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1210平方公里的浦东大地,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与传统深厚的乡土历史并存:陆家嘴地区聚集着数十万金融白领,张江高科技园区吸引着顶尖创新人才,36个街镇生活着百万家庭,不乏外来建设者与国际友人的身影。对500多万浦东人而言,什么才是最接地气、最易获取的文化享受?那就是送往家门口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
提升1252个家门口文化服务站的服务能级、年内全部达标;多措并举提升家门口服务站空间“颜值”、扶持全区6000余支基层业余文化团队、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运营和内容供给……这1年来,浦东完善四级文化网络体系,着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依托家门口服务站打造“文化加油站”,将更高质量、更易获得的文化服务送到浦东人的家门口。
欣赏、参与、乐享,当文化成为浦东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浦东,这片改革热土,便更添一份人文之城的温度。
制定标准 空间改造、活动配送有章可循
文化服务沉不下去,偏远居村覆盖不到,服务内容不接地气……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公共文化服务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直接影响着市民的文化获得感与满意度。
浦东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认真贯彻落实并创造性完成市政府实事项目,年内将完成全区1252个家门口服务站的文化能级提升任务,实现浦东辖区的居村综合文化服务100%全覆盖,并通过提升公共文化服务配送能级、公共文化服务主体供给能级、载体空间服务能级、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能级、公共文化服务融合能级,完善市、区、街镇、居村的四级文化网络体系。
位于外高桥的森兰国际社区,建成了6个均衡化布点的家门口服务站。在数千户居民的眼中,它们就是“散步直达的文化加油站”。森兰仁恒居委党支部书记王慧丽介绍,居委获悉居民对于青少年阅读的空间需求,就将小区迎宾楼的一个快递堆放处,改建为家门口服务站的“邻里书吧”。每天,许多家长都会带着孩子前来阅读绘本。王慧丽坦言:“年轻人一踩油门,就能前往市中心进行文化消费,但老人和小孩却无法如此‘潇洒’。因此,对于位置偏远的新建商品房小区的居民来说,家门口服务站的文化能级提升,满足了他们就近享受文化的需求。”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中国东方歌舞团……一批在浦东文采会上获得了基层订单的国家级、市级文艺院团,在这个暑假走进了家门口服务站,为市民送来高质量的导赏活动。而这样的文化大餐,全部都是免费的。
在活动配送方面,浦东出台了一份《2018浦东新区“家门口”文化服务产品清单》,纳入了去年浦东举办的两次公共文化产品服务采购大会的优质资源,各街镇可按单“点菜”。这不仅使文采会的惠民成果长效化,也把文化福利下沉到最需要的家门口服务站。
在依据《清单》开展“保底”配送的基础上,近日新区还向各街镇下发《浦东家门口文化服务转向配送需求汇总表》与《浦东新区家门口文化服务产品分类指南》。《产品分类指南》中含演艺、导赏、培训、讲座、特色活动、展览、电影和数字产品8个类别,每个类别活动各有价格和细目。与此前《清单》的“看表格,勾选项”不同,各街镇可在《汇总表》上“缺什么,填什么”,新区再以此向各个院团、文化机构“下单”。此举进一步提升了基层百姓对家门口服务的“话语权”。在此轮配送中,村委综合文化活动室和居委综合文化活动室将分别获得6000元和4000元的额度来“购买”文化配送服务。
办出特色 服务出新打造“一居村一品牌”
“生活美学实验室”可供20人开展生活美学方面的培训和交流;“渡口书屋”温馨舒适的环境可供开展小型分享会与亲子阅读活动;“心灵港湾“可用于2至3人的私密分享交流……这设计雅致的“三室一厅”,就是浦东昌里花园居委家门口文化服务站,拥有全新的设计,诠释开放、共赢、温馨和睦邻的理念。“你知道吗,现在这里这么漂亮,而1年前,这里还只是‘毛坯房’。”昌里花园退休居民金月仙告诉记者,今年年初,当她第一次走进改造完成的家门口服务站,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她十分惊喜,“装修得真温馨、真漂亮,地面都铺上了实木地板,里面还有厨房,就好像回到家里一样。”暑假里,这些活动很受社区青少年欢迎,吸引了不少00后粉丝。
如今,在浦东1252个家门口文化服务站里,市民不仅可以免费看文化演出、听各类讲座,还能享受到各种创新服务。曹路镇54个家门口服务站,都开设有“渔书”共享阅读室。这一书香资源,由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毕业生尚晓辉创办的“渔书”二手书共享平台通过政府采购服务的方式来提供给市民,居民不仅可以借阅经回收、筛选、消毒的二手书籍,还能以3折的低价把书买回家。家门口触手可及的书香,不仅为曹路的爱书人提供了一个看书借还书的地方,更让旧书回收循环利用的环保理念植入了更多人的心中。
除引入企业与社会机构的服务资源,浦东还积极扶持全区6000余支基层业余文化团队,提升团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能力水平,推动形成“一居村一品牌”。东明路街道的金色雅筑居委组建了一支志愿者老师队伍,在“社区三点半”公益学堂中开设少儿拼音、少儿茶艺、少儿书法等课外学习课程。花木街道联洋社区是一个外籍居民占三分之一人口的国际化社区,联洋五居里的家门口服务站推出了“汉语廊”活动项目,中国居民组成的团队帮助外籍居民学习汉语与中国文化,架起中外居民互动交流的桥梁。
