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里一瓶小小的护肤乳液,商标等标识是否规范是工商部门的管理范畴,产品质量监督是质监的业务,含量是否达标则属食药监的监管领域,以前如果三个部门同时来检查,那么每个部门都得取样。如今在浦东,原新区工商、质监、食药监“三局合一”,超市属地的市场监督管理所派出一个“大盖帽”,就能把这些工作一次搞定。今年元旦起正式挂牌,浦东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运行三个多月,正在总结出越来越多可复制的经验。
深层融合:拆掉心中围墙
在桃林路上,原浦东新区工商、质监、食药监三个局一直是“邻居”,互相之间的距离就是一堵围墙。而新的浦东市场监督管理局正式挂牌前,围墙早早被拆除。浦东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陈彦峰记得,拆围墙是个周六,周一上班的时候,确实感觉不一样:“原来‘你们’、‘我们’的想法没有了,全部变成了‘我们’。”
“只有把看得见的围墙拆掉,心中的围墙才能拆除”,三个局终于成了“一家人”。和国内其他地区的监管体制改革相比,浦东对市场监管中的“围墙”拆得更彻底、改革举措也更深入。比如有的地区的工商、质监、食药监三个局已合并办公,对外统一了标牌,但实质工作仍然相对独立运行;有的地区的基层所,基本上一半是工商所、一半食药监所。而浦东的这次改革,不是简单的三部门物理合并,而是原工商、质监、食药监部门人员、机构、职能的全面整合和融合;不是简单的1+1+1=3,而是完全打破原有的部门格局,重新进行职能、机构、资源的优化组合,穿统一的制服,局内部使用同一个办公平台,重塑一个新的“市场监督管理局”,力求实现市场一体化、全过程、高效能监管,达到“1+1+1>3”的改革成效。
化学融合:继续推进
在浦东市民中心,市场监管局的窗口已经完成了物理整合,即一楼大厅全部为市场监管局窗口,穿统一服装,统一以一个局名义对外服务。但尽管牌子都是市场监管局了,每块牌子后还有一个括号,如(餐饮)、(外资登记)等,就是说人已经坐在一起办公了,但企业申请还得按不同业务分别提出。
化学融合的推进今年上半年就能完成。实行一块牌子、一体化受理。即一块市场监管局的牌子,受理原三个局的所有业务,实现“一门受理、一表申请、一口办理”。不论企业申请什么业务,到任何一个窗口都可以办理,不允许出现某个窗口的干部不懂“餐饮”、不懂“外资登记”等情况。这在客观上要求所有工作人员重新开始“做学生”——互相学习业务。最终的目标是打通全部业务,真正做到准入服务一体化,一个窗口统一受理。
互相学习带来的另一个好处是,原本各自行之有效的工作理念也得到了借鉴和传承。以工商为例,原本有分类监管理念,按企业的违法程度分类,对不同类别企业实行宽严程度不同的管理。这个工作方法就可以“移植”到市场监管局,使分类标准从原来依托一个局的信息资源拓展到三个局的信息资源,涵盖食品安全监管全过程的信用信息。在此基础上,再按照企业违法程度、信用记录对企业进行科学分类。再以质监的标准化理念、标准化要求来说,也是个可以发扬的好方法,先检查什么、后检查什么、怎么检查,浦东正积极探索按照质监部门的做法,将标准化管理的运用领域从主要针对企业拓展到日常食品安全监管等各项工作中,提高监管整体效能。
改革让企业得益
“三局合一”的好处对企业等市场主体来说很实在。 今年春节前,浦东一位农贸市场的管理者很惊喜。他在接待一位原工商所的工作人员检查时发现,工作人员先是检查索证索票,随后检查农药残留,然后又去检查电子秤。管理者起初有点纳闷,电子称跟工商有什么关系?询问之下才知道现在是市场监管局了,原来需要食药监、质监、工商三个部门管理的农贸市场,如今只需要一个部门、一个人管。
市场监管局的各个处室还在日常工作中主动发现需要融合的环节。在三局合并之初,流通、生产领域的质量抽检职能全部放到了消保处,增加了两名工作人员。运行一个多月后,发现消保处要整合处理四个平台的公众诉求,工作量太大,于是经协商后将全部质量抽检职能放到了质量处,为其配备了1名工作人员,部门分工更明确。
再比如特种设备管理和食品药品监管,本来分属两个局,业务上没什么交集。但随着三局的合一、整合的深化、业务的熟悉,药品处的同志到药厂检查时发现,药厂的生产设备主要为压力容器、反应炉,属于特种设备,回来后向特种设备处负责人反馈了该情况,表示可以两个处一同去检查,从而整合了资源。陈彦峰很肯定这种在实践中发现的新融合环节,“一方面使两个处干部从不熟悉到熟悉,工作从‘不搭界’到‘有关联’;另一方面从本来两个处、不同时间分别去一家企业,变为同一时间一道去企业,企业只需接待一次,为企业减负。”
目前,监管局要求各个处室把自己今年一年的例行检查做个排片表,有交叉的就统筹安排,力求实现内部职能整合、监管一体化。