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品质浦东:群众在家门口享用服务

来源:上海浦东门户网站 发布时间:2020-09-14 浏览量:27

“开发开放的浦东,不仅追求高质量的发展,还着力从细节、从感受度出发,在浦东人的家门口打造高品质的生活体验。“美丽庭院”建设、垃圾分类、“家门口”服务……每一个领域的探索和创新,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

“美丽庭院”:再现那一抹乡愁

“美丽庭院”建设,是浦东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工作载体。自2018年初以来,“美丽庭院”建设让村庄环境出现了大变样,村庄风貌得以重塑,文明新风融入了家庭,乡村产业得到延伸。村民的生活,正向高品质迈进。

截至2019年4月底,浦东21个镇的341个行政村、3735个队组、约20万户家庭、18.32万个庭院完成了“达标型”创建。目前,82个行政村正继续深入推进“提升型”“特色型”创建工作。

浦东“美丽庭院”有“三全”,即村级全推动、队组全覆盖、家庭全参与,必须做到凡是有人居住的庭院和村落“一个都不能少”。

“村民自己不动手,‘美丽庭院’不长久。”浦东探索出“典型引路”的经验,动员和发动村民群众积极参与,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形成百姓事情“自己想、自己做、自己管”的良好氛围。

从村党组织书记到村委会的工作人员,从村民组长、生产队长到党员骨干,每个人都被发动起来,一方面做宣传解释工作,另一方面先把自己家的院子打扫好、建设好。慢慢地,村宅面貌变得整洁有序了、生态环境变得和谐舒心了、乡里乡亲变得更和睦友善了。

为激发村民参与热情,浦东对“美丽庭院”设立星级户,评选原则按照“标准管控、创评结合、以评促建、动态管理”进行。

与之前的村庄改造有所不同,浦东“美丽庭院”建设提出要“花小钱、办大事”,改变以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区定目标、造预算,镇排项目、做工程”以及“政府干,村民看”的局面。

在大团赵桥村,能工巧匠们把村民带来的闲置物品制作成扫帚、彩画缸等,回赠给村民,用作“美丽庭院”建设的装饰品;在航头长达村,村民们利用枯树枝等“垃圾”制作成一个个艺术花瓶,拿回家装扮美丽庭院……

完成美丽庭院“达标型”创建后,浦东确定了82个行政村继续深入推进“提升型”“特色型”创建工作,64个村将于今年9月底前完成“提升型”创建,“特色型”力争在年内完成。

据悉,美丽庭院“提升型”“特色型”创建要求着力突出“浦东特色”和“浦东经验”,突出党建引领、村级自治,要求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推进“小三园”建设,并挖掘乡土文化,展示本土历史人文,同时打造特色农业,提升“一村一品”。

垃圾分类:“新时尚”带来美好生活

今年7月1日,上海开始实行生活垃圾全面分类,“垃圾分类”一时成为刷爆网络的热词。在浦东新区,“垃圾分类”也成为当仁不让的流行语。从一开始要接受志愿者阿姨的“灵魂拷问”,到现在大部分居民都能自觉分类,浦东36个街镇的2077个居住区,以及众多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都行动了起来,让垃圾分类成为一种全民习惯,也成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今年3月份刚开始推行垃圾分类时,浦东许多老旧小区有着“通病”——设施陈旧、物业管理费紧张、居民“随手扔垃圾”的习惯根深蒂固。经过有关部门的有力宣传,短短几个月后,垃圾分类成为绝大多数浦东居民的习惯。

7月16日,垃圾分类全面推行半个月时,浦东新区的湿垃圾和可回收物日均量已分别从4月份的859吨和173吨,升至1709吨和782吨;干垃圾日均量则从4月份的6077吨降至4422吨,垃圾分类成效初步显现。

而为了督促全区垃圾分类实效进一步提升,浦东又在8月份开展了垃圾分类情况专项检查。9个检查组对全区36个街镇2077个居住区实行“逐镇、逐小区”拉网式全覆盖专项联合检查,同时对于6类重点单位和行业单位也开展了专项检查。

持续推进之下,新区垃圾分类工作全面提速,分类成效迅速提升,居住区垃圾分类实效达标率由6月份的6%提升到7月份的64.6%,8月份更是上升至95.1%。

垃圾分类换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在处理湿垃圾的黎明有机质固废处理厂,今年上半年,平均每天接收的湿垃圾总量约330吨,在7月1日之后,这一数字增至380吨左右。由此带来的,是日均发电量增加1.5万度左右。

浦东为了打造垃圾分类特色,接下来还将试点源头减量探索和智能化全程监管系统。通过在学校、社会中试点探索“光盘行动——湿垃圾零废产生”,真正从源头上实现减量。另外,还将实现场景式监管垃圾分类全程体系和监管数据可追溯系统。

“家门口”服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浦东“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是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的重要举措,也是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民生工程。这两年,浦东以党建为引领,聚全区之力推进“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从试点推广到如今的提质增能,已建成“家门口”服务中心、“家门口”服务站共计1300余个,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打造“服务零距离”的高品质生活。

自2017年推进“家门口”服务体系以来,浦东经历了试点推广、标准化建设、全覆盖建成、提质增能4个阶段。目前,“家门口”服务体系正全面提质增能,着力打通“最后一公里”,做到“服务零距离”。

今年6月,浦东对所有村开展了全覆盖实地验收。最终,川沙新镇界龙村、祝桥镇邓三村、周浦镇界浜村、新场镇新南村、惠南镇海沈村、泥城镇彭庙村和公平村、书院镇塘北村8个村获得“浦东新区示范村家门口服务中心”称号。

浦东新区建设“家门口”服务体系,走的第一步便是“向内动刀”,推进村、居干部“趋零化办公”。所谓办公趋零化,就是让居村干部集中办公、下楼办公、开门办公,提倡共享空间、共享工位、共享电脑,目的是充分释放空间潜能,方便群众。

从意识到做法、从空间到资源、从理念到机制,浦东各居村的“家门口”服务中心(站)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建立没有门槛的办公室、没有围墙的村两委、没有打烊的“家门口”,逐步构建起不间断、零距离、无缝隙的全方位为民服务体系。

这样的提质增能,正在浦东全面铺开。最近,“服务零距离”又有了全新体现——截至8月31日,在政务服务远程视频办理工作方面,浦东36个街镇村居“家门口”服务中心(站)可办理全部212个事项。

凡是可以通过“远程视频帮办”软件连线受理中心办理的、通过“一网通办”平台全程网办的事项,都在村居“家门口”直接受理,真正让群众少跑一趟路,少进一扇门,少找一个人。

根据部署,下半年,浦东“家门口”服务体系将着力提升核心功能的运转能力,强化服务功能,全力做到个人社区事务全部下沉村居“家门口”服务中心、服务站,对事务受理实现单一通办,同时提升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把老百姓最需要的服务送到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