是包括租客在内所有居住人员垃圾分类的第一责任人。

季玲告诉记者,为做好垃圾分类,从村党总支、片区长到宅基长、户长,村里层层签约,并制定了相关的奖惩措施。同时,考虑到村里外来租客比较多,每位户长与名下房屋内的每个租户还签订了承诺书,将垃圾分类的要求宣传到位。

杨桥村7号的唐阿姨,将家里空余的房间出租给了5户外来人员。作为户长,每天垃圾投放时段,唐阿姨都会在自家的垃圾桶前查看,并指导每户外来人员投放。

垃圾分类新模式实施以来,杨桥村垃圾分类准确率已达到95%以上。

“目前除了杨桥村,新模式在其它村也逐渐展开,预计这个月就能覆盖北蔡整个农村地区。”鲍有波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