“我们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基层综合文化中心的建设运营和内容供给,拓宽社会化专业化资源供给渠道;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以投资、捐赠、赞助等形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打造专业化品牌服务。”新区文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企业、社会机构积极为浦东家门口服务站输送资源,不仅让居民享受到各种文化福利,提升了自身的品牌影响力,也为家门口文化服务站带来了与众不同的特色。
引领未来 遴选公共文化空间设计“美好新”
2018美好生活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大赛3月底启动,经由机构自主报名、各区推选、市民网络推荐等渠道,最终有112个公共文化空间案例入围,涉及225个空间点位。9月29日晚在中华艺术宫举行的颁奖典礼上,大赛颁发基层文化空间、公共阅读空间、商圈文化空间、文博艺术空间、跨界文化空间五大类别的“空间设计奖”及“运营服务奖”等。而大赛特设的市民投票的“网络人气奖”,最终投票参与人次达292万。
在获奖名单上,记者发现了不少浦东公共文化空间的名字。其中,融书房与黄浦区的思南书局同时摘得本次大赛的重量级奖项“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奖”。作为浦东打造的四个新型阅读空间之一,通体洁白的融书房在摩天大厦的掩映下,堪称金融城的小清新。在阅读服务方面,融书房平均每周举行两场陆家嘴读书会,中国作协副主席叶辛、国际芭蕾舞艺术家谭元元等名家先后在这里和读者分享思想与智慧。5个月来,读书会参与人数已近6000人,每场活动人数爆满,以“在场+在线”的方式覆盖全国2.2亿观众。
“基层文化空间运营服务奖”,则颁给了浦东唐镇唐丰苑文化客厅。依托家门口服务站,社区“推倒了一堵墙,打开了一扇门”,不仅做到“办公面积最小化、服务功能最大化、服务项目标准化、服务标识统一化”,还通过三会方式,形成需求清单、资源清单和服务清单这“三张清单”。社区居民不出小区,就可以享受到7大类154个服务项目。服务站从改造前每周服务50人次,上升到如今每周服务500人次。
“文博艺术空间运营服务奖”则颁给了张江戏剧谷。传统戏曲、经典话剧、音乐及沙龙、艺术展示及赏析等活动,月月在张江戏剧谷上演。此外,望江驿、缶+文创体验空间、高桥国学馆、上海中心·上海之巅文化空间、航头镇鹤邻家美丽庭院、周浦镇文化活动中心等浦东公共文化空间,也获得了各奖项的提名。
新区文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入围及获奖的公共文化空间类型多样、代表性强,覆盖全市所有区,呈现出上海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建设方面百花齐放、创新不断的态势。“这次大赛不仅评选了一批高颜值的公共文化空间‘样板房’,更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营提供了示范性、可复制的模式。”相关负责人表示。
做好延伸 广泛布点扩大服务人群覆盖面
1210平方公里的浦东,建起了1252个家门口服务站。每平方公里就有1个,这样的密度,对于地大人多的浦东来说已非常不易。然而,要真正让500多万浦东人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优质的文化服务,仅靠家门口的服务站作为服务阵地,还是不够的。因此,浦东鼓励家门口服务站立足地区实际情况开展延伸服务,扩大人群覆盖面。
作为家门口服务站功能的延伸与补充,塘桥、书院、老港、宣桥等街镇广泛设立了特色的“文化睦邻点”,打造百姓自建自管的4.5级服务阵地。塘桥街道以楼组为支撑,以独居老年人、纯老家庭为对象,建立了50多个“文化睦邻点”,以敬老服务结合文化活动,为老人们打造“暖心”小屋。
浦东还有一些大镇探索建立“镇管社区”服务设施,实现“强化管理、深化服务”的目标。周浦镇就建立了1个镇文化活动中心+7个镇管社区文化分中心+50个家门口服务站+17个健身苑点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每年一次的市、区文化资源下乡、图书下乡、非遗文化进社区活动,每半年一次的专业艺术培训,每季度一次的送戏下乡演出,每两周一次的文体特色项目辅导,每周一次的农村电影下乡放映……周浦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15分钟的公共文化生活圈在周浦初步形成。
在浦东新区党建服务中心里的学习书房内,读者可看到最新出版的主旋律著作、理论出版物。在张江科学城书房,读者可体验到张江的“黑科技”。陆家嘴的融书房,目标是打造全上海首个以金融为特色的“城市书房”,满足金融城白领的阅读需求。滴水湖畔的大隐湖畔书局,则是上海离海最近的书店,它首推“共享图书”模式,不仅助推临港文化氛围的营造,更给浦东的海岸线增添了一抹文化亮色。
通过政企合作的形式,越来越多的基层文化空间在浦东“多点开花”,书香四溢。位于陆家嘴金融城街区的五峰书院,每日9点至21点免费向公众提供阅读服务,还成为了街区党建服务站、文化客厅、金领驿站等阵地。位于高行的阅行家·亲子悦读馆,则将活动创新性地聚焦青少年财商教育——青少年可完成规定学习任务赚取“阿福童币”,用于放映自己喜爱的电影、兑换玩具、借阅图书。在东岸贯通工程中,浦东在东岸22公里滨江公共空间建造的望江驿,进一步提升了滨江空间的环境品质与文化温度。
“如今,浦东的城市发展已从资本导向的空间生产,政绩导向的景观生产,转向了立足于人们生活的服务功能导向。”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于海认为,浦东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为社区文化的繁荣兴盛播下了种子:企业、社会组织提升改造基层文化空间,基层文化空间帮助企业、社会组织提升影响力,市民则真正享受到文化福利,也让浦东的家门口服务体系更具美誉度。他期待,浦东以家门口服务为依托,构建社会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并为政府与社会的合作共赢开辟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