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动能正转换 浦东经济无淡季

来源:上海浦东门户网站 发布时间:2020-09-14 浏览量:21

时近年末,仍不断有大项目签约、开工,创新中心、研发中心接连落成,新的商场次第开业……浦东经济发展似乎已没有淡季。在年初既定的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下,浦东不仅成功克服了新旧动能转换带来的阵痛,还在大的经济周期里努力呈现出逆风飞扬的态势。

功能提升持续赋能

12月16日,沃尔沃建筑设备投资(中国)有限公司在其2020年经销商大会上宣布了沃尔沃建筑设备将亚洲销售总部从新加坡迁至上海的消息,公司董事詹旭信心满满地表示:“我们将从上海统帅大军征战广袤的亚洲市场,未来这里的销量将占到全球的50%以上。”

这样的变化源于沃尔沃建筑设备从去年开始试点的离岸贸易跨境结算。去年11月初,注册在浦东金桥的沃尔沃建筑设备收到了中国水利八局尼日利亚宗格鲁水电站项目购买挖掘机的首付款并完成了向境外生产商的货款支付,首次走通了离岸贸易的全流程。这笔订单实现了中国区发起,将韩国工厂生产的挖掘机卖到非洲市场、货物不进中国海关,全程离岸状态的交易。在这之后,公司又在遍及亚非欧的11个国家和地区完成了购买和销售地点不同的30多笔订单,离岸贸易额达到1.4亿元。

“目前,离岸贸易金额在中国区的业务占比并不高,但是能开展不同形式的贸易业务,对总部功能的提升至关重要,尤其是结算中心对配置全球资源发挥关键作用。”詹旭透露,公司正在向上海市有关部门申请,将中国区总部升级认定为亚太区总部。

最近上海自贸试验区通过七条举措支持离岸转手买卖贸易,詹旭认为此举给跨国公司吃了定心丸,外汇管理部门在发布会现场的支持性表态尤为令他印象深刻,这让他看到了将来走通更多形式业务流程的希望。

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强化开放枢纽门户功能,习近平总书记11月考察上海,对上海提出了新要求。不断做强城市经济功能,也正是浦东在新旧动能转换期为经济发展持续赋能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以金融业为例,今年前三季度浦东金融业增加值增长13.9%,占GDP比重仍接近30%。这样一个体量庞大、在浦东已略显“传统”的产业,发展重点并没有停留在规模上,它在丰富形态、强化功能方面正在发生着惊人的结构性变化:更多不同类型的外资公司借助扩大对外开放政策进入中国,更多金融科技企业从传统的金融机构中裂变出来,或者是从自带创新基因的互联网企业转型而来。

浦东日前宣布,未来将持续推进金融科技产业集聚,大力拓展金融科技场景应用,力争把金融科技打造成为浦东硬核产业,推动浦东金融业实现产业能级倍增、项目投资倍增、功能优势倍增。

而在高科技行业,更是将园区赋能、孵化器赋能、创新平台赋能作为重中之重。今年以来,在张江人工智能岛,IBM研发总部、微软人工智能与物联网实验室、阿里巴巴上海研发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接连落地,这些中外行业巨头积极对接中小企业需求,在“岛”上营造崭新的创新生态圈,快速孕育出一批人工智能应用成果。

“硬核”产业发光发热

12月6日,君实生物临港生产基地收到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签发的《药品生产许可证》。这意味着君实生物将可以在临港生产首个获批上市的国产PD-1单抗生物药,该药仅上半年,全国预销售收入已达到3.08亿元人民币,释放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今年是浦东生物医药产业“起蓬头”的年份,新药研发进入密集的开花结果期,继去年和记黄埔的抗癌新药“呋喹替尼”和君实生物的单抗生物药“拓益”获批上市后,今年新药研发又捷报频传:阿尔茨海默病新药“九期一”(GV-971)获批上市,结束了这一疾病16年无新药上市的历史;华领医药发布全球首创糖尿病新药葡萄糖激酶活性剂(HMS5552)的III期临床研究数据,公司创始人、CEO陈力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该药2021年将在中国率先上市。

据了解,目前张江园区在研药物品种超过400个,近30个1类新药处于II、III期临床阶段,后续还将有更多好消息传出。与此同时,新药产业化“变现”的物理空间已充分预留——总面积近10平方公里的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于4月正式对外公布规划。

在今年8月份发布的新区《统计月报》中,浦东首次将“六大硬核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指标纳入统计,该月报显示,1-7月,“创新药”产业规模超过420亿元,增长20.2%,在制造业低迷的大背景下,尤显一枝独秀。

和“创新药”一样,在新旧动能转换时期,产业链条长、产业能级高、产业生态丰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培育新动能的关键,例如集成电路、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等。在浦东,这些产业被概括为“六大硬核产业”,它们被冠以“创新药”“中国芯”“蓝天梦”“未来车”“智能造”“数据港”的说法。

聚焦六大产业,浦东正在推动形成一批百亿元级、千亿元级的产业集群。

回首2019年,浦东“六大硬核产业”持续发光发热:

——张江创新药产业基地和张江医疗器械产业基地建设加速推进,优质项目加快落地,上海临床研究院和细胞产业园成形。

——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建设启动,中芯国际14纳米工艺制程芯片实现量产。

——国产大飞机C919第五架试验机已完成首飞,ARJ21支线飞机成功交付20架。

——特斯拉超级工厂在临港当年建成、当年投产,国产Model 3已面向用户在线预定,明年春节前后即可提车。

——投资10亿元的ABB超级工厂在康桥打桩,两年后这里将出现用机器人制造机器人的科幻场景。

——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在张江人工智能岛启动,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世博园区成功举办。

宏图再起提质增能

“通过七年左右努力,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在高水平改革开放、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奋力打造新时代彰显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中国道路的实践范例。”今年年中,上海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支持浦东新区改革开放再出发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份意见为浦东未来发展勾画了新的蓝图。

从1万亿元到2万亿元,七年再造一个浦东。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已有26个市级单位与浦东对接,推动实现浦东与中央驻沪单位、市级部门签署167项合作备忘录。在谋划2020年发展的工作务虚会上,市委常委、区委书记翁祖亮指出,“经济总量倍增,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关键环节都要树立倍增意识、拿出倍增目标。”为此,浦东紧紧咬住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的核心任务,提出了“五大倍增行动”,即全力实现产业能级倍增;全力实现项目投资倍增;全力实现功能优势倍增;全力实现土地效益倍增;全力实现服务效能倍增。

实现2万亿元目标,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作为新的增长点将作出重要贡献。在8月20日举行的临港新片区揭牌仪式上,市政府副秘书长、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朱芝松表示,临港将坚持“四个论英雄”,将亩均产出从700多万元提高到1500万元,不断提高经济密度;在今年落地1000亿产业项目基础上,持续引进国内外高能级项目,努力保持20%左右高速增长;大力发展“跨境”“离岸”等高附加值现代服务业,确保2035年实现区域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

这意味着,临港新片区在未来16年后,在经济总量上也将再造一个浦东。日前,临港新片区对外宣布明年将推进130余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超过4000亿元,以投资高强度支撑发展加速度。

放眼浦东全域,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再出发,正蓄积着一股强大的力量。“一业一证”等首创性改革加速营商环境优化;引领性对外开放项目接连落地,总部经济优势继续稳固;张江科学城建设全力推进、科创要素加速聚集;人才落户事权下放,人才服务持续优化。这些星星点点的进步,都将汇聚成推动浦东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