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30年:外高桥30年来连续创造多项第一 与全球22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往来

来源:上海浦东门户网站 发布时间:2020-09-14 浏览量:19

与浦东开发开放同岁的外高桥保税区,是全国第一个保税区,于199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2013年,上海自贸区挂牌成立,范围包括外高桥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高桥在推进国际贸易产业发展进程中,区内不断完善和提升全球贸易功能。

历经30年,这里从一片芦苇地,发展成国内经济规模最大、业务功能最丰富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更连续创造了多项“第一”:第一家外商独资贸易企业在外高桥保税区成立,第一批分拨中心在保税区诞生,以及全国第一个“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等。

昨日,又一项新型贸易模式——“离岸转手买卖贸易”在保税区内从重点企业参与试点阶段进入常态化、规范化、规模化的产业发展阶段,让这片世界认可的投资、创业最佳热土,全球门户枢纽作用再升级。

 

层层突破: 每次先行都迎来一次转折

 

外高桥保税区作为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窗口和连接国内国际市场的桥梁,区域投资和贸易便利化水平随着上海自贸区举措的深入不断提升,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逐渐完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与全球220个国家和地区有进出口业务往来。

扎根在此的企业,随着区内业务量的增长,也提出了更迫切的需求:将由本国本港进出口贸易向全球贸易营运和控制中心转变。其中,“离岸贸易”是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关键一子。

去年,浦东新区率先“破冰”,发布支持离岸转手买卖的若干措施。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上海自贸区内已有47家中外资企业获得离岸转手买卖支付汇兑便利支持,占全市比重超过90%。作为试点企业之一,卡尔蔡司(上海)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谢磊认为,这样的制度突破,将提高公司全球供应链管理和资源配置能力。

“我们在外高桥已经有20年的历史,很多自贸区先行先试的制度都会被辐射到,这次试点,则让在保税区的蔡司公司实现资金、订单和贸易功能全部涵盖。”谢磊说,“我觉得保税区每一次的举措推出,都会让在这里的企业迎来一个转折点。”

“离岸转手买卖”这一新型贸易模式在保税区的规范化、规模化推出,也让离岸业务有望成为上海自贸区新的增长亮点。

“30年来,这里诞生了很多第一,这一次的探索,也是为下一个30年发展谋篇布局。”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保税区管理局副局长陈彦峰说。

保税区是一片有着改革基因的“试验田”。30年前,外高桥区域就以“空转”而来的2.4亿元起步,将“生地”转化为“熟地”,通过不断地投入开发,进入土地二级市场,并运用转让的收入进行再投入、再转让,直到区域建成,为整个浦东的开发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资金空转、土地实转”也最终成为浦东开发开放的经典之作。

随后,在保税区内,还多次进行先行先试,包括率先创新保税货物空运直通式、集中报关等海关监管方式等。

随着上海自贸区建设稳步推进,保税区率先在投资、贸易、金融、事中事后监管等领域进行探索实践,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并全面落实两批54项扩大开放措施,一批全国首创项目也在区内逐步落地。

 

万家外商云集: 从亚太到全球“核心枢纽”

 

外高桥保税区内的路名很有特色,即以一个国家以及该国的一个城市组合而成,如日本东京就叫“日京路”;英国伦敦就叫“英伦路”;中国北京就叫“华京路”。这里如同一个“小世界”, 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上万家外资企业集聚发展,许多企业也是从一家单纯的贸易公司,再到跨国公司地区总部。

日本伊藤忠株式会社位列2019年财富世界500强第65位。上海伊藤忠商事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水谷秀文至今仍清楚记得,28年前伊藤忠商事拿到外高桥保税区首张外资企业营业执照的日子。去年更在上海设立管理性公司地区总部,将原本分散在16家公司的资金、会计、审查等管理职能集中到上海。

伊藤忠商事公司在保税区内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和诸多区内企业一样,在2008年金融危机到来时,也遭受到了重创。虽然金融危机后,公司开始逐渐复苏,但水谷秀文开始意识到,不能只把中国当成世界工厂,这里有着更大的市场舞台。

而保税区职能部门也开始思考,如何拓展功能,如何与国际贸易规划接轨?这些思考孕育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在保税区内打造“亚太营运商计划”,提出了融资租赁、跨境结算等一系列与国际接轨的功能创新。

如世界顶级钢琴品牌施坦威在2003年入驻外高桥保税区,刚起步时仅仅是一家小型贸易分拨类企业,现在已经一跃升级为集团亚太区总部,整合并实现亚太区范围的钢琴订单销售、物流运作、资金结算等营运功能和管理职能。

一直扎根在保税区的伊藤忠商事,就像外资在保税区内30年来发展的缩影:从贸易开始,步步升级为地区总部。对于今后的发展,水谷秀文很有信心,“我们会进一步利用长期扎根中国的优势,做全球生意。”

 

平台吸引力强: 海外商品进入中国首选地

 

从诞生之日起,保税区就以发展进出口贸易为目标之一。目前,在外高桥保税区投资企业主要进口商品中,有6类商品进口额占全国同类商品进口额比重超10%。作为全国首个“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外高桥保税区已成为了海外商品进入中国的首选地,各类平台集中体现了区域在功能拓展方面的探索和创新。

平台功能也在悄悄升级:过去,外高桥保税区以商品分类,形成了酒类、化妆品、医疗器械等若干平台;如今,部分平台正在向产业园转型升级,由传统的“以商品为中心,服务贸易商”转变为“以产业为核心,服务产业链”。最新培育的文化贸易平台,从2013年的30亿元贸易额,发展到2018年就突破了400亿元。

从2014年的第一家澳大利亚国别中心开馆至今,保税区的国别(地区)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建设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区内集聚了10家国别(地区)中心,涉及12个国家和地区,累计会员单位超500家,上架各类优质商品上万种。

外高桥保税区的门一头连着广阔无限的国际市场,一头连着快速崛起的国内市场。2019年,外高桥保税区投资企业进出口业务往来的国别地区中,进出口额超100亿元的国家和地区共19个,与“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进出口额达到1646.5亿元。这说明,外高桥保税区不仅是世界看向中国的窗口,更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