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桥:文明风貌在“新时尚”中变化

来源:上海浦东门户网站 发布时间:2020-09-14 浏览量:28

一场亲子定向赛,让50户亲子家庭、沿街商铺参与到“垃圾不落地”行动中来……昨日,在风雨中,康桥镇又开展了一场宣传推广垃圾分类的群众活动。

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关乎生态文明建设,其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家园更美丽、更文明,市民的生活更舒心、更幸福。在康桥,各类宣传动员活动、创新举措以及志愿服务,正让“垃圾分类”成为广大居民的生活习惯,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城市文明的面貌。

新风“讲”进万众心

来自康城学校五年级的徐阳,带着妈妈参加了当天的亲子定向赛。虽然风雨有点大,但她表现得很积极。“垃圾分类,应该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习惯。我觉得,这样的宣传推广活动很好。”

垃圾分类,宣传动员工作尤为关键。为此,康桥镇还专门成立了垃圾分类宣讲团,为镇域内所有居村及部分企事业单位举行公益宣讲,推进垃圾分类“进社区”“进村宅”等宣传活动,覆盖了41个居村,宣讲场次达120余场。

垃圾分类宣传指导手册、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告知书、垃圾分类倡议书,这样的“入户宣传三件套”,曾经是康桥镇各居村委干部常备身边的一套材料,用来对居民开展面对面、一对一的垃圾分类宣传。

作为康桥镇首个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的试点,绿地居民区任命了10名“垃圾分类推广大使”。常惠媛是10名“推广大使”之一,在家里开展垃圾分类已经有2年多,还在小区担任垃圾分类志愿者。之前,她参与了垃圾房改造等志愿活动,希望今后能带动更多人参与垃圾分类。

双秀社区绿宝园别墅区是一个涉外家庭小区,来自美国、英国、阿拉伯、南非、瑞典等10多个国家的居民达110多户,这意味着,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培训要走国际化路线。为此,小区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邀请了专业讲师分别用中英文讲解了垃圾分类知识以及《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相关要点内容。

全员参与力量大

垃圾分类,关乎每一个人。当所有人都参与进来,凝聚的力量和智慧不容小觑。

城管是执法力量,在现场检查分类情况时,也肩负起宣传指导的工作;镇人大发挥监督作用,深入小区和商铺,开展“小型、随机、不打招呼”的暗访调研,检查垃圾分类硬件设施配置、倾听居民垃圾分类感受度、了解垃圾分类实效。

自从康桥镇垃圾分类推进大会召开之后,各个居村、单位积极行动,雷厉风行地开展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工作,大刀阔斧地推行“撤桶”行动,成果满满。当然,推行“撤桶”并非简单的“一刀切”,而是因地制宜寻找合适的操作尺度,既实现平稳“撤桶”,又引导居民生活垃圾自觉分类和定时定点投放习惯的养成。

百礼居民区之前在地下车库设置了垃圾桶,方便开车出行的居民投放垃圾。6月中旬,居民区撤掉了这些垃圾桶,引导居民将垃圾投放到地面上的垃圾桶,为后续定时定点投放做准备。得益于前期的宣传动员,大多数居民很快适应了。

而别出心裁的创新举措,则让垃圾分类更有了一分从实际出发、为民考虑的温馨。在绿地居民区海富城市花园一期,生活垃圾短驳车就缓解了垃圾定时定点投放刚启动时居民们的焦虑。短驳车主要有两个功能,第一个功能是在小区里“巡逻”,顺便捡拾乱丢的垃圾;第二个功能是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以及因特殊原因没赶上时间的居民投放垃圾。而随着居民意识的不断增强,短驳车的工作正越来越“轻松”。

小区因志愿而美丽

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过程中,各个居村的垃圾分类志愿者们,不仅展现出市民的文明素质,更成为推动市民文明素养提升的重要力量。

在美林居民区,“桶不撤人不走”成为志愿者们的理念——每天提前到投放点蹲守,引导居民学会垃圾分类,帮助居民快速适应垃圾分类,桶不撤人不走。对于没分干净的垃圾,志愿者们更是亲自动手分。志愿者熊师傅为了将湿垃圾桶中混入的碎玻璃取出,不小心划伤了手指。

中邦居民区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中有两位优秀志愿者——陆荷英和陶龙妹。陆阿姨的任务是每天对集中投放点进行监督,记录分类情况并作出反馈,第一时间督促物业整改。“看到居民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垃圾分类,我心里也很开心。”她说。

陶阿姨则是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东门点位的组长,因为敬业,被不少居民戏称为“志愿者中的志愿者”。她们的志愿精神带动了其他居民参加垃圾分类的热情,她们的行动也为居民做出了典范。

从不理解甚至刁难志愿者,到配合支持志愿者,在康桥镇的各个居村,市民的观念和态度正不断发生改变,垃圾分类的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康桥镇相关领导表示,垃圾分类减量,只是城市文明的一个缩影。当所有人都积极行动起来时,城市文明水平便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